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教育评价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振兴高中不是追求出更多清北生
南方都市报· 2025-07-26 22:27
教育资源分配失衡问题 - 电白一中2014年以来未培养出清北学生 尝试通过名校合作或机构引进突破尖子生培养 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失衡[1] - 学校过度倾斜资源培养清北尖子生 但"培优"效果不理想 反而拉低整体教育质量 此现象在"高中振兴"行动中具有代表性[1] - 部分高中投入百万级资金实施"拔尖工程" 包括高薪引进竞赛教师或与名校合办培优班 目标直指清北录取人数[1] 现行培优模式的弊端 - 与国家破除"唯升学"评价改革方向背离 将北清率作为办学政绩核心指标[2] - 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尖子生 忽视师资课程等基础建设 大部分学生对教学质量不满[2] - 清北招生计划总量固定 一校录取增加必然导致他校减少 无法实现整体高中振兴[2] 教育多元化发展趋势 - 高分考生主动放弃清北选择其他院校的现象增多 反映学生择校观从"唯名校"向多元化转变[2] - 江西某高中3名达线考生未报考清北 班主任因百万元培优投入未达预期解散家长群[1][2] 高中振兴的正确路径 - 需推进个性化教育 帮助学生规划适合的成长路径 而非单一追求升学指标[3] - 地方政府应禁止下达清北率指标 引导学校聚焦师资课程等内涵建设[3] - 电白一中整改方向转为关注全体学生需求 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符合教育评价改革方案要求[3]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的价值与路径
新华网· 2025-07-23 06:50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与意义 - 教育评价改革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内容 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和教育强国建设[1] - 高校已将优秀网络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和晋升评聘工作 促进评价机制多元化[1]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需做到与时俱进和系统集成[1] 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资源 用于拓展网络育人阵地和传播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力量 通过低成本高传播效率的网络特性将互联网变量转化为意识形态增量[2]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重要考量 2015年中央文件提出建立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和职称评聘的认定机制 2020年教育部强调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统计[2] 教育评价改革的内涵要求 - 教育评价改革需破除"五唯"痼疾 形成科学评价体系 要求立体全面科学[3] - 评价认定需把握政治性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色[4] - 需保证专业性 考虑学科专业要求 细分网络媒体门类等级和成果影响因子[4] - 需注重协同性 作为"大思政"格局下高教改革评价指标 融合科研育人和网络育人[4] - 需考虑问题性 各高校在范围界定和影响力判断存在分歧 需解决等效关系认定和原创性评估等问题[4] 高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 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性 制定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 研究"十大"育人体系互动关系[7] - 需出台评价认定实施方案 与校级管理制度衔接 培育师生认可度和创作能力[7] - 健全认定机制 建立多元化认定主体:思政职能部门负责认定表彰 人事部门纳入职称评审 科研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解决等效关系问题[8] - 建立流畅认定程序:明确申报条件 组织专家评审 公示接受监督 宣传推广成果[8] - 完善指标体系 从原创性判定(查重率定量评价或审核定性评价)、网络影响力(媒体等级/浏览量/转载量/评论数定级定量)、思想教育性(主题思想定性评价)、专业学术性(学术价值定性评定)四个方面细化指标并计算权重[9] 改革成效与目标 - 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和晋升评聘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举措[9] - 通过认定评价机制激发高校培育优秀网络文化成果 推动网络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9]
炒作高分考生为何“树欲静而风不止”
科技日报· 2025-06-26 23:37
高考高分考生炒作现象 - 尽管教育部禁止宣传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但各地仍通过"果树丰收""芒果""盲盒"等隐喻方式变相炒作高分考生 北京各区各校屏蔽生数量统计图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1] - 公众对高分考生的追捧源于传统"一考定终身"观念 将其视为竞争胜利者并寻求可复制的成功路径 [1] - 学校将高分考生数量作为教育政绩的核心指标 直接影响生源质量和教育资源分配 高分段人数和清北录取率仍是办学质量硬标准 [1]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 高考改革推行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模式 省级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已成为强基计划等招生方式的重要参考 [2] - 需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 经费分配脱钩 转向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教育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案例证明非高分者也能通过专长领域取得成就 [2] - 教育部门应引导社会建立多元成才观 强调终身学习可能性 而非仅聚焦少数高分考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