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

搜索文档
休养生息换来勃勃生机
经济日报· 2025-06-15 21:57
长江禁渔阶段性成效 - 长江禁渔4年多来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有力,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稳[1] - 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量实现较快增长,青、草、鲢、鳙等经济鱼类数量显著回升[2] - 2021-2024年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禁渔前(2017-2020年)增加36种[2] -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1249头,较2017年增加237头,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3] - 长江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体透明度提高,藻类异常增殖现象减少[5] 生态恢复具体表现 - 鄱阳湖、洞庭湖等湿地观测鸟类数量创新高,部分候鸟变为留鸟[5] - 铜陵保护区江段野外长江江豚数量由2012年40头增至60头左右[3] - 石钟山景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消费逾1700万元[7] - 生态补偿资金落实率从2021年13%提升至2024年76%[11] 现存挑战与改进方向 - 不同水生生物恢复速度差异明显,"四大家鱼"等优势种群占主导,珍稀特有鱼类恢复缓慢[4] - 5万多座水电站阻隔河流纵向连通性,多数湖泊闸坝阻断与长江干流横向连通性[9] - 航运水下噪声干扰江豚母子交流,农业面源污染导致部分河段富营养化[9] - 人工增殖放流存在投放外来物种、高空抛鱼等乱象[8] 保护措施创新 - 建立5个江豚迁地保护基地,2021年实施跨保护区江豚交流[10] - 2024年开展梯级水库生态调度试验17次促进鱼类产卵[11] - 首批8家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场确定,2024年放流数量首次超100万尾[11] - 2023年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成功,2024年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成功[11] 政策溢出效应 - 沿江码头工厂被湿地公园和生态廊道取代,马鞍山钢渣污染区改造为生态水系[5][6] - 中国·江豚湾景区开设无人机研学、江豚科普等课程,累计接待学生团体15万人次[7] - 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提升,长江保护从政策要求内化为社会习惯[7]
【省生态环境厅】秦岭羚牛分布监测取得新突破
陕西日报· 2025-06-15 00:33
秦岭羚牛监测技术突破 -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研发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秦岭羚牛qPCR定量检测方法 成功实现重点区域分布监测 [1] - 在全省设置77个采样点位 采集229个水体环境DNA样本 其中50个点位检出羚牛DNA信号 [1] - 技术验证显示环境DNA方法具有高效性与可靠性 为生态监测体系提供新路径 [2] 秦岭羚牛分布特征 - 密集分布于秦岭中部及汉江相邻西南部 丹江流域较少 陕北地区未发现 [1] - 种群呈现由中西部向东部的扩散趋势 与人类活动及迁徙行为相关 [1] 生态保护应用价值 - 成果为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关键生态本底数据 支撑栖息地精准管理 [2] - 环境DNA技术可提升监测精度与效率 应用于珍稀物种保护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2] 物种生态地位 - 秦岭羚牛是中国特有珍稀动物 作为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活体指标 [1] - 物种既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秦岭生态保护的象征性物种 [1]
我省深入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研究和保护工作
海南日报· 2025-06-14 00:16
我省深入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研究和保护工作 借力"双遗产"申报,打造世界级自然人文名片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这里有中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雨林生态系统,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物种海 南长臂猿的家园。 借力申遗讲好海南故事 申报"双遗产"能给海南带来什么? 这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的活态传承地,以山田林草共生智慧,见证 自然生命与人类文明的深度对话。 2023年启动的"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工作,将海南再次推向国际 舞台,向世界展示海南如何传承、打造生态文明的典范,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 例。 以申遗为契机,海南努力做到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推动相关规划编制、调研、展示、宣传等 各项工作,使自然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生态与文化"家底"丰厚 海南有多少"家底",可以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先看生态,"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提名地位于海南岛中南部的穹窿构造山区,是海南岛地 势最高的区域。层层次递的地质地貌,让这里拥有完整的垂直植被带谱,涵盖阔叶林、针 ...
