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日战争
icon
搜索文档
岁月不曾模糊英雄身影 白山黑水间铸就中国人挺立的精神丰碑
央视网· 2025-06-20 06:04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要点总结: 历史背景 -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杨靖宇将军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8] - 1929年杨靖宇从河南奔赴东北开展革命工作 [8] 军事活动 - 1932年秋杨靖宇被派往南满地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7] - 1936年初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歼灭关东军"肉弹十勇士" [7] - 1938年8月指挥长岗战斗,以450多人兵力歼灭伪军索旅,击毙西田重隆和高冈武治 [14] - 1939年夏被日军列为伪满洲国第一心腹大患,悬赏两万元收买其人头 [16] - 1939年10月至1940年2月与日伪军作战达47次 [24] 精神象征 - 提出"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著名言论 [5] - 创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鼓舞士气 [13] - 在断粮6天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直至牺牲 [24] - 牺牲后胃中仅发现枯草、树皮和棉絮,无一粒粮食 [26] - 日军战犯岸谷隆一郎在遗书中承认"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28] 纪念活动 - 濛江县更名为靖宇县以纪念将军 [32] - 1948年杨靖宇将军头颅在长春被找到 [32] - 1958年头颅安葬于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 [32]
“牺牲是光荣的,我参军就不怕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19 21:5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没有涉及公司和行业的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总结关键要点。文档主要讲述的是百岁老兵孙文秀的个人经历和抗战故事,属于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范畴。
桌子被子当掩护  迎着弹雨往前冲(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18 21:5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这是一篇关于抗战老兵孙业满的人物专访,主要讲述其革命经历和战斗故事,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您要求的格式输出分析报告。 建议提供与公司经营、行业发展、经济数据等相关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的投资分析。如需分析其他类型内容,请明确具体需求。
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山河显影)
人民日报· 2025-06-17 22:10
八路军战略部署与作战行动 - 八路军由工农红军改编而成,基本任务为创建抗日根据地、钳制消耗敌人、配合友军作战,初定作战区域为晋冀察绥四省交界的恒山、五台山地区 [4] - 在日军沿铁路线大举进攻、国民党军溃退的危急形势下,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 [4] - 115师采用一翼伏击战术,在平型关东北13公里公路沿线设伏,成功全歼进入伏击圈的日军第5师团部队 [4] 平型关战役战术细节 - 115师于1937年9月24日确定伏击方案,25日拂晓日军进入预设伏击地域后发起突袭 [4] - 战斗地点涉及关沟至东河南镇约13公里的乔沟路段,此处成为主战场 [3][4] - 独立团同时向灵丘以东的腰站地区开进,形成协同作战态势 [3] 战役成果与历史意义 - 115师以400余人伤亡代价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5] - 此役是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实施的成功的伏击战 [5] - 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显著提升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5]
起来!起来!
辽宁日报· 2025-06-13 02:20
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 - 纪念馆名录墙上镌刻2235个义勇军将士姓名 这些名字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打捞出的极小部分 [4][5] - 最新增补的两个名字是王介予和孙忠臣 后者经查证曾参加义勇军大刀队及东北抗联 是"西江惨案"幸存者 [4][5] - 馆内陈列《血肉长城》群雕版画 以及残破衣帽、锈蚀刀枪等文物 展现14年抗战悲壮史诗 [3][5] 义勇军武装斗争 - 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军民自发组建"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武装 成员涵盖军官、农民、乡绅、学生等阶层 [5] - 辽宁民众自卫军在唐聚五领导下半年内发展至37路10万余人 收复东边道20余县 [6] - 1931-1933年义勇军向沈阳发起17次进攻 虽未成功但重创日军气焰 [8] - 武器装备极度匮乏 某次战斗中300名战士仅87支步枪 其余使用砍刀、红缨枪 [7] 重要历史人物 - 邓铁梅与苗可秀在辽东三角地带率部作战 后者通过米汤密信传递情报 现存5封密信记录战况与困境 [9][10] - 苗可秀被捕后为儿子取名"苗抗生" 凤城市现保留"苗可秀街"与"邓铁梅路"纪念二人 [10] - 乡绅王冠五变卖家产组建武装 黄显声在中共党员协助下两个月组建20余路义勇军 [6][11] 中国共产党作用 - 中共满洲省委派遣200余名党团员骨干加入义勇军 近半数被派往辽宁各部 [12] - 冯基平、李兆麟等直接领导辽阳武装 高体乾在建平发展二三百人队伍 [11] - 党组织通过宣传动员、物资支援等方式 使党的影响在1932年3月覆盖辽宁各主要义勇军 [11][12]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新华网· 2025-06-12 12:19
