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精神

搜索文档
总台专访丨援华抗战国际友人柯棣华家人:将继承国际主义精神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2 00:33
柯棣华医生在华事迹 - 1938年印度医生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随援华医疗队来华 为表达援华决心改名为柯棣华[1] - 在华四年期间不辞劳苦救死扶伤 1942年因癫痫病逝于中国 年仅32岁[1][5] - 1942年7月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夏癫痫发作仍坚持留守抗战前线工作[5] 柯棣华精神传承 - 柯棣华亲属将出席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1] - 侄女苏曼加拉表示其子将作为代表团成员访华 参观柯棣华工作及牺牲地[1] - 亲属博卡讲述在河北葛公村遇见八九十岁中国老人 提及柯棣华事迹时泣不成声[3] 国际主义精神内涵 - 博卡认为这是邻国危难时相互帮助的典范 希望柯棣华精神永存[6] - 苏曼加拉强调应传承国际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 各国应以友好方式解决冲突[6] - 柯棣华亲属曾参加2015年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1]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0 15:40
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 约150人参会 [1] - 全面回顾斯诺等国际友人在抗战国际传播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探讨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 [1] - 今年是美国著名作家和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 [1] 国际友人历史贡献 -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斯诺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友人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 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1] - 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2] - 战争年代已经建立了很多国际友好往来 国际主义精神要继续发扬 [2] 项目启动与民间交流 - 嘉宾共同见证"斯诺国际学者"项目 "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建设项目 "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项目正式启动 [2] - 通过民间交流对"国之交"产生影响 先搞一些民间的交流 [2] - 致力于向世界各地媒体讲述中国真实面貌 分享中国真实情况 [2]
东西问丨柯马凯:由国际友人发起,工合运动如何团结中外并肩抗战?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08:49
工合运动历史背景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沿海工业遭战火摧毁 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和难民潮[2] - 国际友人海伦·斯诺提出组织失业工人组建工业合作社生产自救 并与埃德加·斯诺及路易·艾黎共同制定计划草案[2] - 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 标志着工合运动全面启动[3] 工合运动规模与贡献 - 1941年合作社数量达约3000个 社员近3万人 援助超30万失业者和难民[3] - 生产涵盖纺织/铸造/皮革/军需品等500余种产品 为抗战前线输送大量物资[3] - 工合国际委员会从多国筹集价值上千万美元捐款和物资 并引进外国技术人员支援中国[6] 国际参与与人物事迹 - 宋庆龄在香港发起工合国际委员会 何明华任主席 委员包括斯诺/艾黎等国际人士[6] - 路易·艾黎作为实地工作秘书走遍非敌占区推动工合发展[6] - 乔治·何克(英国人)任工合西北办事处外事秘书 30岁时因感染破伤风在华病逝[7] 工合精神与文化影响 - 工合口号"努力干 一起干"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突击队用作冲锋口号 "Gung Ho"成为英语新词汇[9] - 好莱坞根据工合相关战役拍摄电影《工合》 使"Gung Ho"一词列入韦伯斯特大词典[9] - 工合精神体现国际主义与人道主义 推动中外团结抗战的国际传播[10][12]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 ——革命文物见证十四年抗战
人民日报· 2025-08-30 02:13
展览主题与背景 - 展览主题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 位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展示14年抗日战争历史 共5098个日夜 [12] 《论持久战》文献 - 毛泽东于1938年5-6月撰写《论持久战》 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 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且最终胜利属于中国 [13] - 最早版本为延安解放社版单行本 其他版本包括新华日报馆武汉版/重庆版/各抗日根据地版及上海孤岛版本(1938年9月4日每日译报社出版) [13] - 外文版本包括1938年10月英文版(译者杨刚笔名Shih Ming)及1938年12月日文译本(封面盖"秘"字红章供日军高层研判) [14] 杨靖宇文物与事迹 - 铜质狮钮印章尺寸为15毫米边长×30毫米高 阳刻"杨靖宇印"四字 1967年于吉林通化农田发现 [15] - 杨靖宇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 1940年于吉林濛江地区遭日军围剿 率部队抵抗后仅剩两名警卫员 最终孤身战斗五昼夜后牺牲 年仅35岁 [16] 沈忠明烈士证明书 - 革命烈士证明书证实沈忠明为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 时任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10连1排排长 [18] - 1937年7月8日率60余名战士与数倍日军肉搏 全排除2人报信外全部殉国 沈忠明牺牲时年仅31岁 [18] - 2024年7月后人将革命烈士证明书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 白求恩医疗文物 - 五件遗物包括骨锥/止血钳/中钳/拉钩及木箱 为白求恩从加拿大带回中国的手术器械 1939年临终前赠予晋察冀卫生部副部长游胜华 [21] - 木箱用于装载手术器械与书籍 行军时绑于马背 白求恩于1938年6月带医疗器械包括显微镜/X光镜至晋察冀军区 [21] 李云鹏烈士遗物 - 李云鹏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之一 任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政治指导员 [22] - 1943年3月18日率82名战士对抗3000余日军伪军 阻击6小时打退5次进攻 毙伤敌军百余人后全部殉国 李云鹏牺牲时23岁 [23] - 2016年妹妹李爱云捐赠其照片与家信(信件原件已丢失)至纪念馆 [24] 独立自由勋章 - 1955年设立独立自由勋章 授予抗日战争时期有功人员 设计者为周令钊 中心图案为红星照耀延安宝塔山 [26] - 1955年9月27日首批授予117人一级勋章 1957年追加授予196人一级/4152人二级/31098人三级勋章 [27]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向波兰友人傅拉都遗属发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8 03:21
