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icon
搜索文档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李强王沪宁蔡奇出席
新华网· 2025-06-06 03:15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 -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 重点围绕制度型开放 深化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1][2] - 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顶层设计 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扩大市场准入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3] - 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3] 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 - 深化农村改革需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战略目标 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2] -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 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推动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 [3] - 允许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农村改革 及时总结基层实践创造并对困难探索给予支持 [3]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已大幅提升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将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 [4] - 转型过程需坚持先立后破 完善能耗双控制度 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 健全配套制度 [4] - 坚持节约优先方针 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 统筹发展和减排关系 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 [4] 高校与科研机构薪酬改革 - 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要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的分配制度 向教学科研一线、基础学科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员倾斜 [2][4] - 优化规范分配制度 突出创新优先 坚持薪酬与绩效紧密挂钩 加强薪酬管理监督确保资金用于人才激励 [4] 油气市场体系改革 - 深化油气行业上中下游体制机制改革 针对突出问题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稳定可靠供应 [2][5] - 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规范市场秩序 深化储备体制改革发挥应急调节能力 [5] 电力体制改革 -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2][6] - 科学设计建设路径 在新能源可靠替代基础上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 推动电力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创新 [6] - 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 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 完善政策体系保障电力公共服务 [6]
释放国家级经开区活力,应对国际经贸冲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8:26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现状 - 国家级经开区数量从1984年的14家增长至2024年的232家,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1] - 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人民币,拥有经营主体超490万家 [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吸纳就业超2400万人,形成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完整产业体系 [1] 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实力 - 国家级经开区拥有7.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8.3% [2] - 区内设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1.5万家 [2] - 通过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建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 [4] 外贸外资核心地位 - 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外资企业超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 [2] - 实现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 [2] - 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3.4% [2] 区域协调发展作用 - 2024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万亿元人民币,工业生产总值3.73万亿元人民币,分别达东部地区的67%和74% [2] - 通过产业转移承接和园区合作共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动力 [2] 改革创新四大方向 - 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 [4] - 提升开放型经济: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4] -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5] - 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6]
在开放创新中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开放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9 21:22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历程 - 1984年在沿海12个城市设立首批14家国家级经开区,40多年来由东向西扩展,成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1] - 国家级经开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兴业、设立研发中心,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1] - 国家级经开区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等功能型园区联动发展,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创新探索 [1] 国家级经开区的角色与成效 - 国家级经开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从技术引进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始终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前列 [1] - 国家级经开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截至2023年末东部与中西部经开区合作共建项目比上年增加182项,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 - 国家级经开区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产业有序转移承接中发挥"以东带西"作用 [2] 国家级经开区面临的挑战 - 全球经济低迷和地缘政治紧张影响出口导向型产业和招商引资 [2] - 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部分经开区产业配套不完善,技术设施不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2] - 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问题,部分经开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关联性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 国家级经开区未来发展方向 -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先行先试 [3] - 推动政务服务、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探索"小管委会+大运营公司"模式,增强全球要素吸引力 [3] - 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3] - 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数字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3] - 科学规划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开发区功能定位 [3]
打造开放最前沿!海南自贸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初步建立|聚焦博鳌论坛
华夏时报· 2025-03-25 10:45
打造开放最前沿!海南自贸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初步 建立|聚焦博鳌论坛 "海南自贸港建设不仅关乎海南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还具有全局意义。一方面扩大自身与各个国家和地区 的贸易投资及其他经贸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作为重要平台和门户,为中国企业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为世 界各国企业加强与中国的联系提供便利。"赵晋平表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博鳌摄影报道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 3月2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晋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海南自 贸港建设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部署下推进的,当前,以"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 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主框架的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 "这几年,海南围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取得了扎实进展和初步成效。比如,海南近几年陆续发布了将近180多 项政策制度安排和各类规划方案,主要分为12大类,涵盖了海南自贸港建设以及海南经济发展建设的方方面 面。"赵晋平表示。 自贸港建设进入成型起势阶段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有百余个自贸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