国际学术研讨会概况 - 会议主题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香港举行 [1] - 参会人员包括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及俄罗斯、英国、塞尔维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逾百位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界人士 [1] 香港特区政府的纪念活动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香港在抗战时是向祖国和盟军运送物资的重要渠道和交通动脉 [1] - 特区政府将举办官方纪念仪式、大型主题展览、抗战电影放映会及优化抗战历史旅游配套等活动 [1] 学术研讨与主题发言 - 中国史学会前会长张海鹏发言主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 [2] -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发言主题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 - 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发言主题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历史贡献" [2] - 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科学院院长林发钦发言主题为"新史料下澳门抗战史观的重建" [2] 研讨会的组织与主办方 -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岭南大学联合主办 [2]
定格华侨华人的空中英姿(侨·博物馆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0 22:50
江门市博物馆的飞虎队藏品 - 江门市博物馆是中国收藏飞虎队相关实物和资料时间较早、类别较为多样的博物馆,藏品包括飞虎队队员李庚申捐赠的日军零式战机残骸机翼残片等1000余件文物 [5] - 飞虎队中有1000多名华裔队员,大部分祖籍在五邑地区,博物馆通过各类展品勾勒出五邑籍侨胞的英勇身影 [6] - 博物馆藏品或由飞虎队队员亲自捐赠,或由热心侨胞从海内外收集而来,体现了江门籍华侨华人与飞虎队间的紧密联系 [5] 海外侨胞的捐赠支持 - 2007年11名飞虎队华裔队员回国探亲时捐赠了600多件历史实物给江门市博物馆,这是博物馆最早收录的飞虎队文物 [7][9] - 美国飞虎队研究院院长陈灿培及其夫人捐赠了大量飞虎队相关历史实物,包括带有美国王牌飞行员签名的"救命血幅"等代表性文物 [7] - 自2001年以来,江门市博物馆多次赴海外征集文物,获得海外侨团和侨胞大力支持,许多华侨通过回国探亲或邮寄方式捐赠历史实物 [9] 飞虎队历史与五邑侨胞贡献 - 飞虎队开辟的"驼峰航线"是世界空运史上最危险的航线,为中国战场输送宝贵物资,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6] - 五邑地区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祖籍五邑的海外侨胞约536万,分布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 [4] - 在抗日战争期间,五邑籍飞行员不仅活跃于飞虎队,也是中国空军主力,涌现出黄毓全、黄光锐等代表性华侨飞行员 [11] 博物馆的创新展示方式 - 江门市博物馆通过"博物馆之夜"音乐会、航空主题飞行棋互动游戏、短视频和文创产品等创新形式讲述飞虎队故事 [10] - 2024年推出原创主题展览"长空当歌——江门五邑的航空印记",讲述近百年来五邑航空人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 [10] - 飞虎队相关藏品在北京、顺德、广州等多地配合主题展览展出,让更多观众了解这段历史 [10]
“是老百姓的支持,让我们夺得了胜利”(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10 09:1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抗战老兵杜士林的故事,属于人物传记类内容,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在白山黑水间吹响抗战号角(山河显影)
人民日报· 2025-06-02 21:4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光阴流转,硝烟散尽,然而凝固于方寸之间 的历史影像,依然清晰如昨。 中国共产党主动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于1934年到1936 年在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图为东北 人民革命军英勇抗击日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 1931年9月19日凌晨,侵华日军登上小西门城墙,控制了 沈阳城。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供图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人民、部分爱国官兵 等自发组织建立东北抗日义勇军。图为义勇军在雪地中浴 血奋战。 每一张泛黄的照片,都是时光在民族记忆上刻下的痕迹。战士草鞋踏过焦土的印记,先辈抗击强敌时坚 韧的背影,城墙上满布的弹孔……山河不言,却从未遗忘。本版今起推出"山河显影"系列图文报道,选 登抗战期间的历史照片,沿着影像之河溯流而上,在历史的显影里,回望来路,坚定前行。 ——编 者 (本报记者徐雷鹏、辛阳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3日 14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武装进攻。这就是历史上震惊 中外的 ...
抗战影像记忆|他们,这样长大
新华社· 2025-06-01 12:36
抗日战争背景 -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1] -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南站 造成200余名妇孺死亡 [3] 儿童团参与抗战 - 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儿童团组织 协助游击队站岗放哨和捉汉奸 [8] - 晋察冀边区儿童团员在查路条的同时教乡民识字"加紧春耕" [6][10] - 陕甘宁边区儿童参与纺线等生产活动支援抗战 [12] 儿童团的精神与贡献 - 战争环境中儿童团员展现出战斗意志与勇气 成长为英雄 [3][14] - 儿童团通过站岗放哨和参与生产为抗战贡献力量 [8][12] - 传唱抗日歌曲如"不怕年纪小 只怕不抵抗"鼓舞士气 [14][15] 历史影像记录 - 王小亭拍摄的上海南站轰炸后幼儿哭泣照片成为历史见证 [3] - 沙飞 徐肖冰等摄影师记录了大量儿童团活动的珍贵影像 [5][6][8][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