外交活动 -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向波兰友人傅拉都遗属尤雷克发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1][3] - 活动旨在表彰和感谢傅拉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 [1][3] - 尤雷克展示珍藏画册资料并回顾傅拉都支持中国抗战及对华交往故事 [4] 历史背景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3] - 傅拉都不畏艰险带领医疗队远赴中国救治伤员 体现反法西斯英雄气概和国际主义精神 [3] - 中国人民深切缅怀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 [3] 双方交流 - 崔爱民与尤雷克进行亲切交谈 [5] - 尤雷克向中国政府致以诚挚谢意 [4] - 双方共同表达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意愿 [3]
展现国际友人投身中国抗战(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8 01:02
小说背景与创作动机 - 旅奥华文作家方丽娜创作长篇小说《到中国去》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通过两位奥地利犹太医生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的真实经历展现1939年至1949年中国抗战与革命的峥嵘岁月 [2] - 方丽娜于1998年定居维也纳 受多元文化碰撞启发开始文学创作 2005年发表首篇散文《云中漫步》 2010年成为鲁迅文学院首位海外学员 进入专业化创作阶段 [3] - 创作动机源于发现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的事迹被历史湮没 方丽娜认为有责任以文学形式呈现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弥补公众认知空白 [4][5] 核心人物与历史事件 - 两位原型人物为奥地利犹太医生雅各布·罗森菲尔德(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 1939年遭纳粹驱逐后在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下逃亡上海 [6] - 罗生特先后在新四军、八路军、东北野战军行医 担任新四军卫生部顾问期间开办华中卫生学校培养医疗人才 [6] - 理查德·傅莱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流动医疗队"工作 率先在中国制造出青霉素拯救无数战士生命 二人被称为"奥地利的白求恩" [6] - 小说同时塑造其他历史人物包括救助犹太难民的中国外交官何凤山 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 美国第14航空队中尉谢尔曼等 [7] 创作过程与资料收集 - 方丽娜为获取素材查阅大量文献包括《奥地利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简史》及欧洲史著作 并借阅奥地利汉学家卡明斯基主编的《中国的大时代——罗生特在华手记》 [7] - 实地走访多个历史纪念馆 通过文物和老照片还原社会环境 并拜访理查德·傅莱的后人获取第一手资料 [6][7] - 创作耗时多年 方丽娜认为需至少20本书才能完全展现该题材因涉及史实庞大 最终通过文学手法将真实历史与虚构细节结合 [7] 文学价值与主题表达 - 小说通过文学手法还原历史人物情感与故事 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张力中展现抗战时期的人性光谱 致敬人类共同期盼的和平与尊严 [9] - 突出国际主义精神主题 引用罗生特在苏北根据地创作的中文诗"我们是中国青年/我们的热情染红了中国大地"体现人物与中国命运的融合 [8]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评价小说"大的逻辑是非虚构的" 通过细节展现中华民族的胸襟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9]
心相近|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新华社· 2025-08-27 06:37
柯棣华事迹与精神传承 - 印度医生柯棣华于1938年28岁时主动要求支援中国抗战 与4位印度医生组成援华医疗队 到达中国后5人分别在自己中文姓名中加入"华"字以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决心[2] - 柯棣华在抗战期间救治众多中国军民并培养大批医护人员 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抢救伤员 带着"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的信念冒着枪林弹雨工作 最终积劳成疾于1942年32岁时病逝[1][2][3] - 毛泽东评价柯棣华大夫"全军失一臂助 民族失一友人" 其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不应忘记 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印度演讲时特别提到这段风雨同舟的故事 称中国人民对其高尚品德"永记在心"[1][3] 中印两国纪念活动 - 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式开放 柯棣华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在开放日将叔叔遗物捐给纪念馆 希望传递其人道主义精神[7]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暑期人流如织 13岁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烽火岁月故事 馆长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并懂得奉献与担当[5][6] -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每逢新生入学会在铜像前举行升旗仪式重温故事 护理专业学生表示希望成为"当代柯棣华" 学得过硬本领救人于危难[6] 国际主义精神影响 - 柯棣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致同伴信中表示与八路军交往使他在"性格 思想方面有了很大转变" 他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3] - 心理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柯棣华纪念馆后表示 当今世界常因种族宗教陷入冲突 但柯棣华不顾安危为人类共同事业献身的精神正是孩子们特别需要学习的一课[7] - 柯棣华侄女之子曼格什·博卡将于今年9月前往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他表示不同民族在危难时守望相助留下宝贵精神遗产 各国更应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世界团结进步作贡献[6]
