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日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吴焜:威震日寇的新四军“虎将”
新华社· 2025-08-07 10:26
吴焜:威震日寇的新四军"虎将" 新华社记者李松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位英雄名叫吴焜,是咱万州人,他有个绰号,叫'吴老虎',战斗作风勇猛彪悍,常 常是亲自吹响冲锋号……"在万州革命烈士陵园烈士事迹陈列馆中,讲解员方思薇在吴焜半身塑像前, 为暑假来参观的学生们介绍吴焜事迹。 初一学生向浩宇听得热血沸腾,"虽然不能像烈士那样奋勇杀敌,但我们要学习吴焜的大无畏革命精 神,把这种冲劲、闯劲、'虎'劲带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吴焜,1910年出生于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一个雇农家庭。1930年,参加四川红军第一路游击 队(后改组为川东游击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初,吴焜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副团长。1938年5月,他和团长叶飞奉命率部进入苏南茅山地 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因作战勇敢被称为"虎将"。 在战斗中,吴焜每到一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营连干部、参谋人员,到主要警戒线一面实地察看 地形,一面酝酿作战计划。战斗前,他总是周密思索,反复盘算,针对战斗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充 分估计,并拟定对策,力争战之即胜。在新四军战史上,名扬中外的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夜袭虹桥机场 等战斗中,都有吴焜的一份功劳。 1 ...
用雕塑凝固抗战记忆
新华网· 2025-08-04 01:49
军旅雕塑家创作成果 - 近10年来三位军旅雕塑家创作数十个抗战题材雕塑作品 [1] - 作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西柏坡纪念馆等机构展出和收藏 [1] 雕塑作品主题 - 作品涵盖东江纵队战斗场景、红嫂救助八路军伤员等历史事件 [1] - 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大型浮雕 [1] 创作过程与方法 - 创作过程中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并走访抗战老兵及其后代 [1] - 前往昔日战场实地收集素材以还原历史细节 [1] 作品社会价值 - 通过雕塑形式具象化伟大抗日精神 [1] - 数十件作品再现山河激荡、英雄不朽的历史瞬间 [1] - 作品具有教育意义,提醒观众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1]
周叔屏:弃商从戎 赤胆忠魂(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02 22:01
抗日英雄事迹 - 周叔屏出身书香门第,在烟墩店做杂货生意,为人仗义,常接济贫苦乡邻,对日寇深恶痛绝,在安陆颇有威望 [1] - 1939年6月初,周叔屏集合部队设伏,在岔路口击退日伪军,7月下旬加入新四军 [2] - 1941年7月28日,周叔屏护送周志坚渡过府河后遭敌突袭,小腿中弹被俘,次日英勇就义 [2] 红色文化传承 - 安陆市将周叔屏等英烈的事迹编书成册,修缮革命旧址,建设烈士陵园,传承红色精神 [2] - 周文进作为驻村干部,积极打造乡村红色文旅品牌,讲述安陆抗日历史 [3] - 赵棚镇叶小伍返乡创业投身蓝莓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参与安陆农文旅融合,打造红色旅游重要节点 [3]
抗日英雄谱 | 他用27年的短暂生命铸就“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
央视网· 2025-08-01 02:58
央视网消息: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中,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与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未来。陈翰章,这位东北 抗联的将领,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用短暂而壮烈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今天(8月1日)的《抗日英雄 谱》让我们一起追忆缅怀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将领——陈翰章。 "假如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这是1930年,17岁的陈翰章在吉林敦化 敖东中学毕业典礼上的誓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铁蹄践踏东北,陈翰章毅然决定放下书本,弃笔从戎。1932年,他从书生 转变为军人,从此开启血性与智慧交织的抗日征程。 陈翰章1913年生于吉林敦化半截河屯,1930年,17岁的陈翰章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敖东中学。他立志"以教育救国",毕业后留 校任教,教授国文,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1932年,陈翰章加入了国民救国军。在救国军期间,经过周保中等人的培养,陈翰章成为 中共党员。 陈翰章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牺牲后,日记被日军所获。战后,日军原关东军所属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副官手岛丈男,编撰了 《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战史——创立至终焉》一书,将陈翰章部分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江桥抗战:半截桥墩的见证
新华社· 2025-07-15 12:45
历史背景 - 江桥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的一个小镇,因1931年江桥战役而闻名 [1] - 1931年11月4日,日军出动4000多兵力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掩护下进攻嫩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1] - 嫩江是守护齐齐哈尔的天堑,日军要进犯黑龙江必须跨过嫩江,当时江面未完全结冰,铁路桥成为争夺焦点 [2] 战役经过 - 马占山将军被任命为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组织抵御日军侵略 [1] - 为防止敌军通过大桥,驻军烧毁嫩江桥桥面并毁坏5座桥梁中的3座 [2] - 中国士兵采用极端战术,包括绑手榴弹滚入坦克群和用步枪击落低飞日军飞机 [5] - 日军损失兵力1000余人,是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受到重挫 [8] 战略意义 - 江桥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嚣张气焰,唤起中华民族抗日热情 [8] - 战役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声援,被称为"中国血性男儿的瑰宝" [8] - 战役中击落日军飞机,大振人心 [5] 历史纪念 - 现建有江桥抗战纪念馆,复原了当年战略要地哈尔葛桥的样貌 [4] - 纪念馆展示历史资料如《大公报》报道和被俘日军对中方的佩服 [8] - 每年重要时间节点都有民众前来纪念馆缅怀先烈 [11] 现状 - 老江桥仅存桥墩遗址已淹没水下,与新建平齐铁路嫩江桥平行矗立 [9][12] - 今日江桥既是交通动脉,也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象征 [12] - 高铁通过时的声音仿佛回应着1931年誓死不退的呐喊 [1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抗日虎将叶成焕:不畏牺牲杀敌寇
