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搜索文档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的价值与路径
新华网· 2025-07-23 06:50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与意义 - 教育评价改革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内容 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和教育强国建设[1] - 高校已将优秀网络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和晋升评聘工作 促进评价机制多元化[1]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需做到与时俱进和系统集成[1] 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资源 用于拓展网络育人阵地和传播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力量 通过低成本高传播效率的网络特性将互联网变量转化为意识形态增量[2] -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重要考量 2015年中央文件提出建立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和职称评聘的认定机制 2020年教育部强调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统计[2] 教育评价改革的内涵要求 - 教育评价改革需破除"五唯"痼疾 形成科学评价体系 要求立体全面科学[3] - 评价认定需把握政治性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色[4] - 需保证专业性 考虑学科专业要求 细分网络媒体门类等级和成果影响因子[4] - 需注重协同性 作为"大思政"格局下高教改革评价指标 融合科研育人和网络育人[4] - 需考虑问题性 各高校在范围界定和影响力判断存在分歧 需解决等效关系认定和原创性评估等问题[4] 高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 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性 制定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 研究"十大"育人体系互动关系[7] - 需出台评价认定实施方案 与校级管理制度衔接 培育师生认可度和创作能力[7] - 健全认定机制 建立多元化认定主体:思政职能部门负责认定表彰 人事部门纳入职称评审 科研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解决等效关系问题[8] - 建立流畅认定程序:明确申报条件 组织专家评审 公示接受监督 宣传推广成果[8] - 完善指标体系 从原创性判定(查重率定量评价或审核定性评价)、网络影响力(媒体等级/浏览量/转载量/评论数定级定量)、思想教育性(主题思想定性评价)、专业学术性(学术价值定性评定)四个方面细化指标并计算权重[9] 改革成效与目标 - 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和晋升评聘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举措[9] - 通过认定评价机制激发高校培育优秀网络文化成果 推动网络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