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

搜索文档
自然资源部召开“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调度部署视频会
快讯· 2025-07-21 10:39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 自然资源部召开全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调度部署视频会 [1] - 西南地区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需加强防范降雨滞后型大型滑坡灾害 [1] - 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需加强高位滑坡链式灾害和中小河流链式灾害防范 [1] - 北方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青海需加强黄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防范 [1] - 陕西、甘肃等省份部分地区需提前防范旱涝急转条件下引发的泥石流、滑坡 [1] - 东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需加强防范台风暴雨叠加前期降雨引发群发地质灾害的风险 [1]
数智化技术赋能 共筑地灾防治新防线——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领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综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00:00
城市地质安全与数智化技术应用 - 自然资源部34家科创平台的100余位专家围绕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等关键环节的数智化创新成果展开交流,提出以技术赋能防治体系[1] - 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构建空天地海井一体化监测体系,优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案[3] - 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实验室研发浅部高精度探测技术,建立多参数基岩城市探测体系[3] - 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创新中心攻克0-200米抗干扰岩心扫描技术,开发"地下谛听系统"实现温度、位移等指标实时监测[4]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突破 -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首次提出5大类21种灾害链分类体系,为灾害链预防工程奠定理论基础[6] - 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技术创新中心形成14项核心技术和10类装备体系,构建全链条技术系统提升山区灾害识别精度30%[6] - 浙江"地灾智治"应用重构省域风险防控流程,支撑省市县三级防治工作数字化[6] - 地质环境监测工程中心推广20万台群测群防预警仪器,多次成功预警险情[7] 矿山安全与生态修复技术 -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团队破解煤矿水害防治难点,建立预测预报技术体系[9] - 金属矿地下水灾害防治中心研发高压固结试验平台,形成复合帷幕垂向搭接技术保障资源基地安全开采[10] - 高寒干旱区矿山修复中心集成26项技术,建立边坡生态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物固化技术体系[10] 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支撑 - 地下水科学实验室揭示青藏高原岩溶水循环机制,创新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12] - 海洋灾害预报实验室建立国内首个业务化耦合台风系统,路径预报精度提升15%,保障海上风电和深海采矿安全[12] 行业标准与技术推广 - 浙江省地质院牵头制定9项非金属矿物化性能测试行业标准,填补国内技术空白[20] - 中国矿业大学专利群获日内瓦发明金奖,首创红外辐射水害预警技术在榆林等煤矿区应用[22]
强化联动 共筑地质灾害防治生命线
经济日报· 2025-07-16 02:05
地质灾害预警机制 - 7月10日至11日福建东部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被列为地质灾害橙色预警高风险区 要求受威胁人员立即撤离 黄色预警区需避免在高风险地带逗留 [1] - 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自2003年建立联合预警机制 形成"人防+技防"体系 构建国省市县四级联动格局 [2] - 截至2024年全国登记地质灾害隐患点28.4万处 威胁1200多万人生命财产安全 极端天气导致链式灾害多发 [2] 预警实施成效 - 安徽6-7月强降雨期间通过预警转移7883人 成功避险4起灾害 避免26人伤亡 [2] - 云南怒江州5月通过"1262"机制实现强降雨零伤亡 上半年全省成功避让15起灾害 保护343人安全 减少损失623万元 [3] - 福建南平市将常规预警频次加密至每日两次 运用自动化系统实现"预报到村 预警到点 通知到人" [3] 技术体系发展 - 两部门建立预测-预报-预警递进式工作模式 在精细化预警和支撑服务能力方面取得突破 [4] - 南平市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 对高风险点实施监测人员直联机制 [3]
争分夺秒的生命保卫战:干群携手织密防灾网 1小时紧急转移21人实现“零伤亡”
央视网· 2025-07-07 12:33
地质灾害事件概述 -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平流村发生大规模滑坡地质灾害 约8万立方米土石倾泻导致2栋房屋倒塌 4栋房屋受损 [1] - 灾害发生于7月1日上午8时36分 强降雨引发山体塌方 泥石流堵塞道路并威胁村民房屋 [3] 应急响应机制 - 村民龙正忠发现险情后通过迂回路线报告村干部 9时30分与村民罗昌云分头寻找干部 [3] - 乡包村组长杨朔带队9时40分抵达现场 立即启动包户分工撤离方案 重点排查7户21人 [5] - 副支书罗昌荣三次尝试联系听力障碍村民罗朝友未果 最终通过实地搜寻完成全员转移 [5] 救援成效 - 10时05分完成7户21人安全转移 10时24分灾害造成房屋损毁但实现零伤亡 [7][9] - 救灾部门迅速调配廉租房资源 保障转移群众水电供应与基本生活物资 [11] 防灾体系运作 - 隆林县实行县乡村组四级包保群测群防制度 对133处隐患点制定专项应急预案 [11] - 采取雨前排查 雨中巡查 雨后核查三重机制 确保灾情早发现早处置 [11]
暴雨来袭 地质灾害需警惕
河南日报· 2025-07-01 23:47
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 - 7月1日省自然资源厅与气象局联合发布两条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1] - 河南省山地丘陵占比达44.3%,2025年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332处,威胁人口13.15万人,威胁财产60.38亿元[1] - 今年地质灾害发生强度预计高于常年水平,重点防范区域包括豫西黄土地区、豫北太行山区和豫南桐柏山—大别山区[1] 灾害发生特征与监测技术 - 近年约30%地质灾害发生在夜间[1] - 将加强自动化监测设备调试运用,构建更精准的3小时短临预警模型(现有为24小时预警)[1] - 通过电视/网络/短信/短视频等多渠道发布预警,特别加强夜间广播/吹哨/敲锣等"叫应"机制[2] 防治工程成效 - 2024年实施增发国债项目61个、中央财政项目21个、省财政项目7个,治理隐患点242个[2] - 较"十三五"年均值相比,2024年地质灾害数降低26.5%,直接经济损失下降87%[2]
内蒙古赤峰织密地灾防治“安全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30 02:0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赤峰市自然资源局通过精细化调查、汛前排查和汛中检查摸清地灾隐患底数,建立管理台账,重点排查学校、旅游景区、切坡建房居民点、水库、铁路公路沿线等区域[1] - 该局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要求,联合技术单位动态监测隐患点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1] - 通过短信、微信等渠道发布3次地灾风险预警信息,并组织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强化"人防+技防"预警体系建设,在隐患区域安装自动监测设备[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 对威胁范围较大的地灾隐患点申报中央和自治区级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治理,"十四五"以来已治理克什克腾旗、敖汉旗等13处隐患点[2] - 计划开展地灾治理项目储备工作,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申报2026-2028年度专项资金治理项目[2]
新闻1+1丨应急响应,如何“跑赢”灾害险情?
