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惩罚性赔偿制度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高院:去年适用惩罚性赔偿知产案件量大幅增长,提高侵权代价
新京报· 2025-04-23 05:54
案件审理规模 - 北京法院2024年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8227件并审结67075件 [1] - 审结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专利案件3514件 [2] 惩罚性赔偿适用 - 2024年共有46件知识产权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同比增长76.9% [1] - 判赔数额最高达7056万元 显著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 [1] - 多起案件判赔数额超过3000万元 [2] 典型案例突破 - 全国首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效力案首次阐明其对权益主体的初步证据效力 [1] - 全国首例经营者集中审查反垄断行政纠纷案首次对涉案行为可诉性及审查内容作出明确认定 [1] - 涉统信软件公司案件通过调解妥善处理国产操作系统域名矛盾纠纷 [1] 制度机制建设 - 北京高院2022年发布审理指南明确惩罚性赔偿适用原则及认定标准 [2] - 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完善联动工作机制 推动商标申请驳回复审行政纠纷一审收案月均下降12.5% [2] - 通过行政司法协同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5900余件 [2] 审判效率表现 - 专利一审案件审判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2]
职业打假30年:争议未退,哨声不断
和讯· 2025-03-14 08:50
职业打假人角色演变 - 王海身份从普通消费者转变为职业打假人,现定位为"吹哨人",聚焦隐瞒或虚构实质性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行为 [1] - 职业打假行为具有正外部性,动机的营利性不应成为评判标准 [1] - 30年间维权领域从商品消费扩展至服务消费,技术升级使侵权行为更隐蔽且规模化 [2] 消费环境薄弱环节 - 2024年全国消协受理投诉176万件,同比增逾三成,虚假宣传、安全问题投诉比重上升 [4] - 银发经济中针对老年人的欺诈模式盛行,如"私域电商"通过低价诱饵销售劣质保健品,涉案机构年营业额达280亿元 [3][4] - 平台经济存在滥用技术手段侵害权益现象,直播带货佣金高达30%-50%导致价格悖论 [5] 维权机制挑战 - 职业打假成本高昂,团队6个月调查仅获20万元举报奖励,难以覆盖成本 [6] - 惩罚性赔偿制度实践存在争议,司法中对3倍、10倍等适用标准未统一 [9][10] - 2023年检察机关办理食药安全公益诉讼2.3万件,同比增长16.8%,但消费公益诉讼仍面临赔偿标准量化难题 [10] 行业治理趋势 - 2025年《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完善经营者首问和先行赔付制度,强化集体诉讼、公益诉讼机制 [11] - 消费结构转向商品与服务并重,服务消费欺诈呈现爆炸式增长,如教培机构利用就业焦虑实施诈骗 [4][5] - 有机食品认证标准缺失,现行检测方法仅针对普通食品,无法有效验证有机生产过程 [7][8] 社会共治争议 - 公众对职业打假存分歧,王海与彩虹星球名誉权诉讼反映打假行为边界模糊问题 [7] - 消费者隐私权受侵害会连锁影响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多重权益 [4] - 60人专业团队采用"无效果不收费+赔偿分成"模式,个人委托占比高但单笔损失超5000元才具维权经济性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