一级保护植物广西火桐首现西大明山
广西日报· 2025-06-13 02:06
广西火桐新发现 - 广西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极度濒危物种广西火桐 该植物通体橙红色 未见绿叶 花序密集如"鞭炮"挂满枝头 经无人机抵近拍摄和专家鉴定确认 [3] - 广西火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2021年从二级调升为一级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物种 具有"先花后叶"的独特物候特征 6-7月开花无叶 为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关键样本 [3] - 此次发现使西大明山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种类增至5种 刷新了广西火桐在广西的分布纪录 野生个体曾一度仅存个位数 [3] 生态保护成效 - 崇左市通过生态修复工程 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等措施 显著改善西大明山保护区生态环境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栖息地 [4] - 广西火桐的发现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有力见证 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活力 并为破解濒危机制和人工繁育提供新希望 [3][4] 物种特性 - 广西火桐(Firmiana kwangsiensisH H Hsue)为锦葵科梧桐属落叶乔木 中国南部特有 因自然繁殖力弱 生境破碎化和历史人为干扰导致濒危 [3]
让天目铁木在更多地方开花(古树的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12 22:10
天目铁木开花时的花序。 杨淑贞摄 位于天目村的天目铁木古树。 刘伯良摄 "今年,天目铁木又开花了。"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赵明水打开手机,开心地 向记者展示天目铁木开花时的照片和视频——一串串淡黄色的柔荑花序自然下垂,随风摆动。 "不光本地的天目铁木,远在昆明植物园的天目铁木也能开花了。"赵明水记得,去年春天,他收到远在 2000公里外的昆明植物园研究员孙卫邦发来的"惊喜",一时间,"天目铁木在昆明开花"的消息在保护区 工作人员中间炸开了锅。 大家为啥如此激动?赵明水解释,天目铁木是极度濒危物种,虽然开展了大量迁地保护工作,但开花植 株极少,此前在省外还未有开花记录。"30多年前,天目铁木被引种到昆明植物园,时隔这么久迎来首 次开花,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天目铁木的发现与保护历程,几经波折。1925年10月,植物学家秦仁昌首次在西天目山采集到标本, 1927年由植物学家陈焕镛命名为"天目铁木"。 虽然名字记录在册,但此后几十年间,天目铁木如同消失一般,一直未被发现。直到上世纪60年代,当 地林场工作人员才在天目山脚下的杭州市临安区大有村(现属天目村)的一座凉亭旁,发现了一棵野生 天目铁木大 ...
杭州市临安区:守护“北纬30度物种基因库”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人民日报· 2025-06-12 21:54
远眺群山,层峦叠嶂,万木葱茏。作为浙江省西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杭州市临安区既是太湖与钱塘江 的水源涵养地,也是坐拥天目山与清凉峰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纬30度物种基因库"。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世同堂"的野生银杏树,树龄超1.2万年,每年晚秋时节满树金黄;全球仅存 的5棵野生天目铁木抽芽开花,生机勃勃;全球面积最大的柳杉古树群落高大挺拔,如同绿色屏风;全 球同类树种中高度最高的"冲天树"金钱松生长600余年,主干通直匀称,树冠如伞盖般舒展。 近年来,临安区持续做深做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多措并举编织生 态保护网络,守护物种基因库的"原始密码",并深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在绿水青山 间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临安答卷。 拓宽思路,生态脉络焕发新生 临安坚持以系统思维构建立体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积极探索"就地保护固本、近地保护修复、迁地 保护扩容"协同推进的体系化路径,不仅守护当地物种基因库,更以创新性保护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 设提供可复制的"临安方案"。 为破解珍稀濒危物种原生地狭窄、生存风险高的难题,临安依托科研力量与种质资源,积极主导推进协 同保护实践。在国家 ...
《海南省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指引(试行)》发布
海南日报· 2025-06-12 01:38
《指引》中的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主要包含企业决策与措施、承担公共环境责任、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栖息地恢复、污染预防、资源可持续利用、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邻避效应应对、清洁生产、创新 与应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公开11方面内容,并列举相应的实践案例参考。 《海南省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指引(试行)》发布 鼓励企业以更高标准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 海南日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梦)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预防污染,企业可以怎么做?近 日,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海南省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政策解读,从 11个方面发布指引要求并列举实践案例,鼓励和引导企业更好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 《指引》中所指的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为自愿履行的环境保护责任,而非强制性责任。《指引》 中的环境保护责任,一方面是鼓励企业实施法律法规未强制要求企业履行的环境保护行为,另一方面是 鼓励企业在法律法规已有相应规定的情况下,采取保护水平优于法律法规标准的环境保护行为。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栖息地恢复方面,《指引》指出,企业宜采取措施消除或最小化对生物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消极影响。实践案例提及,某公司坚持将"避 ...
