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化

搜索文档
碳汇代偿、补植复绿,这些生态损害赔偿方式可以有!
中国环境报· 2025-07-02 07:1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创新实践 -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两山"转化相结合 通过碳汇代偿 补植复绿等替代性修复方式解决环境修复难题并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 - 当地一家金属制品企业因废气直排被查处后购买194 44吨碳减排量实现替代修复 碳汇源自"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项目 采用全省首个农业领域碳减排方法学核算 [1] - 某企业污水渗漏问题通过出资两万余元购买苗木进行补植复绿 既弥补环境损害又为城市增添绿色 [1] 创新实践效果 - 嘉兴创新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式已带动碳减排量交易1895余吨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 - 创新实践丰富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模式和方法 破解"企业污染 群众受害 政府埋单"困局 构建"损害者埋单 保护者受益"良性循环机制 [1] - 多元化修复方式让企业以更灵活有效方式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通过跨区域碳汇交易市场使生态保护者获得经济回报 [1]
打好“四张牌”!探寻绿美广东“林下生金”密码
南方农村报· 2025-06-30 02:32
核心观点 - 广东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5][6][8][9][10] - 2024年广东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3241万亩,产值5271亿元,并培育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基地及龙头企业 [23][24][25][26][27] - 广东通过政策引领、深化改革、产业多元化和品牌建设"四张牌",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13][38][64][89] 政策支持 - 广东自2012年起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包括《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为林下经济提供顶层设计 [29][30][31] - 2024年启动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支持油茶、竹子、森林药材等全链条发展 [34][35][36] - 2024年5月发布《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三权分置"和森林经营创新 [49][50][51] 资源基础 - 广东林地总面积162亿亩,森林蓄积量57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全国平均的两倍 [6] - 全省拥有1361处自然保护地,数量全国第一 [7] - 超过九成的林地归集体所有,通过林权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42][43][44][45] 产业发展 - 形成多元化模式:林下种植(灵芝、竹荪、油茶)、养殖(蜜蜂、走地鸡)、森林康养等 [15][16][65][66][75][76] - 科技驱动发展,如始兴县与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竹荪、灵芝等产品的科技含量 [80][81][82] -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如乳源县投入78万元修建油茶运输道路 [84][85][86] 品牌建设 - 打造"粤林+"特色品牌,包括"粤林油茶"、"粤林山珍"等公共品牌 [97][101][102] - 通过林业博览会、经济林丰收节等活动推广优质林产品 [100][101] - 化州橘红、新会陈皮、龙川油茶等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103] 改革成效 - 集体林地流转活跃,如佛冈县流转500多亩林地发展林下魔芋种植 [55][56][57] - 鹤山市作为全国林权登记试点,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 [61][62][63] - 林权登记与金融服务结合,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 [62]
苏州市召开2025年市总河长会议
苏州日报· 2025-06-28 00:48
河湖治理工作部署 - 核心观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持科学治水 力保河湖安澜 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1] - 2025年将加快探索建立与特大城市适配的水灾害防控体系 编制市水务"十五五"规划 结合"两重""两新"谋划治水工程 [2] - 当前重点抓好防汛工作 加强预警预报 风险排查 应急准备 安置转移 保障城市运行和人民安全 [2] 治理效能提升措施 - 坚持水岸同治 标本兼治 加强系统治理 源头治理 数字治理 [2] - 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 实施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 加强大运河保护 深化"幸福河湖"建设 [2] - 落实以水定城 以水定地 以水定人 以水定产 推动河湖保护与城市运转 产业转型 富民增收等结合 [2] 工作机制完善 - 健全以河长领治为核心的责任体系 层层压实责任 加强部门联动 深化区域合作 [2] -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 各县级市(区)设分会场 市领导王飏 唐晓东在主会场参会 [3]
行业协会:已完成《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讨论稿
第一财经· 2025-06-22 09:30
行业政策与法规更新 -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已完成《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讨论稿和《国家公园标志设计原则及审批管理办法》等系列课题研究 [1] - 国家林草局2023年底研究起草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2024年1月根据各方建议进行进一步修改 [1] - 风景名胜区定义明确为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与人文景观集中,环境优美的区域 [1] 行业标准与规范建设 - 协会已完成《国家公园标识标牌规范》《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规范》等系列课题研究 [2] - 编制发布了《风景名胜区门票系统技术规范》《智慧景区评价指标》《景区玻璃栈道建设标准》等多项团体标准 [2] - 承担了5处风景名胜区边界调整试点工作,持续推进10余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技术咨询项目 [3] 国际认可与成就 -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202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我国沙漠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2] - 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湖北神农架"边界微调方式纳入世界遗产地 [2] 行业发展方向 - 风景名胜区具有"自然+文化"双重属性,是"非常6+1"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6] -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需求升级、传统模式瓶颈三重挑战,需通过创新突破 [6] - 建议深入挖掘文化主题价值,运用科技打造新产品新业态,培育文旅品牌 [6] - 需在促进国际贸易投资进程中推动中国旅游国际化,向世界推广特色文化旅游 [6]
