Workflow
生态养殖
icon
搜索文档
从深海走来的困局与希望:澳洲鲍鱼如何在中国产能洪峰寻找出路?
搜狐财经· 2025-06-23 01:32
澳洲鲍鱼产业市场现状 - 塔斯马尼亚鲍鱼产业正经历市场震荡 价格暴跌和订单萎缩导致加工厂关闭 [1][3] - 中国市场对活鲍与野生鲍需求显著下降 黑边鲍价格下降超过30% 高端礼品鲍销量滑坡80%以上 [8] - 两家塔州鲍鱼养殖场关闭 Yumbah Aquaculture关闭Bicheno养殖场 Jade Tiger Abalone月底关闭 [8] 历史价格对比与竞争态势 - 2016-17年澳洲野生鲍鱼价格创历史新高 达每公斤100多澳元 因中国养殖区受台风重创供给下滑40%-50% [4] - 2025年形势逆转 中国鲍鱼产业产能扩张和高度组织化养殖系统使澳洲企业被逼至墙角 [4] - 中国养殖鲍鱼在价格 外观和运输效率方面压缩澳洲企业空间 Tasmanian Seafoods年出口250吨黑边鲍面临激烈竞争 [6] 企业案例与市场表现 - Rare Foods Australia从澳交所退市 股价下跌96% 累计亏损超过2300万澳元 因供应链中断与规模成本错配 [10] - 澳洲养殖企业面对中国大体量 快速度 低价格产业冲击时更显脆弱 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10] 中国鲍鱼产业分析 - 2023年中国鲍鱼养殖总量超过7.5亿粒 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出口占比不足一成 [12] - 中国育种技术取得突破 绿盘鲍生长速度较常规快50%以上 30%个体可达500克以上 [12] - 行业缺乏产业配额机制 育种门槛降低可能导致产能集中释放 冲击价格体系 [14] 澳洲鲍鱼竞争优势 - 野生鲍鱼具有深海 慢生长 可持续特性 由潜水员手工采捕 肉质紧实风味浓郁 [14] - 营养成分上胶原蛋白含量更高 脂肪沉积更低 远离污染源降低重金属和抗生素风险 [16] - 生态足迹更低 无需饲料药物或调节水质 可持续性更强 [17] 市场定位与转型策略 - 澳洲鲍鱼需从高端礼品转向家庭消费场景 强调生态可持续和高营养价值 [20] - 建议发展双轨策略:高端干鲍节庆市场与中小规格副产品线并进 [23] - 产品应根据规格 来源与用途分级 建立清晰可持续的产品梯队 [24][25] - 塔尖用大规格野生鲍专注高端市场 中段服务婚宴餐饮 塔底进入家庭消费与预制菜市场 [26]
品牌价值达28.6亿元,一条生态鱼链激活一域经济
中国环境报· 2025-06-07 00:04
生态养殖 - 万安县依托赣江优质水资源构建"两湖三库"生态矩阵,总面积达27.8万亩,其中16万亩认证水域成为"水下森林",8000亩有机养殖区浮游生物量达30毫克/立方米[1][2] - 创新"塘育湖出"接力养殖模式,1125吨特种鱼类通过"水库健身房"强化肌肉质感,24小时水质监测确保Ⅱ类标准[2] - 联合南昌大学等机构共建生态鱼产业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鳙鱼碳足迹认证基地,"光唇鱼—翘嘴鲌"混养模式使亩产效益突破8000元[3] 产业链延伸 - 精深加工环节开发预制菜、鱼糜、胶原蛋白等10多个系列产品,速冻技术锁住96%汁水鲜味,实现"从鱼头到鱼尾"全利用[4] - 建立"六统一"标准化运营体系,全国开设16家体验店和5家旗舰店,独创"百鱼宴"场景消费模式[4] - 在无锡、东莞设前置仓库,年销售鲜活鱼1000万斤(1.2亿元),覆盖长三角1200家酒店[4][6] 品牌建设 - 构建"地理标志+富硒认证+碳标签"三位一体认证体系,重金属残留指标优于欧盟标准30%,品牌溢价率提升至35%[6] - "万安湖"品牌价值达28.6亿元,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专题报道带动旗舰店客流量暴涨300%,加盟咨询量单月突破200条[6][7] - 推出"万安鱼文化"丛书和系列歌曲,文化附加值提升210%,形成从"卖原料"到"卖文化"的转型[7] 渔旅融合 - 举办全国垂钓大赛和厨王争霸赛,带动综合收入1.8亿元,开通"万安至赣州"水上旅游线路[5] - 打造12个打卡点包括生态渔场、渔文化馆等,推出"跟着鱼头游万安"精品线路[7] - 形成"湖下有好鱼、湖边有宿集、湖中有好景、湖上有美味"的沉浸式体验模式[5] 经济效益 - 3年实现渔业产值翻番,带动2.3万农户增收[1][7] - "万安湖"生态鱼在美团小象超市上架,覆盖江苏、大湾区等重要市场[4] - 鳙鱼碳足迹认证和"中科佳鳙1号"品种试验示范推动产业升级[3]
