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再生能源替代
icon
搜索文档
金雷股份(300443) - 2025年5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5 10:24
产能相关 - 公司投资建设的铸造产能为 15 万吨,今年可释放 8 - 10 万吨,2026 年完全释放,释放进程受设备运行率、员工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 [1] - 新项目投产第一年有效产能释放约 50% - 60%,第二年释放约 70% - 80%,预计今年实现有效铸造产能 8 至 10 万吨,相较于 2024 年的 3 - 4 万吨实现翻倍增长 [2] 行业市场相关 - 2025 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将由 2024 年的 8GW 增长至 16GW,增长率 100%,国内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海风项目陆续启动开工,未来三年预计开工的海风项目较多 [1] - 2024 年公司铸造产能释放时恰逢行业价格内卷竞争,2024 年 10 月风电整机商联合签订自律公约,风电招标价格企稳,公司铸件销售价格明显提升 [3] 公司业务与战略相关 - 公司遵循机加工要求较高的轴类产品和风电行业大型化产品的差异化路线,风电产品覆盖锻造 + 铸造主轴、轴承座、轮毂、底座等风电零部件产品 [2][3] - 2021 年新增铸造产能,截止目前已有 15 万吨产能投入,铸造主轴市场占有率持续增加;锻造主轴注重大内孔主轴产能投入,全球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 [5] 订单与财务相关 - 公司与大部分客户是年度框架协议加实际发货订单的模式,会根据相关规则要求及时进行披露 [4] - 2025 年海外订单相较去年基本稳定,主要增量为海外海上铸件,一季度发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一定增幅 [4] - 目前原材料价格对生产成本有积极影响,产能进一步释放,规模效益显现,单位成本持续优化,铸件盈利能力逐步改善 [3] 其他业务相关 - 2023 年 5 月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金雷传动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进军轴承领域,同年 12 月取得辽源市科学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控股权供应轴瓦产品,2025 年在苏州投资建设滑动轴承生产线,预计年底有产品产出 [4] - 海外陆风装机量增速较为稳定,增量主要在亚太和非洲中东,欧洲是海外海风主力市场,已进入 2026 年海外订单谈判季 [4]
中国石油:2060年世界和中国能源展望报告(2024版)
搜狐财经· 2025-05-09 02:06
宏观趋势 - 经济发展在波动中曲折前进,长期向好趋势不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助力能源消费提质稳量,增速逐步走低、转负 [20][22][23] - 总人口开启长期持续负增长模式,城镇化和老龄化助推能源消费电气化、智能化转变 [20][27][28] - 能源转型围绕可再生替代、电气化替代、清洁化利用三方面技术创新展开,技术驱动成本下降、关键矿产资源和CCUS碳汇是重要支撑 [20][33][34] - 政策系统性、协同性、一致性、可持续性不断加强,着力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 [20][12] - 能源三角近期向安全一极倾斜、远期回归到协调平衡格局,能源转型存在协调发展、安全挑战、绿色紧迫三大可能性路径 [20][12] 能源供需与碳排放展望 - 一次能源消费预计2030-2035年间达峰,峰值超62亿吨标煤,2060年回落至56-57.8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80% [2][13] - 煤炭、石油消费达峰后下降,天然气需求2040年前后达峰,非化石能源成为增量主体,2045年前后成为供应主体 [2][14] - 能源活动相关碳排放预计"十五五"期间达峰,峰值约101亿吨,控制煤炭消费和工业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关键 [2][15] - 终端能源消费"十五五"后期达峰,电、氢融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电力将成终端第一大能源 [2][15] 各能源品种展望 - 煤炭消费进入峰值平台期,2023年达到43.5亿吨,预计2025年前后达峰43.7亿吨,到2060年降至3.8亿吨 [14] - 石油消费2023年增至7.6亿吨,预计"十五五"中期达峰8亿吨左右,到2060年降至2.8亿吨,化工原料属性将逐步超越交通燃料属性 [14] - 天然气消费2023年达到3820亿立方米,预计2040年前后达峰6100亿立方米,占比升至13%,到2060年降至4000亿立方米 [14] - 非化石能源供给高速增长,2023年增至9.9亿吨标煤,预计2045年前突破30亿吨标煤成为主体,2060年增至45.4亿吨标煤 [15] 终端部门展望 - 交通部门运输需求影响用能,电动化是碳减排主要路径 [2] - 工业部门能耗和碳排放将达峰,结构持续优化 [2] - 建筑部门电气化提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将达峰 [2] 能源转型建议 - 能源转型进入减速调整新阶段,为后续转型蓄能,但能源消费高位达峰也带来挑战 [3] - 探索能源转型路径的窗口期在收窄,需厘清诸多关键问题 [3] - 应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完善能源统计核算、碳排放管理等制度体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