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发电

搜索文档
据日经新闻:日本政府希望在2030年代进行日本首个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电站实地测试。
快讯· 2025-05-19 19:01
核聚变发电 - 日本政府计划在2030年代进行首个核聚变发电站实地测试 [1]
中国科学家:预计5年内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
新华网· 2025-04-27 02:41
核聚变技术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计最迟到2030年将实现"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1] - 核聚变反应通过轻原子核结合释放巨大能量 一杯海水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2] - 东方超环(EAST)是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2024年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纪录[2] - 合肥正在建设BEST装置 计划2027年建成并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2] 核聚变技术优势 - 核聚变发电具有燃料无限(氘取自海水)、零碳排放(产物仅为氦气和中子)、固有安全性(无堆芯熔毁风险)三大优势[2] - 聚变能可灵活调峰 未来能源结构将形成"小部分可再生能源+大部分聚变能"格局[2] 行业活动与商业化进展 - "好望角科学沙龙"聚集70多位专家学者及投资人 探讨核能科研到商业化的路径[3] - 国际社会将聚变电视为破解能源困境的关键 各国加速推动其商业化进程[3] - 聚变技术外溢效应显著 超导/加热/诊断等技术已实现"沿途下蛋"的经济效益[3]
2025年,北美又一家核能创企要IPO了
36氪· 2025-04-22 10:09
AI能源需求激增 - AI技术发展导致能源消耗巨大 OpenAI的ChatGPT每天响应约2亿个请求 消耗超过50万度电力[1] - 带有大模型交互功能的谷歌搜索单次请求用电量达近9Wh[1] - 预计到2027年 AI行业年耗电量将达85至134太瓦时 相当于北京市2023年全年耗电总量[4] 核能成为AI能源解决方案 - OpenAI掌舵人认为核能是最好方式 核聚变将成为全球主要发电方式[4] - 科技巨头纷纷押注核能 包括奥特曼投资的Helion Energy和比尔·盖茨创立的泰拉能源[17] - 全球核技术产业化规模近万亿美元 近三年核能领域年度投资额增长近50% 突破600亿美元[17] Terrestrial Energy技术优势 - 开发整体式熔盐反应堆(IMSR) 占地面积仅为传统核电站1/10且无需水源冷却[5] - 安全性:液态熔盐设计杜绝管道破裂风险 系统故障时自动流入安全容器[6] - 经济性:热效率比传统反应堆高50% 核废料减少40% 七年更换一次燃料罐[9] - 灵活性:可为城市或偏远地区供电 并能配合风电/光伏间歇性[9] Terrestrial Energy资本运作 - 通过SPAC合并上市 预计获得2.8亿美元融资[4] - 此前私募融资9400万美元 投资者包括美国能源部关联基金和对冲基金[12] - 融资资金分配:60%用于首座商用反应堆建设 30%投入燃料回收研发 剩余拓展欧洲市场[12] SPAC模式优势 - 为核能公司提供资金前置优势 Oklo通过SPAC获得5.16亿美元[13] - 估值锁定:通过PIPE预先融资避免市场波动[13] - 监管规避:SPAC合并仅需4-6个月 远快于传统IPO的18个月[14] 核能商业化进程 -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成为短期内最可能商业化的核能技术 建设周期3-5年[18] - Oklo计划2027年投运首座15兆瓦快堆 已签署长期购电协议[18] - 核聚变商业化需至2050年后 需跨越物理与工程化验证障碍[20]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者谭熠:它总在你绝望时又给你希望|TECH TUESDAY
晚点LatePost· 2024-07-30 13:15
核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 2021年起核聚变行业迎来创业热潮,美国公司Helion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加热,CFS开发出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推动商业化进程[2] - 全球资本密集涌入,硅谷科技名流和机构累计投资超30亿美元,远超美国政府历史拨款总额[2] -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公司星环聚能、能量奇点成立,分别获得数亿元和4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 - 核聚变工业协会报告显示,5家公司计划2030年前实现发电,21家定在2035年前[3] 技术路线与突破 - 磁约束路线为主流,高温超导技术可将磁场强度提升4次方,显著缩小装置尺寸并降低成本[18] - AI技术可优化等离子体稳定性,提升性能30%以上,通过数据拟合弥补理论空白[19] - 商业公司采用差异化技术路径:ITER路线(巨型托卡马克)、强场托卡马克(高磁场)、球形托卡马克(高磁场利用率)[20] - 星环聚能选择球形托卡马克路线,通过脉冲重复运行解决传统加热难题,成本较同行降低66%(12亿 vs 35亿)[25][40] 商业化进展 - 星环聚能首代装置279天建成并点亮等离子体,温度达1700万度,完成技术验证的20%进度[6][36] - 下一代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目标Q值>10(输出能量达输入10倍),较当前最高纪录(JET装置5.2秒)跨越式提升[38][39] - 潜在应用场景包括数据中心供电、电动汽车充电、船舶动力等非电网领域[42] 行业挑战与机遇 - Scaling Laws(定标律)在JET装置以上存在数据空白,商业公司需验证技术路径延续性[39] - 资本支持仍不足,星环聚能需12亿元建设资金,当前融资缺口需说服投资人接受非主流技术路线[10][41] - 历史经验显示,等离子体常在技术瓶颈期出现意外突破,如1982年发现"高约束模式"[16][17] 研究历程与趋势 - 核聚变研究70年历经三阶段:1950s亢奋期→1990s低谷期(拨款降至峰值25%)→2010s复兴期[14][17] - "永远50年"说法源于冷战后期投入不足,当前资金与技术创新推动预期缩短至"10年内"[17] - 商业机构效率显著高于政府项目,ITER耗资200亿美元、2035年投运,而企业目标更激进[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