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传播
icon
搜索文档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文博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共设置8个展馆,展出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和超过12万件文化产品 [1] 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方法论 -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既要解决国内新时代发展难题,也要回应全球治理挑战 [2][3] - 需运用辩证思维处理三组核心关系:继承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本土特色与世界视野的关系、理论总结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4][5][6]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推动文化实践创新需通过文艺创作、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升级等载体,重点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8] - 传播实践创新需运用新技术构建多渠道对外传播格局,挖掘中国实践素材增强叙事亲和力 [8] 人民主体性体现 - 文化创造需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激发创作活力,展现人民生产生活与精神追求 [9][10] - 人民群众应作为文化传播主体,通过民间交流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10]
借力人工智能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新华日报· 2025-06-04 23:17
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 -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1] - 人工智能技术为破解国际传播困境、构建新型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技术可能性,推动内容生产从"人力依赖"迈向"智能生成",传播方式从"全体覆盖"迈向"精准触达",平台格局从"单极垄断"迈向"多极重构" [1] - 全面探索人工智能助力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的实践路径,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文化软实力 [1] 技术基础建设 - 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开展深度攻关,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国际领先的内容生成模型 [2] - 研发多模态内容生成系统,依据输入主题、风格和受众特征,快速生成适配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素材 [2] - 优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高机器翻译的精准度、流畅性与文化适应性,打破语言交流壁垒 [2] - 构建全球信息国际传播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运用数据挖掘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深度分析海量数据 [2] - 加快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迭代升级,建立稳定、安全的全球内容分发网络,推动5G、物联网等新型通信技术的应用 [2] 传播策略革新 - 创造"国际化—智能化"双轮驱动机制,鼓励TikTok、快手国际版等平台优化基础算法、内容生态、用户服务 [3] - 推动传统媒体向智能化转型,整合智能写作、智能编辑、多模态传播等技术 [3] - 深化传播平台与国际组织、海外媒体、文化机构的协同合作 [3] - 打造"主流平台—垂直领域"全域传播网络,优化内容标签和发布时间,提高中国相关内容在TikTok、YouTube等平台的推荐权重 [4] -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具象化叙事载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符号 [4] 治理架构完善 - 内容生产应秉持真实性原则,建立事实核查与溯源机制,算法设计应秉持公平性原则,构建算法审计与伦理审查机制 [5] - 建立"检测—识别—阻断"三位一体技术防御链,开发虚假信息溯源、深度伪造鉴别、算法黑箱破解等关键技术 [5] - 加快制定专项立法,明确智能传播主体的权利义务、算法责任、数据权益等核心法律问题 [6] -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促进国际智能传播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6]
教育早餐荟 | 清华大学成立两所研究院;豆包旗下AI智能体耳机升级
北京商报· 2025-05-20 01:27
教育行业动态 -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 包括面向2025届河南地区高校毕业生的网络招聘活动以及全国工商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的"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 [1] - 清华大学成立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和新质生产力研究院 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 加强与新华社在政策咨询、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2] - 北京房山中学宏志班2025年计划招生10人 面向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房山区应届初中毕业生 提供"四免一补"政策 [3] 科技行业动态 - 字节跳动豆包旗下AI智能体耳机Ola Friend升级 新增直接语音唤起独立英语学习智能体Owen的功能 Owen专为英语口语交流及学习场景设计 [4]
丰富中国话语 创新中国叙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4 22:31
国际传播软实力提升 - 中国软实力排名位居世界第二 在Brand Finance 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中较去年再提升1位 在8大软实力支柱中的6项及2/3具体指标上实现增长 [12][13] - 国际传播需加强"极具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全球受欢迎的旅游胜地"等薄弱环节 提升非物质层面的企业品牌和国家文化传播 [13][14] - 建议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 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团体及个人共同参与文化交流 [13] 侨胞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 海外侨胞作为"传者"和"使者" 可拓宽传播渠道 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创新表达方式 [14][15] - 中国侨联通过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四海同春"慰侨演出等活动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5][16] - 需提升涉侨文化交流质效 如"亲情中华"艺术团演出和中医暖侨服务 增强文化自信 [16] 跨文化叙事策略 - 中国叙事需阐释思维方式 如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万物互联理念 和平外交政策反映"以和为贵"传统 [17][18] - 应讲好脱贫攻坚、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实践案例 世界银行预测"一带一路"将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18] - 医疗援非累计派遣超2万人次 诊治患者超2亿人次 体现"真实亲诚"政策理念 [18] 话语体系构建 - 文明型话语需结合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型话语应突出政策主张 治理型话语强调治理有效性和获得感 [19][20] - 创新型话语需展现中国方案对全球挑战的贡献 如科技合作与危机应对 [20] - 需连接政策与个体故事、历史与当代语境 提升共情力 [20] 技术赋能国际传播 - AI、短视频等技术改变内容分发形式 如小红书海外用户增长、DeepSeek科技论坛出圈 [21][22] - 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AI绘画大赛、冬奥短视频活动探索算法精准传播 实现多级"涟漪"效应 [23] - 建议利用数据挖掘分析 丰富叙事语料库 推进中外舆论场生态交融 [22] 企业国际化传播实践 - 中交集团主导编制ISO国际标准 填补挖泥船耙臂显示系统空白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24][25] - 中企可通过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议题讲好履责故事 如共建"一带一路"民生工程 [25] - 建议打造海外社交账号矩阵 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以文化纽带传播企业形象 [25]
澳门国际传播周聚焦人工智能与媒体未来
新华网· 2025-04-29 01:38
活动概况 - 第十一届澳门国际传播周以"人工智能与媒体未来"为主题,于4月28日在澳门科技大学开幕,汇聚来自香港、澳门、内地及新加坡的学者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实践及文化叙事 [1] - 活动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 [1] 主办方观点 -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指出澳门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既是技术接受者,也是文化创新和传播方式重构的实验室,希望通过活动探讨如何利用AI扩大文化话语影响力并重塑全球传播地位 [1] -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勇慧强调研究议题涵盖中国话语体系、国家形象传播、智慧技术赋能等领域,需结合传统文化挖掘与技术回应,并运用新技术让中国故事更生动地呈现 [1] 合作与宣言 - 开幕式上院校代表宣读"'讲好中国故事'澳门宣言",由澳门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联合发起,旨在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 [2] - 澳门科技大学同日启动与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战略合作,未来将在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及产学研结合方面深化协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