新华社· 2025-07-15 08:08
在河南新县郭家河乡土门村,有一座前后五间瓦房组成的院落,每年都会有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 里就是抗日虎将叶成焕的故居,瓦房内的展板上记录着叶成焕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叶成焕牺牲时那么年轻,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带着孩 子自驾来新县接受红色教育的河南信阳市民胡洁说。 现在,叶成焕的部分后人依然生活在土门村,守护着故居,讲述着叶成焕的英雄事迹。 "从小就听爷爷讲我曾祖父的故事,我要学习他的精神,不畏牺牲,勇当先锋,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 地。"已是一名军人的叶成焕侄曾孙叶文文说。 (新华社郑州7月15日电) 1938年4月16日晨,山西武乡的长乐村战斗打响,叶成焕率第772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将东撤的日军截为数 段,压缩到狭窄的河谷里。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八路军共歼敌2200余人。 这时,有千余敌人从辽县来援。鉴于全部歼灭该敌已无把握,上级决定以一部分兵力迷惑牵制敌人,主 力立即撤出战斗。叶成焕接到命令后,一面指挥部队打扫战场,装运战利品,准备撤离;一面跑上一个 高坡,观察敌人增援部队的情况,完全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18日 凌晨,叶成焕壮烈牺牲,年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窦来庚:“武林将军”展雄风
新华社· 2025-07-09 09:1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抗日英雄窦来庚的传奇事迹和精神传承,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注意事项第4条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行业相关的分析要点。 建议提供包含企业运营、市场动态、行业趋势等经济类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的投资分析。当前历史人物题材的内容不符合分析范围要求。
寸性奇:为国战死,无憾此生(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7-03 00:31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摘要: 历史人物生平 - 寸性奇1895年生于云南腾冲,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并加入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护国讨袁等重大历史事件 [1] - 1923年后历任大元帅大本营少将录事参军、中央直辖宪兵司令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第31军参谋处长 [1]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3军12师34旅旅长参加太原会战,1938年因战功升任第12师师长驻守中条山 [1] 军事事迹 - 1941年5月日军集结10余万兵力进攻中条山时,寸性奇部坚守西线阵地,成为唯一未溃退的防线 [1] - 战斗中寸性奇右腿炸伤仍指挥作战,后胸部中弹无法行走仍拒绝部下保护,命令部队继续突围 [2] - 5月13日寸性奇左腿被炸断后自戕殉国,1942年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3] 历史评价与纪念 - 1986年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入选全国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3] - 1989年忠骸迁葬腾冲国殇墓园,墓碑由火山石镶砌并刻"抗日烈士、陆军中将寸性奇将军之墓" [3] - 滇西抗战纪念馆将其墓作为重点讲解点位,年均讲解上万人次,墓前常年摆放鲜花 [4] 精神遗产 - 绝笔信中明确表示"将中条山视为殉国之处",称"为国战死是军人幸事" [3] - 遗嘱要求将抚恤金全数捐献给国家,并嘱咐家人"艰苦度日"共赴国难 [3] - 被评价为"小我熔铸大国"的典范,其事迹铸就民族精神丰碑 [4]
“大刀将军”赵登禹:天地正气铸英魂(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6-28 21:49
赵登禹将军生平事迹 - 赵登禹生于1898年,1914年加入冯玉祥部队,转战各省 [2] - 1933年3月11日夜,赵登禹带伤率部突袭日军,摧毁敌炮18门,取得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胜 [2] - 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南苑战斗后撤途中遭日军伏击牺牲,年仅39岁 [2] 赵登禹将军的历史影响 - 赵登禹与佟麟阁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最早战死的两位高级将领,牺牲引起全国震动 [3] - 抗战胜利后被追认为陆军上将,遗骨安葬在卢沟桥畔 [4] - 北平市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通县东大街更名为赵登禹大街 [4] 赵登禹将军的纪念活动 - 1952年6月,毛泽东亲自为赵登禹签发烈士证书 [4] - 1980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修葺赵登禹将军墓并重立墓碑 [4] - 1997年大红门中学更名为北京市赵登禹中学,2003年改为北京市赵登禹学校 [4] 赵登禹将军的精神传承 - 赵登禹学校建立赵登禹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4] - 学校开学第一课和教师培训第一课都是宣讲赵登禹将军精神和事迹 [4] - 每年清明时节群众聚集在赵登禹将军墓前缅怀追思 [5]
电波永不消逝 精神世代传承(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09 03:24
抗日儿童团的贡献 - 9岁加入抗日儿童团,承担站岗、放哨、送信、传递情报及后勤工作[3] - 遵循"五不"规约:不上日军当、不念日军书、不告诉日军实话、不替日军干事、不当亡国奴[4] - 利用儿童不易引人注意的优势,协助抗日军完成情报传递和后勤支援[5] 报务员的成长历程 - 15岁开始学习收发电报,在动荡环境中坚持"行军式学习"[7] - 训练期间仅携带毛边纸、铅笔和小木板,利用休息时间练习抄报[7] - 1945年负责传递日军投降的关键电报,成为抗战胜利的历史见证者[7] 抗战精神的传承 - 离休后创办全国针织行业协会专刊,推动成立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会[9] - 向青年强调"国家强盛,个人才有尊严",倡导传承硬骨头精神[8] - 提出"活着要像星星一样闪耀光辉",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和平年代的奋斗动力[9] 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 - 1939年李先念为其改名"万众一",寓意"万众一心"[5] - 抗战期间辗转多地求学,经历日军"扫荡"与艰苦行军[6] - 1951年主动请战进军西藏,担任十八军通讯主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