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阶段性成效 - 长江禁渔4年多来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有力,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稳[1] - 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量实现较快增长,青、草、鲢、鳙等经济鱼类数量显著回升[2] - 2021-2024年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禁渔前(2017-2020年)增加36种[2] -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1249头,较2017年增加237头,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3] - 长江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体透明度提高,藻类异常增殖现象减少[5] 生态恢复具体表现 - 鄱阳湖、洞庭湖等湿地观测鸟类数量创新高,部分候鸟变为留鸟[5] - 铜陵保护区江段野外长江江豚数量由2012年40头增至60头左右[3] - 石钟山景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消费逾1700万元[7] - 生态补偿资金落实率从2021年13%提升至2024年76%[11] 现存挑战与改进方向 - 不同水生生物恢复速度差异明显,"四大家鱼"等优势种群占主导,珍稀特有鱼类恢复缓慢[4] - 5万多座水电站阻隔河流纵向连通性,多数湖泊闸坝阻断与长江干流横向连通性[9] - 航运水下噪声干扰江豚母子交流,农业面源污染导致部分河段富营养化[9] - 人工增殖放流存在投放外来物种、高空抛鱼等乱象[8] 保护措施创新 - 建立5个江豚迁地保护基地,2021年实施跨保护区江豚交流[10] - 2024年开展梯级水库生态调度试验17次促进鱼类产卵[11] - 首批8家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场确定,2024年放流数量首次超100万尾[11] - 2023年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成功,2024年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成功[11] 政策溢出效应 - 沿江码头工厂被湿地公园和生态廊道取代,马鞍山钢渣污染区改造为生态水系[5][6] - 中国·江豚湾景区开设无人机研学、江豚科普等课程,累计接待学生团体15万人次[7] - 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提升,长江保护从政策要求内化为社会习惯[7]
休养生息换来勃勃生机
经济日报·2025-06-15 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