央视网· 2025-06-23 22:05
应急响应体系进步 - 从发现险情到组织转移最短仅需16分钟 反映应急响应速度显著提升 [1] - 成功避险案例体现三方面进步:预警到撤离的体系完善性 参与防灾力量扩大 新技术方法应用普及 [3] - 群策群防机制成效显著 6月18日后四省区已实现16起成功避险 保护超100人 [6] 地质灾害防治创新 - 湖南益阳试点地质灾害防治避险激励办法 通过分类奖励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4] - 成功避险案例中群众参与者获得精神激励 体现社会责任感提升 [6] 汛期风险排查处置 - 22个省已排查出987段较高灾害风险路段 649段山洪淹没风险路段 1984处较大以上隐患点 [8] - 对87处高风险和1312处较高风险点实现监测预警设施全覆盖 其余风险点经论证后选择性安装 [10] - 风险处置采取分级措施:优先工程处置 短期无法解决的加装监测设备 [10] 预警技术升级 - 公路监测预警含三种启动方式:灾害自动报警 平台一键发布 人工现场启动 [11][13][15] - 创新应用柔性设施包括隧道水幕激光提示 地面激光禁止标识等阻拦装置 [15]
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局开展地灾应急演练 聚焦“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群众转移、协同处置”全流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6 01:34
应急演练实施 -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早部署、早演练、早防范"为导向开展2025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1] - 演练聚焦"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群众转移、协同处置"全流程 [1] - 模拟情境为邯郸市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导致韦武庄村地灾隐患点出现地面塌陷 [1] 演练过程 - 各应急小组迅速集结专业救援力量奔赴现场 [1] - 现场指挥组统筹调度 抢险救援组疏通受阻道路 群众转移组引导村民撤离 医疗救护组开展伤员救治 [1] - 演练过程紧张有序 环环相扣 展现出高效应急处置能力 [1] 演练成效 - 深度融合"人防+技防" 全流程模拟防汛应急处置环节 [2] - 通过多部门协同作战深化群测群防联动机制 [2] - 提升应急响应精准度与时效性 [2] - 增强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后续计划 - 持续聚焦地灾隐患点防治 落实"盯、查、巡"全周期管控机制 [2] - 深化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 [2] - 健全风险预警研判体系 畅通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2]
云南举办省级突发地灾应急专项演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3 08:02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 云南省举办首次省级专项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地灾防御·2025" [1] - 演练分为预警叫应、启动响应、应急处置、应急响应终止4个阶段 [1] - 包含17个科目如人员搜救转移、基础设施抢修、群众安置等 [1] - 特别设置信息报送、新闻发布、先进装备展示等实操环节 [1] 演练规模与设备 - 投入各类救援力量300余人 [1] - 综合运用救援无人机、无人水下地形测量船等专业设备 [1] - 使用野外调查设备、指挥车辆和救援装备器材 [1] 演练机制与方针 -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 [2] - 强化"统一领导、协调联动"的应急机制 [2] - 采用"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 [2] 演练场景设计 - 参考云南省地质灾害特征规律和2025年度预测趋势 [2] - 模拟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遭遇极端强降雨和滑坡 [2] - 研究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情况下的联合救援方法 [2] 演练成效 - 检验了应急指挥部综合协调职能和应急响应流程 [2] - 提高了自然资源系统管理和基层防御能力 [2]
湖南明确今年地灾防治6项重点任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9 01:43
地质灾害防治总体形势 - 湖南省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总体形势较为严峻 地灾集中发生在汛期 [1] - 湘中以北地区需重点防范持续性降雨引发的突发性地灾 [1] - 湘南 湘东部分地区需防范台风 暴雨引发的地灾 同时加强防范农村切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灾 [1] 重点防治任务 - 部署地灾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建立以风险防控为主线的综合防治体系 [2] - 推动市县开展地灾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 制定分类分级风险管控措施 [2] - 完善地灾监测网络 优化监测设备布局 加密村级气象标准雨量站建设 提升"递进式"精准预警能力 [2] - 实施地灾隐患"微治理"3000处 重要地灾工程治理和排危除险工程治理20处 [2] - 加强科技攻关 探索建立"雨情+含水量+地质+土壤植被"地灾精准预警AI模型 [2] - 推进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 明确职责分工 完善制度机制 [2] 重点防治区域 - 明确以滑坡 崩塌 泥石流为主的53个县市区地灾高发易发区 [3] - 明确以地面塌陷为主的27个县市区地灾高发易发区 [3] - 重点防范地灾高 中易发区内的在册隐患点 农村切坡建房户 风险斜坡及学校 医院等人员密集区 [3] - 全面加强极端强降雨新增隐患点 临坡临沟临崖临水住户 交通干线 水利水电工程 旅游景区等区域防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