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且看文物绽新彩
人民日报· 2025-06-13 22:0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2] - 主场城市长沙举办"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主题展览 展出包括凌家滩玉齿璜 十六国乐俑 青花松竹梅纹梅瓶等文物 [2]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趋势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聚焦新发现 新视野 展现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新表达 新变化 新技艺 [3] -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利用AI技术解读甲骨文 还原英雄姓名等 [3] - 创新表现形式如90后演员演绎敦煌文化 "Z世代"创新糖画玩法 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 [3] 重点展出文物 - 展出代表性文物包括:故宫建筑彩画纹样 凌家滩玉齿璜 王子午鼎 三星堆金面具 十六国乐俑 青花松竹梅纹梅瓶 [2]
时代专论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当代使命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意义 -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有力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2] - 保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必须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2][3] -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需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价值[3][13] 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方法 - 构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化保护体系,物质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非遗坚持"保护为主、传承优先"[4][6] - 实施整体性保护策略,涵盖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多类型文化遗产[5][6] - 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包括执法督察、举报流程规范和打击文物犯罪等制度[7][8] 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挖掘 - 通过研究阐释提炼文化遗产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10] - 注重"冷门绝学"如甲骨文、敦煌文化的代际人才培养[11] - 发挥博物馆、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10][20] 保护与发展的协同路径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产业联动[15][17] - 城市更新需保留历史文脉,采用"绣花"式微改造实现保护与民生统一[14] - 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可带动旅游经济、就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12][16] 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 文化遗产是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重要载体[18] - 通过考古成果和文明探源工程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19] - 推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将其打造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名片[20]
传承文化遗产 彰显时代担当
新京报· 2025-06-11 13:53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中国已形成覆盖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网络 [2] - 实施超1万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修复6.2万件(套)珍贵文物 [2] - 博物馆参观人次呈现"井喷式"增长,传统文化传承氛围显著增强 [2] 制度与技术赋能 - 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精准管理 [3] - 实施"大遗址保护国家工程",对长城、大运河等150处大遗址开展系统性保护 [4] - 推动"非遗工坊"与乡村振兴结合,如贵州苗绣、苏州缂丝等传统技艺现代化 [4]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增长 [4] - 辨证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在严格保护遗址本体基础上打造文化综合体 [4] - 文化遗产保护从"单打独斗"转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治理 [4] 创新与国际传播 -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数字敦煌"全球共享等项目激活文化遗产现代价值 [5] - 敦煌莫高窟壁画和良渚古城水利系统成为国际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 [6] - 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如故宫)、"中国非遗文化周"等活动创新传播方式 [7] 国际合作成果 - 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促进多学科协同创新 [6] - 中法在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领域合作推动技术交流 [6] -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成为增进国家间友谊的纽带 [6]
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开讲
大众日报· 2025-06-07 01:07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围绕"古国时代"主题进行解读 包括何谓"古国" 古国的发生和演进 从"古国时代"走向"王国时代" 古国时代的历史遗产等方面 [2] - 赵辉就山东高质量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提出建议 [2] - 副省长温暖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 从更高维度 更广视野认识其重要意义 [3] - 要聚焦重点任务 构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体系 强化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 村镇的整体保护 加强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阐释 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 - 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3] 活动参与情况 - 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在山东大厦开讲 省委书记林武 省长周乃翔 省政协主席葛慧君 省委副书记王宇燕等出席 [2] - 有关省领导 驻济省直部门 省管企业 高等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 [3]
四川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项久久为功的任务
四川日报· 2025-06-03 00:3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四川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工程达23项,包括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 [2][6] - 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0余处,构建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主体的保护传承体系 [2][6] -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1.7万余件,已完成近4000件文物修复 [4] 文化遗产研究体系 - 设立12家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和5家古文字研究中心,初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格局 [2][7] - 三星堆发布重点课题20余个,多学科融合研究古蜀文明 [4] - 《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出台,推进《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审议,强化法治保障 [5] 技术创新与展示 - 三星堆博物馆采用裸眼3D技术模拟考古方舱,AI数字修复技术复原青铜骑兽顶尊人像 [7] -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动态光影技术展示紫竹观音等石刻瑰宝 [7] - 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和展示 [7]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三星堆文物希腊展后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亮相 [2] - 自贡彩灯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 古蜀文明特展在希腊雅典获高度评价,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 政策与机制建设 - 四川践行"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5] - 成都老茶馆档案、德格印经院雕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6]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通过互动活动推广非遗文化 [8]
