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搜索文档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轴线文创“出圈” 解锁北京文化新表达
北京商报· 2025-08-25 13:17
文化地标IP活化利用 - 白塔寺 钟楼 先农坛等文化地标通过文创产品实现IP价值转化 包括白塔寺妙应白塔玩偶 钟楼钟鸣福至立体冰箱贴 先农坛天宫藻井冰箱贴等热门产品 [1] - 白塔寺文创产品每月上新 正策划马年主题产品 计划突破冰箱贴单一品类实现多元化发展 [8] - 先农坛天宫藻井冰箱贴成为顶流文创产品 游客排队购买 [17] 游客增长与文化活动 - 白塔寺年游客量从约30万人次增长至约50万人次 增幅约67% [8] - 白塔寺通过举办白塔文化周等活动吸引游客 文创产品承载文化内涵且具实用价值 [5] - 钟鼓楼研学团队显著增加 几乎每日有团队参观 反映游客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文化体验 [17] 展览与空间拓展 - 钟楼举办"百年视界——东西方视角下的北京脊梁"展览 采用全景数字影像科技吸引游客互动 周末及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13] - 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对外开放面积从6万平方米扩大至8万平方米 更多历史遗迹对外开放 [21] - 庆成宫570多年来首度开放 填补先农坛外坛区域开放空白 提供皇家建筑体验及特色活动空间 [21] 中轴线申遗带动效应 - 中轴线申遗成功推动整体性保护 通过出版图书 举办展览 国际活动等方式传播文化价值 [21] -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公众参与保护 推出主题游及研学线路促进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21] - 核心区文物腾退工作持续推进 东城区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孚王府启动签约 西城区北新华街近现代建筑完成腾退 醇亲王府南府启动签约 [21]
给摩崖石刻拍“高清照片”
人民日报· 2025-08-02 22:01
浯溪摩崖石刻数字化保护 - 浯溪摩崖石刻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群 现存石刻505方 包含楷行草隶篆等多种字体 [1] - 石刻历经千年风化 出现表层剥落 裂隙渗水 字迹褪色等问题 部分宋元时期题刻因酸雨侵蚀受损严重 [1] - 传统物理保护措施如"加檐盖帽"和崖体加固效果有限 数字化保护成为解决石刻保护难题的关键 [1] 数字化技术应用 - 采用光度立体采集 摄影测量 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 以0.01毫米精度构建石刻立体模型 [2] - 通过多角度拍摄和计算机图像计算 利用光线刻痕阴影原理 使模糊石刻重新清晰 [2] - 每块中等大小石碑需要约24小时计算处理才能完成数字修复 [2] 数字化成果与展示 - 已完成505方石刻数字采集 对200余块濒危石刻完成数字修复 找回部分消失文字 [3] - 建立中国摩崖石刻数据库 实现文化遗产从"可远观"到"可参与"的转变 [3] - 2024年12月建成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 包含三大展区 运用AI等技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 [3]
当“文脉”传承遇上数智时代:建立大文化观成为共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8 02:14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阆中古城通过门神画等文化印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结合,传承古城"文脉" [1]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活文旅消费动能,使古城古迹成为当地流量"密码" [1] - 文化遗产传承需置于更广博的文化背景中观察,文化现象的形成受大文化影响 [1][2] 古城保护策略 - 阆中古城通过法治保障和烟火气延续解决居民生活需求,实现"留城留人" [2] - 组建"文化智囊团"系统规范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文化元素具象化 [2] - 文化传承需大文化观指引,脱离时代精神的保护易导致同质化和商业化 [3]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古城活化需与周边传统村落结合,发挥城乡联动作用 [4] - 数字化技术改变文化遗产尺度与精度,需探索数智文明时代的存在方式 [5] - 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构建阆中古城数字孪生平台,辅助管理维护并提升用户体验 [5] 科技创新与文物保护 - 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整合资源,推进"文物+科技"体系化发展 [5][6] - 该中心旨在提升文物保护理论、材料研发、装备发明等核心技术能力 [6] - AIGC、VR等技术增强用户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吸引全球关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