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法

搜索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三号)
新华社· 2025-09-12 13:37
立法进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于2025年9月12日正式通过 [2] - 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批准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五十三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1][2] 实施时间表 - 法律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2] - 公布日期与实施日期间隔3个多月 [2]
中国通过国家公园法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3:12
立法框架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国家公园法 共7章63条 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3] - 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布局规范设立 严格保护加强管理 多方参与全民共享 完善体制强化保障 [1] 保护措施 - 法律明确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1] - 要求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强化分区管控 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 一般控制区严格限制人为活动 [1] 社会影响管理 - 设立国家公园前需提出原有居民及企业生产生活影响评估和解决方案 [2] - 总体规划需对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作出安排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并提升功能 [2] 实施成效 - 国家公园内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1] - 立法总结国家公园设立保护管理经验 为高质量推进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1]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我国国家公园有了专门法律
新华社· 2025-09-12 07:18
立法框架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9月12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 [3] - 法律共7章63条 包括总则 布局和设立 保护和管理 参与和共享 保障和监督 法律责任 附则 [3][4] - 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3] 管理体制 -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4]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4] -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 [4]
国家公园法草案三审,拟增加规定进一步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
新京报· 2025-09-05 09:30
国家公园法草案第三次审议 - 草案三次审议稿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立法目的 明确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充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 [1] - 增加国家公园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规定 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措施 [1] - 明确国家公园可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总体规划需对生态修复活动和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作出安排 [1] 管理机制与地方权限 - 规定国家公园所在地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制定具体办法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及相关活动 [1] - 要求地方人民政府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共同保护周边自然资源 合理建设周边社区 [1] 公众参与与教育功能 - 进一步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 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1] - 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1]
国家公园法草案拟提请三审
央视新闻· 2025-09-05 07:33
国家公园法草案修订内容 - 坚持生态优先和从严保护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立法目的 明确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充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 [1] - 增加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规定 [1] - 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措施 明确可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总体规划需安排生态修复活动和居民生产生活活动 授权省级人大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1] - 强化全民公益性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 开展自然环境保护教育 要求地方政府与机构共同保护周边自然资源和社区建设 [1] 立法程序进展 - 国家公园法草案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第三次审议 [1] - 草案三次审议稿根据各方面意见作出主要修改 [1]
新闻1+1丨国家公园,如何实现全民共享?
央视网· 2025-08-22 22:04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 例如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公路沿线肉眼可见野狼捕食藏原羚的场景[2] - 生态管护员制度改善民生 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1万多户生态管护员 每户年收入达1-2万元[4] - 科技赋能国家公园管理 制造业强国优势与国土保护相结合形成特色成就[4] - 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 通过两个指导意见及行政/资金/规划制度构建四梁八柱体系[4] 未来发展计划 - 优先发展海洋类国家公园 "十五五"期间将重点建设涉海类公园以完善陆海统筹格局[5] - 目标2035年建成全球最大国家公园体系 覆盖国土面积10%并纳入最美自然区域[5] - 现有5个陆域型国家公园分布东西南北中 未来将增加海洋类公园数量[5] 法律体系建设 - 国家公园法具里程碑意义 法律比政策更具长效性/稳定性和强制性[6] - 需协调10%国土范围内的权力与利益关系 法律可规范中央与地方/公众与子孙后代等多方关系[6] - 通过立法保障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统一 解决原有居民贫困问题[6][7] 民生改善措施 - 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国家公园品牌溢价使农产品获得更高收益[7] - 三江源创新"一户一岗"模式 财政资金直接发放给牧民兼顾放牧与生态巡护[7] - 原有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协同发展[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