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icon
搜索文档
蒋艳:我国产业转移呈现智能化、绿色化特点 内蒙古积极赢得发展先机
新华财经· 2025-06-10 11:02
中国产业转移特点 - 产业梯度转移有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态势凸显,智能化、绿色化为产业国内转移注入新动能 [1] -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类型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有效拉动产业升级和价值链攀升 [1] - 西部地区承接钢铁、有色、石化、食品加工及新能源等产业转移态势明显,动力电池、智能算力、绿电铝等值得关注 [1] 内蒙古产业优势 - 内蒙古资源优势显著,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基地,风能、太阳能资源国内领先,煤炭资源丰富,稀土储量全国领先 [2] - 内蒙古具有绿电优势、电力优势、发展口岸经济的通道优势,体现为光伏、煤化工、电解铝、生物医药(中蒙药)等行业的综合成本优势 [2] - 内蒙古是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乳肉绒薯等7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生物制造产业以生物发酵、原料药、化学药、中药和蒙药为特色 [2] - 内蒙古空域资源丰富,年平均适航天数超过300天,高标准建设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低空经济示范区,构建低空产业集群 [2] 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方向 - 内蒙古可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立足自身发展逻辑和产业基础,明确重点承接方向,做强沿边优势,促进贸易-物流-产业协同布局 [3] - 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硬件,增强承载能力,推进政策、制度、规则、标准衔接,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3] - 提升承接能力,深化京蒙等协作机制,借鉴共建、飞地、托管等产业转移合作模式 [3]
中国贸促会:将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可持续贸易
快讯· 2025-05-30 04:16
中国贸促会加强区域经贸合作 - 工商界积极参与中国与东盟、海合会国家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1] - 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发布联合声明强调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1] - 探讨建立区域性商务理事会促进三方企业对话 [1] 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 中国贸促会将充分利用东盟—中国—海合会合作机制 [1] - 发挥工商力量推动建设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圈和增长极 [1] - 目标实现"1+1+1>3"的整体效应 [1]
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搜狐财经· 2025-05-28 00:13
制造业重要性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1] -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 是立国之本 兴国之器 强国之基 [1] - 制造业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2020年全球疫情冲击下中国制造业展现出的强大韧性有力支撑了经济复苏 [1] 制造业现状与挑战 - 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但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28 1%下降至2023年的26 2% [2] -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制造业占比下降过早过快 应予以高度警惕 [2] - 制造业稳定投入机制不健全 综合成本高 在一些重要细分领域还存在短板 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 [2] 制造业发展方向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关键在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 - 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是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3] - 积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着力培育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3] - 推动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 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 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 [1] -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有利于维持产业创新生态 为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提供应用场景 [1] - 加强技术攻关 并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 推动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 产品提质 生产增效 [3] 全球竞争与战略保障 - 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保障 [1] - 关键领域如芯片 工业母机的自主可控能力 直接关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1] - 世界各国愈发重视制造业对经济增长 就业扩容的关键支撑作用 美 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推进制造业回流与振兴 [2]
精准“链”接!如皋高新区即将举办首届产业对接会
扬子晚报网· 2025-04-30 06:14
产业对接会概况 - 如皋高新区首届"融链成势,赢在高新"产业对接会将于5月9日在如皋软件园二期综合楼一楼举办,旨在深度融入双循环格局并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 [1] 活动参与方与形式 - 聚焦150家重点企业(包括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新落户项目)及金融机构、职业教育机构,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构建跨行业合作网络 [3] - 22家银行将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2家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人才直通车,形成资本赋能与人才支撑的立体化生态 [3] 活动创新模式 - 突破传统对接模式,构建"展示+对接+服务"三位一体数字化平台,帮助精准匹配资源 [3] - 为深度洽谈企业提供独立空间,保障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的效率及保密性 [3] 活动目标与预期 - 促进技术攻关、场景应用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培育区域辐射力的创新集群 [3] - 推动跨界融合与价值共创,催生"链式反应"以带来新发展碰撞与合作机会 [4]
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4-29 22:01
行业发展趋势 - 跨境寄递物流体系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纽带 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战略意义 [1] - 通过降低物流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畅通国际通道 跨境寄递物流加速国内优质商品和服务"走出去" 推动全球资源要素高效整合 [1] - 202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 其中国际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快递业务量增速达25% 多种跨境出海方式持续推进 [1] - 已建设海外仓数量超2500个 总面积突破3000万平方米 [1] 现存结构性矛盾 - 成本高企削弱中小企业竞争力 [2] - 通关便利化不足 口岸查验标准不一 数据共享不畅导致跨境包裹因清关问题滞留时间过长 [2] - 数字化水平滞后 大部分中小企业未接入国际物流信息平台 全链路可视化率不足 [2] - 海外仓布局不均衡 专业人才缺口扩大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 [2] 基础设施优化方向 - 加快布局智能物流枢纽 重点推进港口 机场 铁路口岸的自动化改造 建设5G物联网覆盖的跨境物流园区 [2] - 支持中西部陆港 边境口岸建设区域性集散中心 完善"一带一路"沿线海外仓节点布局 [2] - 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 试点"智慧口岸"全流程无纸化通关 [2] 数智化转型措施 - 建立跨境物流大数据共享平台 整合海关 税务 企业数据流 运用"区块链+电子关锁"技术实现全程追溯 [3] - 鼓励企业应用人工智能优化仓储分拣 路径规划算法 部署无人配送车 自动化分拣线等智能装备 [3] - 支持"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通过云平台实现跨国物流信息实时交互 [3] 服务保障机制完善 - 构建多维度消费宣传体系 联合电商平台 社交媒体 主流媒体开展跨境寄递物流服务专题宣传 [3] - 建立全国统一的跨境物流投诉响应平台 推行"接诉即办"和先行赔付制度 联合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立专项保障基金 [3] - 定期发布企业服务效能榜单 针对末端配送延迟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形成"问题发现—整改—公示"闭环管理机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