陇原答卷二十载青山作笔绘新卷——甘肃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的绿色实践
中国环境报· 2025-06-03 01:34
文章核心观点 - 甘肃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 通过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实践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探索出西部特色绿色发展路径 [2][4][9][13] 崇信县生态建设成果 -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且权重提升至20% 完成生态修复210万平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46.64% 绿化覆盖率53.11% [5][22]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三年达91%以上 地表水水质达Ⅲ类标准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5][22] -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绿色农产品产值18.75亿元 生态+工业实现绿色工业产值58.5亿元且单位GDP能耗下降15% 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且综合收入38.3亿元 [6][23] 古浪县绿色发展成效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7.8亿元 通过三代治沙人努力使植被成活率突破85%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突破20亿元 [9][10][26] - 打造百亿级羊产业集群(存栏量350万只) 五十亿级奶产业集群(存栏量5.9万头) 二十亿级蔬菜产业集群(产量68万吨) 农业产业链产值85亿元 [11][27] - 2024年接待游客722.97万人次 旅游收入49.29亿元 2023年碳汇开发收益151万元并完成全市首单林业碳汇交易 [11][27][28] 临泽县生态治理进展 - 2023年GEP达119.86亿元 发放全省首笔GEP生态价值贷80万元 单位GDP能耗下降6.7% 电耗下降21% 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9% [16][32] - 完成人工造林7448亩 退化草原改良1万亩 沙化土地治理两万亩 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30.83% [15][31] - 2024年接待游客83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 同比增长22.5%和58.48% 建成高标准农田46.38万亩 [17][33] 舟曲县生态保护措施 - 白龙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Ⅰ类标准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98.6% [36]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2.5% 建成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区89万亩 完成人工造林12.6万亩 [37] - 打造中藏药材标准化基地3.2万亩 配套新能源充电桩120个 实现公交车辆新能源化改造 [38] 两当县生态产业布局 - 森林覆盖率76.3% 林木绿化率87.37% 截至2024年累计实现生态农业产值14.16亿元 绿色认证产品溢价贡献率超50% [41][42] - 带动农户经营性收入占比提升至51.4% 2020-2024年累计投入8.9亿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单位GDP能耗下降18% 绿色经济占比突破65% [42][43]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万元 年均增长7.9% 林业产业贡献率达50.1% [44] 南梁镇红绿融合实践 -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2.8平方公里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2万亩 完成子午岭林缘区生态移民搬迁136户 修复历史遗留矿山图斑27处 [46] - 红色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20万人次 带动第三产业占比达77% 建成风电装机15万千瓦 光伏发电装机8万千瓦 [51] - 建成食用菌产业园年产6000吨 中药材种植基地6300亩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2%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4.3% [50][51]
投资6.9亿元!广东仁化全链发展竹特色产业
南方农村报· 2025-05-31 09:01
竹特色产业投资与规划 - 广东省仁化县获得3000万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支持竹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 [10] - 运营企业自筹6.6亿元,总投资达6.9亿元用于全链条提升竹产业竞争力 [11] - 项目规划6个建设内容,涵盖竹林培育、竹笋加工、科技服务等 [12] 竹林经营与示范林建设 - 仁化县在五个乡镇建设1500亩笋材两用示范林,推动竹林边界扩展新增面积约2万亩 [27][28] - 示范林带动全县竹农抚育面积10万多亩,提升竹林经营水平 [28][30] - 科学抚育使竹笋胸径超过20厘米,显著提高竹材和竹笋产量与质量 [16][18] 竹笋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 建设四个竹笋初级加工厂和一个万吨竹食品精深加工综合项目,打造粤北最大规模竹笋智慧精深加工厂 [45][46][47] - 竹笋精深加工技术使资源利用率从30%提高到50%,经济收益率从20%提高到100% [53] - 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辐射竹林面积5万亩,带动农户超1800户 [54] 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 - 仁化县竹加工企业57家,其中国家重点林业龙头企业2家,2024年竹产业总产值15.79亿元,同比增长36.71% [58][59][60] - 累计研发竹加工专利31项,新开发竹相关产品72个 [68] - 与科研院校合作打造生物基(竹基)新材料产业园和竹重组竹生产线 [65][66]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 - 出台竹笋收购和初加工奖补政策,对年收购量大于100吨的每吨给予100元奖补,对年加工鲜竹笋100吨以上的每吨给予200元奖补 [33][34] - 建立"订单"机制,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格收购林农种植的笋材,保障林农积极性 [49][50] - 联合推广"小馋仙"品牌,全面提升竹笋产品附加值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