宁波镇海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收官
新华网· 2025-06-11 08:18
原标题:宁波镇海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收官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历时三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顺利收官,全区共记录野生动植物2448 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43种,黑嘴鸥、桃花水母等"稀客"频繁现身,白花草木樨等新记录 填补区域空白。这份"生态家底"不仅为保护行动提供科学支撑,更折射出镇海从工业重镇向生态之城的 转型决心。 生态答卷:黑嘴鸥越冬群破千只,桃花水母现身水库 调查显示,镇海区维管植物达921种,鸟类209种,水生生物403种,多项数据刷新纪录,国家一级 保护动物黑嘴鸥在杭州湾南岸越冬种群规模突破两千只,创浙江省观测新高;九龙湖石英坎水库首次发 现桃花水母,其存在印证了优异的水质;白花草木樨作为宁波市新记录植物被发现,其清热解毒功效为 医药研究开辟新路径。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健康的晴雨表,黑嘴鸥选择这里越冬,说明湿地修复真正见了效。"浙江省野生 动物保护协会理事施建庆说。 黑嘴鸥。施建庆 摄 生命接力:警民联动守护"涡轮增鸭",红隼重返蓝天 生态改善的背后,是一场场温情救助,2023年6月,市民吴先生发现受伤的"涡轮增鸭"小 后报警, 民警深夜护送其至救助站;2024年7月,一只翅膀折断 ...
严格落实保护措施 强化日常巡查巡护 坚决守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底线红线
西安日报· 2025-06-11 02:59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检查 - 市长叶牛平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守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底线红线 [1] - 实地检查了新城区长乐花卉博览园、莲湖区西仓花鸟市场、沣西新城大王街道马路集市及鄠邑区沿山区域,重点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和花鸟市场经营情况 [1] - 要求压实花鸟市场开办方主体责任和属地街办、森林公安等部门监管责任,严禁出售国家野生保护动物 [1] - 市场需设置宣传公告、印发野生保护动物图集、畅通举报渠道、加强巡查检查,引导商户合法经营 [1] - 公安、环保、林业、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查处非法猎捕出售野生动物违法行为 [1] 联合执法行动部署 - 副市长李启全、解宁元召开会议安排部署野生动物保护联合执法行动 [2] - 公安机关已刑事拘留非法猎捕出售野生动物嫌疑人2名,查获"三有"野生动物81只 [2] - 下一步将举办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主题活动,增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 长效机制建设 - 在鄠邑区渭丰街道渭南村要求健全长效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强化日常巡护 [1] - 充分发挥村组、护林员等作用,对辖区山林、湿地等区域开展排查检查,严禁设置捕鸟工具 [1] - 切实消除危害野生动物安全的各类隐患 [1]
从“绿色基因库”到“生态价值高地”,伊春做了什么?|“两山”理念地方探索与经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1:10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 伊春市拥有野生动植物近200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4种,已知药用植物700多种[2] - 通过制度创新颁布《伊春市红松保护条例》等法规,建立"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机制,并设立"伊春生态日"强化全民生态意识[2] - 运用智慧林业指挥系统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地面监测,构建"空地一体化"巡护网络,造林成活率提升至95%,造林时间从单季扩展至三季[3] 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 蓝莓产业年采集量达5000吨,"伊春蓝莓"品牌价值16.5亿元,开发白桦汁、蓝莓汁等800余种产品[6] - 建成205个特色种养基地,培育56户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北沉香工艺品、黑木耳栽培等产业带动近万人就业,户均增收超5万元[7] - 作为国家森林碳汇试点单位,2024年森林资源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获贷款10.4亿元,试点"红松林碳汇期货"探索区域性碳交易市场[8] 科技与产业融合 - 自主研发抗低温传感器、冻土带碳通量监测仪等设备,构建智能溯源系统保障森林食品品质[9] - 推进"1+5+N"电商产业集聚区布局,形成直播选品、电商销售、物流仓储全链条营销体系,扩大"森林大厨房"布局[9] - 依托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支持中科院、东北林业大学等十余个科研团队,培养生态保护专业人才400余名[8] 冰雪经济差异化发展 - 借势"尔滨现象"推出"森林冰雪+民俗/康养/赛事"模式,打造"伊春号"旅游列车和"森林冰雪欢乐季"[7] - 设立"伊春冰雪日"强化品牌效应,推动从"旅游"向"旅居"转型,目标建成中国生态康养旅游首选城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