当“文脉”传承遇上数智时代:建立大文化观成为共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8 02:14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阆中古城通过门神画等文化印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结合,传承古城"文脉" [1]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活文旅消费动能,使古城古迹成为当地流量"密码" [1] - 文化遗产传承需置于更广博的文化背景中观察,文化现象的形成受大文化影响 [1][2] 古城保护策略 - 阆中古城通过法治保障和烟火气延续解决居民生活需求,实现"留城留人" [2] - 组建"文化智囊团"系统规范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文化元素具象化 [2] - 文化传承需大文化观指引,脱离时代精神的保护易导致同质化和商业化 [3]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古城活化需与周边传统村落结合,发挥城乡联动作用 [4] - 数字化技术改变文化遗产尺度与精度,需探索数智文明时代的存在方式 [5] - 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构建阆中古城数字孪生平台,辅助管理维护并提升用户体验 [5] 科技创新与文物保护 - 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整合资源,推进"文物+科技"体系化发展 [5][6] - 该中心旨在提升文物保护理论、材料研发、装备发明等核心技术能力 [6] - AIGC、VR等技术增强用户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吸引全球关注 [5]
法治与科技力量激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5-27 13:19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 - 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论坛,围绕老城保护、文物建筑修缮、法律保障与数字技术赋能等议题展开深度讨论,探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 [1] - 论坛以"老城保护与复兴"为主题,现场设置文化遗产展区,展示北京中轴线、扬州古城、阆中古城、深圳大鹏所城等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与保护成果 [3] - 展区陈列文创产品,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融合 [3] 文物保护案例与技术应用 - 山西万荣稷王庙通过最小干预原则的修缮,保留历史构件并发现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题记,从金代建筑重新确认为北宋建筑 [1]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强调最小干预原则,保护构件表面并涂抹防护材料,是发现隐蔽纪年题记的关键 [1] - 龙门石窟"数字龙门"项目开发20多年,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等技术对石窟造像进行高精度采集,建立永久性数字档案 [2] 法律与数字技术结合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 [2] - 法律修改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提供法治保障,助力民族复兴 [2] - 专家建议法律与数字技术结合,明确数字化规范准则,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文物展示方式,挖掘深层价值 [2]
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全省文旅系统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河南日报· 2025-05-22 23:55
文化繁荣与文艺创作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1] - 第14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在河南举办,接待观众约16万人次,网络点击量突破2.2亿次 [2] - 河南画家丁志伟获得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是河南首次获得该奖项银奖 [2] - 豫籍作家共10位获得茅盾文学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2] - 河南曲剧演员李晶花凭借曲剧《信仰》摘得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 - 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荣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2] 文博事业发展 - 2024年河南各级各类博物馆达到409家,接待观众8500万人次,举办各类展览2700多场 [4] - 依托贾湖、大河村、二里头等大遗址建成17家遗址博物馆 [4] - 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成为全国博物馆"顶流" [4] - 殷墟博物馆自2024年2月开馆以来参观人数已近200万人次 [10] 文旅融合发展 - 鸡公山景区以"自然+潮玩"吸引游客,今年以来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均创新高 [5] - 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营造沉浸式文旅消费体验场景,节假日期间营收额多次位居河南景区榜首 [5]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累计吸引超4000万人次观演,其中80%是省外观众,"85后"年轻观众占比达85% [6] - 建业电影小镇入选"2025年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创新十佳案例" [8] 文化遗产保护 - 洛阳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112家,馆藏文物60余万件(套) [9] - 三门峡市加快推进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推动仰韶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 [10]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旅游行业数据 - "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 [1] - 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1] - 新一代年轻人旅行注重文化体验,包括非遗手作、文创产品购买及社交媒体分享 [6]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契合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城市形象塑造和优质投资吸引 [2] - 科学规划旅游路线、整合文旅资源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长效增长 [2] -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质量过硬、影响力强的文旅品牌 [3] 文化遗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6] - 文创产品开发使经典名画融入日常用品,走进千家万户 [8] - 文化遗产成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载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8] 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精准记录和修复文化遗产 [7] - VR与AI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展览与互动体验 [7] - 数字技术助力稀世珍品如《千里江山图》的细节展示 [8] 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 - 深化国内外文博机构交流合作,联合策展、定期巡展 [10] - 打造线上"云展厅",实现文化遗产跨境共享 [10] - 与海外高校及专家建立科研协作机制,推进学术互访和人才培养 [10] 文化遗产与文明互鉴 - 文化遗产彰显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9] - 以文化遗产为纽带增进国际了解与信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11] - 推动制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国际规则 [10]
一起守护,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宝藏”
新华社· 2025-04-28 09:36
文章核心观点 山西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众多人员默默守护文化“宝藏”,当地实施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为基层文物保护提供支撑,使古建筑等文物焕发时代光彩 [4][18][20] 山西古建筑资源情况 - 山西拥有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建筑约2.8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国保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 [4] 文物守护人员及工作 - 66岁守寺人冯开平在金灯寺巡查、检查监控并记录监测文物情况 [6] - 文保员张宇飞坚守法兴寺30多个春秋,看护寺庙、客串讲解,还开设公众号介绍寺内文物 [10] - 文物医生团队对武周山南麓石窟进行病害调查、微环境监测和日常保养,并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 [13][16] 文物保护人才培养 - 2022年山西省5部门联合印发《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同年实施培养计划,5年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