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全球化

搜索文档
创新药突围战:从烧钱到兑现,还需过几道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0:25
行业表现与市场趋势 - 创新药行业迎来政策扶持、产业升级与业绩回暖的"三重共振",资本市场估值逻辑加速重构 [1] - 恒瑞医药港股首日上市收涨25%,A股和H股创新药板块显著上涨 [2] - 恒生医疗保健业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30%,三生制药涨幅达210.86%,远大医药涨幅94.17%,科伦博泰生物-B涨幅87.88% [2] - 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39%,德琪医药-B涨幅达456.92%,和铂医药-B涨幅达358.60% [2] 政策支持与行业发展 - 2024年创新药全产业链支持政策逐步落地,包括引入保险增量资金、集采纠偏、丙类目录等 [3] - 2018-2024年医保谈判新增药品协议期内销售额超5400亿元,占医保基金总支出的比例仅为2%,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 - 创新药企因BD交易收益实现盈利,推动股价大涨,市场环境比去年更为乐观 [3] 国际化进展与研发成果 - 2015-2024年中国企业原研创新药数量超过美国,排名第一,中国原研FIC药品全球占比24% [4] - 2025年ASCO年会上,科伦博泰、正大天晴、泽璟制药、恒瑞医药等多家公司展示创新药临床成果 [4] - 本土创新药企从PD-1、ADC市场转向探索多肽偶联药物、分子胶、细胞疗法等新靶点 [5] - 2020-2023年中国新药国际多中心试验数量从207项增至286项,国际化战略显著增强 [6] BD交易与全球化战略 - 2025年1-4月全球药企发生21笔总金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总金额达596亿美元 [8] - 跨国药企达成38笔重大交易,授权引进占比73.68%,并购占比21.05% [8] - 跨国大药企MNC首付超5000万美元的引进交易中,42%来自中国 [8] - 恒瑞累计达成14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近三年9笔,累计交易金额约140亿美元 [9] - 三生制药与辉瑞制药达成60亿美元BD大单,股价狂涨超35% [9] 估值逻辑与商业化能力 - 资本市场估值体系从技术管线评估转向商业化能力综合考量,未盈利Biotech公司核心价值在于产品管线 [11] - 德琪医药-B股价大涨得益于核心产品塞利尼索在亚太市场的成功商业化及BD合作预期 [11] - 市场开始用"终局思维"给未盈利药企定价,容忍短期亏损,估值逻辑与美股Biotech趋同 [11] 研发挑战与行业风险 - PD-1/PD-L1抑制剂赛道过度拥挤,国内超80个在研项目,全球市场规模增速从2021年30%降至2024年8% [12] - 2024年港股18A板块再融资规模达200亿港元,临床数据或BD进展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融资窗口收紧 [12] - 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Ⅰ期至Ⅲ期临床成功率分别为65%、42%和28%,核心管线失败将导致估值大幅下滑 [12] 未来展望与全球化目标 - 未来3-5年将出现首批年销售额超6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需全球化商业体系支撑 [13] - 本土创新药企需面对不断变化的审评要求,与全球高质量原研药进行"头对头试验" [13]
百济神州一季度产品收入近80亿元:跨越“创新鸿沟”,全球化突围成盈利胜负手
搜狐财经· 2025-05-07 13:54
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80.48亿元,同比增长50.2%,产品收入79.85亿元,同比增长49.9% [1] - 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由亏损转为盈利,首次实现GAAP季度盈利 [1] - 预计2025年全年营业收入352亿元至381亿元,全年总收入指引49亿至53亿美元 [1][2] 核心产品驱动 - 百悦泽®全球销售额56.92亿元,同比增长63.7%,美国市场销售额40.41亿元,同比增长61.9%,首次占据美国BTK抑制剂市场份额首位 [3] - 百悦泽®欧洲市场销售额8.36亿元,同比增长75.4%,中国市场5.90亿元,同比增长43.1%,全球75个市场获批 [3] - 百泽安®销售额12.45亿元,同比增长19.3%,中国获批14项适应症,13项纳入医保,全球46个市场获批 [4] 全球化战略 - 百泽安®美国定价为国内价格的20余倍,医保支付后国内价格约376元/支 [6] - 2024年中国医药BD出海交易577.5亿美元,License-out趋势显著 [8] - 公司通过多抗、ADC等技术平台加速肺癌、乳腺癌等领域的全球布局 [10] 行业趋势 - 中国PD-1市场2023年总市值140亿元,2024年全球PD-1销售额预计430亿美元 [6] - 全球创新药市场55%份额已被占据,中国占比不足5%,投资回报不平衡是主要挑战 [9] - 中国新药国际多中心试验数量从2020年207项增至2023年286项 [8] 研发与成本 - 新药研发到上市平均投入17.78亿美元,需4亿美元年销售额才能盈利 [9] - 公司通过整合中国进全球开发体系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回报率 [11] - 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PRMT5抑制剂和MAT2A抑制剂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首例患者入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