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

搜索文档
每经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倾尽所能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品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0 20:36
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 - 2020年世界格局因新冠疫情和科技革命经历深刻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机遇 [3]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迭代,原始创新能力与"从0到1"的突破成为关键议题 [3] - 每日经济新闻推出"巅峰对话:瞰见2021"系列,首季聚焦诺贝尔奖得主对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前瞻性探讨 [3] 巴里·巴里什的科研理念 - 巴里什团队通过LIGO项目实现引力波探测,突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验证的技术限制 [5] - 强调科研需"全力以赴",认为失败是探索未知的基础,最大努力比结果更重要 [6][7][8] - 科研目标应聚焦结果导向,但需在资源约束下平衡"梦想与面包",重视环境支持与合理投入 [10] 跨学科与社会责任 - 巴里什获奖后拓展研究领域至气候变化、核扩散等社会问题,倡导国际科学合作 [6] - 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探索精神,将基础科学视为满足感的来源 [6][10] 媒体内容规划 - 每日经济新闻后续将推出第二季"全球顶尖商学院院长专访",聚焦商业教育变革与领导力培养 [11]
“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国效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2 01:11
引力子研究突破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团队首次为引力子"画像",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期刊[1] - 研究聚焦凝聚态系统中的"分数量子霍尔引力子",通过准粒子形式探测引力子激发[1] - 实验装置仅两层楼高,在逼近绝对零度的微观环境中完成,相比宏观引力波探测器更具技术突破性[1] 技术挑战与创新 - 实验需将温度控制在零下273.1℃(温差±0.05℃),回国后自主搭建设备克服液氮短缺问题[2][3] - 团队耗时3年解决南方潮湿环境影响激光效果等技术难题[2] - 2022年12月成功捕捉自旋为2的引力子激发信号,2023年7月通过国际会议质疑后改进实验方案[2][3] 国际学术认可 - 2024年1月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发现新证据,从自旋、动量、能量三维度验证引力子激发[5] - 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 - 研究被《自然》期刊发表并获低温物理国际会议专家普遍认可[5] 团队与未来方向 - 实验室团队平均年龄25岁,正攻关新型量子物态研究[5] - 潜在应用包括为拓扑量子计算扫除技术障碍[5] - 技术路线体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特征,规避国外液氮方案短板[3][4]
杜灵杰:首次为引力子“画像”的科学家
新华社· 2025-05-16 02:44
量子物理研究突破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团队首次为引力子"画像",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期刊[1] - 研究聚焦凝聚态系统中的"分数量子霍尔引力子",通过准粒子形式观测引力子激发[1] - 实验装置仅两层楼高,在逼近绝对零度(-273.1℃±0.05℃)的微观环境中完成测量[1][2] 科研攻关过程 - 2019年意外发现新型光学集体激发现象,理论推测为引力子激发[2] - 回国后自主搭建实验设备,克服液氮短缺和南方潮湿环境影响,历时三年完成技术突破[2] - 2022年12月捕捉到自旋为2的引力子激发信号,2023年7月国际会议上回应学界质疑[2][3] 学术成果验证 - 2024年1月低温物理国际会议上展示砷化镓量子阱新证据,从自旋/动量/能量三维度验证发现[4] - 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 后续研究方向 - 团队平均年龄25岁,正攻关新型量子物态研究,目标为拓扑量子计算扫除技术障碍[5] - 研究路线体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特征,实验设计成功规避国外液氮技术路线的短板[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