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流动
icon
搜索文档
《人才趋势2025》报告发布:人才流动加速,薪酬和技能缺口成企业招聘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6-03 09:51
核心观点 - 中国大陆就业市场保持韧性 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 完成1200万人以上目标 人才流动平静期可能结束 积极求职者比例同比上升5% 约三分之一职场人寻求新机遇[1] - 雇主需通过提供清晰价值主张来吸引契合人才 技能匹配度超越企业文化成为招聘首要挑战 求职者在薪酬谈判中掌握更多主动权[1][2] - 雇主与员工在人才发展诉求上存在显著认知偏差 特别是在培训机会重要性评估上[4] - 企业道德与价值观重要性显著提升 从2024年第七位跃升至求职者关注因素第五位 但雇主普遍低估其影响力[4][5] - 中国大陆职场人生成式AI工具使用率达57% 领先全球平均水平45%和亚太区均值54% 其中86%认可其提升效率 85%表示能聚焦更具价值工作[6] - 仅27%员工认为雇主提供充分AI指导 42%员工担忧AI威胁岗位安全 企业需清晰传达AI战略和政策[7] 招聘环境 - 中国大陆招聘压力低于全球和区域市场 仅20%雇主过去一年经历招聘困难 14%面临人才留存挑战[2] - 技能匹配度成为2025年招聘面临的首要挑战 超越企业文化契合度[2] - 求职者对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期望不断提升 反映雇主需求与求职者能力匹配度下降[2] 人才流动因素 - 薪资待遇仍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首要因素 职业发展受限次之[4] - 员工将培训机会视为职业流动第三大因素 但雇主认知中其重要性仅排第八[4] - 激励与奖励机制连续两年成为求职者首要考量因素 薪酬总包仍是关键[4] 认知偏差分析 - 雇主高估企业品牌吸引力 自评列为职位优势第五位 但该因素未进入求职者关注前十名单[5] - 雇主低估企业道德与价值观影响力 自评排名第十位 与求职者实际关注第五位形成显著落差[5] - 求职者关注因素前十包括:激励奖励、更高薪酬、职业发展路径、培训发展、企业道德价值观、奖金方案、企业文化、工作灵活性、领导团队、医疗福利[6] - 雇主认为吸引因素前十包括:更高薪酬、职业发展路径、激励奖励、奖金方案、企业品牌、培训发展、领导团队、办公地点、企业文化、企业道德价值观[6] 技术应用影响 - 中国大陆职场人高频使用生成式AI工具比例达57% 全球平均水平45% 亚太区均值54%[6] - 86%使用者认可AI提升效率 85%表示能聚焦更具价值创造性工作[6] - 仅27%员工认为雇主提供充分AI指导 11%从业者未经支持自带AI工具工作[7] - 42%员工担忧AI威胁岗位安全 中层管理人员焦虑更为突出[7] 职场发展趋势 - 职场呈现办公室优先文化主导特点[7] - 领导层高可信度优势明显[7] - 职场包容性仍显不足[7]
车企挖墙角,好事坏事?
36氪· 2025-05-25 06:02
吉利的人才培养与行业挖角现象 - 吉利通过全球投资收购和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并培养了大量汽车人才 成为新造车势力挖角的主要目标[2] - 李书福在直播中半调侃地指出 几乎所有中国新造车势力都从吉利挖人 没有吉利培养的人才 这些企业难以造车[2] - 吉利投入大量时间资金培养人才 却被其他企业截胡 损失巨大 自称汽车行业"黄埔军校"[4] 车企人才流失的负面影响 - 汽车行业需要长期沉淀 员工精进需要高昂投入 人才流失导致沉没成本和技术外泄[5] - 小米汽车高管胡峥楠和于立国均来自竞争对手 带来原公司的经验和资源[7] - 吉利诉威马案中 40名高管集体跳槽并利用吉利技术为威马申请12件专利 维权耗时6年[10] 人才流动对行业的积极影响 - 人才流动推动中国汽车整体发展 合资时代引进国外人才 电动化时代促进技术普及[11] - 万钢在奥迪11年的经验为其领导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奠定基础[11][13] - 2017年200多位传统车企高管加入新势力 加速了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13] 人才流动的双向价值 - 传统车企高管加入新势力不仅为高薪 也为突破职业天花板和发挥才能[15] - 周治平在东风长安一汽的多重经历使其在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16] - 适度流动激活行业 但威马式恶性挖角不可取[16] 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与对策 - 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达103万人 高层次人才极度紧缺[17][19] - 长城汽车通过股权激励覆盖1.2万员工 提升忠诚度 高合却因薪资打折打击员工积极性[19] - 行业需改善员工生存环境 任正非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和保有人才的能力[21]
王萌:吸引美国外流人才,欧洲准备好了吗?