心相近丨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新华社· 2025-08-26 08:33
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印度医生柯棣华于1938年28岁时主动要求支援中国抗战 与其他4位印度医生组成援华医疗队 到达中国后均在中文姓名中加入"华"字以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决心 [2] - 柯棣华在重庆期间得知父亲离世噩耗 但拒绝回国 表示"这里成千上万无辜受苦受难的人们更需要我" 随后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开始救治伤员 [2] - 柯棣华以白求恩为榜样奔赴晋察冀前线 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抢救伤员 秉持"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的信念 [2] - 1942年柯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9日病逝于河北唐县 年仅32岁 毛泽东评价"全军失一臂助 民族失一友人" [3] 当代纪念与传承 - 2015年9月柯棣华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主席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暑期人流如织 配备13岁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历史故事 [5] -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每逢新生入学会在铜像前举行升旗仪式 护理专业学生表示要成为"当代柯棣华" [6] - 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式开放 馆方常邀请高校和中学师生参观 每年12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 [7] 精神价值与国际影响 - 柯棣华事迹体现国际主义精神 习近平主席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演讲时特别提到这段风雨同舟的故事 [1] - 心理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时指出 柯棣华展现出的人性与道德光芒是"孩子们今天特别需要学习的一课" [7] - 来自孟买的参观者认为柯棣华故事印证印度古谚"每个人的房子都与他人的相连" 体现命运与共的精神 [7] - 柯棣华侄女表示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被传承和弘扬" 其子将于2023年9月赴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6][7]
抗战影像记忆|不远万里
新华社· 2025-08-20 07:32
白求恩生平背景 - 加拿大共产党员 国际主义战士 著名胸外科医生 1890年3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 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3] 在华医疗支援活动 - 1938年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以精湛医疗技术为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大批医务人员[5] - 在不足10平方米的山神庙实施手术 手术台由药驮子架门板搭成 身穿灰土布军装露趾草鞋进行手术[12] - 1939年底在孙家庄小庙设立手术站抢救伤员 期间手指割伤导致感染[12][14] 精神传承与历史影响 -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赞誉其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精神 号召学习"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品质[1][16] - 1939年11月12日因感染逝世于河北唐县 临终遗言表示"最近两年是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14] - 逝世后晋察冀边区举行隆重葬礼 延安各界召开追悼大会 毛泽东题写挽词并撰文纪念[16] 影像史料记录 - 沙飞拍摄白求恩为八路军伤病员检查身体[6] 为小战士治病[8] 在前线实施手术[10] - 吴印咸1939年拍摄白求恩在涞源县临时手术室工作[14] 及在孙家庄小庙进行手术的经典影像[12]
“中国医疗队是摩中友谊的使者”(新时代中非合作)
人民日报· 2025-08-08 22:01
中摩医疗合作50周年里程碑 - 中国向摩洛哥派遣援外医疗队50年,累计197批次超过2000名队员从上海各大医院驰援 [1] - 摩洛哥卫生大臣称此为双边合作历史性里程碑,象征两国真诚持久的友谊,中国医疗队是"摩中友谊的使者" [1] 医疗合作成果与数据 - 50年间诊治门急诊患者588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84万人次 [2] - 上海卫健委表示中摩卫生合作持续深化,架起友谊之桥,愿推动医学进步增进健康福祉 [2] - "光明行"活动为300多名白内障患者手术,捐赠先进眼科设备提升当地医疗能力 [6] 典型案例与人文影响 - 上海眼科专家团队成功为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至0.2,突破手术难度 [4][6] - 摩洛哥妇产科医生伊曼因中国医生接生获救,立志从医延续救助精神 [7] - 当地民众通过医疗合作与中国结缘,包括主动担任翻译的医生、赠送物资的村民等 [7] 摩方评价与合作展望 - 舍夫沙万省卫生厅长称赞中国医疗队"勤奋敬业、能力出众",有力支持当地 [3] - 非洲中国合作协会主席肯定医疗队体现中国国际主义精神和大国担当 [3] - 穆罕默德五世医院院长期待以"光明行"为起点开展更多交流合作 [6] - 摩洛哥卫生大臣认为合作成果对深化战略关系及全球卫生健康多边合作具重要意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