【榆林】羊产业串起群众“增收链”
陕西日报· 2025-05-08 22:47
财政投入与产业扶持 - 近5年榆林市市级财政累计投入2.5亿元用于扶持舍饲养羊标准化建设,惠及6万余户养羊户 [1] - 2023年投入5000万元资金覆盖12个重点乡镇、250余个行政村、1万余户养羊户,主要用于提升饲草供给能力、优化羊子品种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 2024年建成3家省级羊子保种场、36家市级扩繁场,年可提供优质种羊2万只以上 [1] 产业规模与产出 - 2024年榆林市羊子饲养量达975.22万只,较2002年的436.8万只增长123% [1][2] - 2024年羊肉产量6.8万吨,羊绒产量3058.84吨,一产产值68.61亿元 [1] - 形成5个百万只养羊大县(榆阳、横山、神木、定边、靖边),29个10万只养羊大镇,185个万只养羊大村 [2] 产业链优化 - 12家羊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超450万只,榆林羊肉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 [1] - 聚焦全产业链优化,着力打造"榆林羊肉""榆林羊绒"区域公共品牌 [1] - 11万余户陕北白绒山羊养羊户形成生态养殖模式 [2]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羊产业带动全市12.2万户农户参与,养羊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养羊收入占家庭纯收入70%以上 [2] - 羊产业成为榆林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产业 [2] 生态效益 - 舍饲养羊推动林木覆盖率提升至36%,实现封山禁牧向产业升级转化 [2]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4%,规模场设施配套率98.6%,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
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人民日报· 2025-05-04 22:12
文章核心观点 君山区推动养殖业绿色转型发展,采用“人放天养”模式养殖“生态鱼”,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并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渔业价值释放生态红利 [1][2] 分组1:君山区“生态鱼”养殖情况 - 采桑湖水域面积1万多亩,养的“生态鱼”不喂饲料、纯天然散养,售价比普通“塘鱼”贵两三倍且供不应求 [1] - 上岸渔民蔡友元原来打鱼为生,禁渔后从事“生态鱼”巡护工作,月工资3000多元,与之前捕鱼收入差不多,且湖里水质改善、鱼类和水鸟增多 [1] - 君山区统一管理全区4万亩以上养殖水面,通过“人放天养”模式养殖“生态鱼” [1] 分组2:“人放天养”模式介绍 - “人放天养”指放入鱼苗后不投放饲料,让鱼食用水中自然生长的微生物和水草等,养大的“生态鱼”几乎与野生鱼一样 [2] - “生态鱼”长得慢,一年长一两斤,普通“塘鱼”能长4 - 5斤 [2] 分组3:提升渔业经济效益的方式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采桑湖养殖胖头鱼针对剁椒鱼头,通过冷链物流向粤港澳地区销售 [2] - 与生态游结合,君山区在3000亩水面养殖“荷花鱼”,建立观鸟屋,打造网红打卡点,卖出每斤30 - 40元的黑壳鲫鱼 [2] - 采用新型养殖技术,在采桑湖边的湘北水产良种场建立全封闭室内养鱼池,利用微生物去除池中氨氮,养出“放心鱼” [2] 分组4:政府举措 - 当地政府新建风干鱼加工厂,搭建网上直播平台,完善冷链物流,释放绿水青山生态红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