环球网资讯· 2025-05-11 22:54
欧洲吸引美国科研人才的举措 - 法国宣布通过"法国2030"公共投资项目额外拨款1.13亿美元吸引外国科研人员赴法工作 [1] - 欧盟将在2025至2027年期间投入5.66亿美元专项资金打造全球科研人才聚集地 [1] - 欧盟及其成员国构建系统化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包括欧盟蓝卡 法国人才护照 德国技术移民法等 [2] 美国科研人才外流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科研人员海外求职申请同比增长32% 浏览海外工作机会人数同比增加35% [2] - 3月份美国科研人员浏览海外工作机会人数飙升至68% [2] - 超过70%的美国科研工作者计划离开美国 [2] 欧洲吸引人才的优势 - 欧洲拥有全球32个世界五百强国家中的16个 占比达50% [3] - 欧洲在工程制造 生命科学 绿色科技等领域孵化创新中小企业 [3] - 欧盟"地平线欧洲"项目2023年资助超过1.5万个跨国研究项目 [3] - 欧洲国家包揽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前25名中的17席 [3] 欧洲吸引人才的短板 - 法国研究和高等教育预算从2024年314.3亿欧元减少到2025年310.7亿欧元 [3] - 德国研究人员平均年薪5.46万欧元 远低于美国科学家10.11万欧元的水平 [4] - 欧洲在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方面较弱 产业化应用相对滞后 [4]
从“追城市”到“追产业”,技术人才开始流向非一线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13:04
技术人才流动趋势 - 粤港澳大湾区新一线城市及二三线城市如佛山、东莞、惠州正形成技术人才集聚效应,东莞2025年一季度简历投递量环比增幅超70% [1] - 一线城市虹吸效应仍强,但东莞、杭州、合肥等城市简历投递量环比增幅均超70%,郑州、合肥、东莞、重庆等产业特色鲜明城市投递增速超30% [3] - 跨城市投递人数同比增长23.22%,产业特色鲜明城市成为人才流动新势力 [3] 产业集群与人才吸引力 -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加速,佛山高端装备制造、东莞智能终端、惠州新型储能等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依托头部企业如华数机器人、华为、亿纬锂能等产业链辐射效应重构区域人才版图 [4] - 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成为城市人才竞争力核心要素,珠三角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专业技术工程师招聘需求增长约10% [5] - 完整产业集群(如锂电)、地方政府人才政策支持、较低生活成本是吸引技术人才三大关键要素 [6] 企业招聘与人才匹配 - 亿纬锂能惠州总部外地员工规模显著,每年新增招聘需求约1000人,2025年春季招聘活动中技术研发和智能制造岗位占比超70% [6] - 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高度匹配,区域创新生态和配套设施完善推动人才向粤港澳大湾区主动流动 [6] - 企业品牌与产业平台是吸引人才第一步,区域产业集群认可度(如"杭州六小龙")对招聘效果有显著影响 [6] 人才择业观变化 - 研究型、技术型人才流动呈现"先选企业,再选城市"趋势,产业优先于区位的择业观重塑高端人才区域分布格局 [3] - 求职者更关注企业岗位与专业契合度,如科顺股份沥青焦化研究方向吸引材料与化工专业人才 [3] - 量子计算等前沿学科人才选择东莞因大湾区融合优势为全链条创新提供理想土壤 [2] 城市发展要素 - 房价、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人才政策是技术人才判断城市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7] - 三四线城市岗位资源倾斜政策与可控生活成本、活力生活方式结合,有望吸引更多技术人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