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搜索文档
气候变了,中国农民重新学习种地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12:39
2025年7月29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气温达到37℃(摄氏度),当地农民张全整夜没合眼。 这一夜,张全只重复一件事情——给自家二三十亩的庄稼地浇水。每块地大概两三亩,浇完一块地就得 挪动水管再浇下一块。第二天早上八点,他趁浇水的间隙赶紧回家匆匆扒了几口饭,又立刻返回田里继 续忙碌。 根据河南气象局监测数据,河南大部地区高温闷热天气持续至8月5日,而在此前的35天里,仅出现三天 下小雨的天气。驻马店是本次河南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很多支流河道只剩下薄薄一层水,部分河床 已裸露在外,水井也近乎干枯。渴了数月的玉米无法依靠自己的根系获得水分,正逐渐萎靡。 张全算了一笔账:一天一夜连续浇水,仅油费就需要花100多元,加上化肥、种子等前期投入,这二三 十亩地一季的浇水成本预计有七八千元。对靠田吃饭的他来说,压力又重了几分。可如果不浇水,玉米 棒子就结得小且缺粒严重,这样的玉米很难卖出去。 这不是张全一个人的烦恼。今年夏季,河南、陕西、甘肃以及苏皖北部、山东等地经历了长时间的高温 少雨天气,旱情严峻。与此同时,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却降水偏多,甚至引发洪涝。 异常的天气让农民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河南周口、驻马店持续干旱 ...
气象学者魏科: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12:12
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极端气候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侵入现实生活。 今年夏天,国内不同地区出现的暴雨、洪涝、高温等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7月以来,河南省平均气温达30.5℃ (摄氏度),较常年异常偏高3.2℃,为64年来同期最热。截至8月2日,未来几天中东部将呈现"雨—热—雨"的天气格局,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 北西部等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而在高压系统南北两侧,广东、广西等地则迎来暴雨天气。 在刚刚过去的7月,我国北方大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共有5轮暴雨过程轮番影响。截至7月31日,内蒙古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北京为同 期第二多。 随着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城市运行、民众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冲击不断显现,如何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趋势、有效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已成为亟待解答的重要 课题。 8月3日,经济观察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他提出,2020年是中国的"气候危机元年",当下气候危机就像"温水 煮青蛙",如果缺乏紧迫感,未来可能彻底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魏科表示,气候极端化已成为一种常态。全球变暖将导致局部地区"涝的 ...
北京绿金院:可持续议题动态与趋势观察报告(2024年)
搜狐财经· 2025-08-06 07:11
在政策层面,国际组织和各国持续推进相关政策。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全球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实施原则》,欧盟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 指令》等强化ESG信息披露,美国SEC出台气候披露新规,中国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政策,完善绿色转型制度体系,主流 评级机构也更新了ESG评分模型。 重点议题方面,极端天气频发加剧气候风险,各国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建设,企业需重视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国际气候相关贸易政策兴起,欧盟碳边境调节 机制进入过渡期,英国将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碳足迹要求融入贸易政策;全球碳市场建设加快,中国重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巴西、新加坡 等推进碳市场立法,高质量碳信用成为关注焦点;转型规划在全球受重视,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制定并实施转型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关注,国际社 会推进"30×30"目标,各国出台保护政策,企业将生物多样性纳入ESG框架;循环经济成为应对资源环境挑战的关键,欧盟、中国等出台政策推动废弃物循 环利用,企业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供应链安全和负责任采购重要性凸显,关键矿产资源争夺加剧,食品安全事件推动供应链透明度提升;人工智能在带来 积极影响的 ...
打通适应气候变化“最后一公里”难在哪里?
中国环境报· 2025-08-05 23:25
核心观点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多地气温和降水创历史纪录 暴露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在基层实施的短板和痛点 [1][2] - 适应气候变化需从政策行动转向全民行动 重点解决公众认知不足 风险识别工具缺乏和本地化适应手段缺失等问题 [3][4][5] 气候现状与挑战 - 陕西 山西 吉林 辽宁 河南 新疆等省区7月平均气温创有记录以来最高 全国迎来有观测以来最热月份 [1]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伴随而来 河南周口高温全勤 安徽降水为历史同期最少 北京强降雨造成重大损失 [1] - 适应气候变化在基层实施存在堵点和痛点 主要体现在认知局限 归因检测难度大 信息和工具不足三个方面 [1][2] 认知局限性 - 全球气温近百年来显著升高 但不同地区时段变暖不同步 器具观测结果与个人感受不一致 [1] - 年度尺度体验感淡化升温认识 极寒事件进一步混淆认知 限制各层级适应措施的速度力度广度和深度 [1] 技术瓶颈 - 气候变化归因检测需区分人类活动影响与自然变化 但目前空间分辨率 时效性 精准性存在局限 [2] - 风险信息存在严重不对称性 数字鸿沟导致公众难以及时获取有用信息 [2] - 气候适应工具开发和普及严重滞后 导致面对极端天气时准备不足 [2] 政策框架建设 - 中国发布两版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制定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推动省域政策行动 [3] - 开展两轮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明确思路框架和平台 目标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3] 解决方案:公众认知 - 开展分布式气候变化研究 挖掘本地气候数据和变化元素 实现气候变化本地化显像化 [3] - 编制本地气候变化手册 绘制便于公众理解的图表 承载科学信息的宣传传播 [3] 解决方案:风险识别 - 科研单位需加强归因检测技术攻关 开发快速检测工具 提升时效性并减少误差 [4] - 新闻媒体应加强气候变化深度报道 开展极端事件归因跟踪 避免停留在表象层面 [4] - 工厂 建筑 学校 医院 养老机构 村社 家庭和个人均需重视气候变化适应 [4] 解决方案:适应工具 - 开发面向不同地区群体单位的分级适用手册 鼓励社会各界对照采用推广 [4] - 城市层面统一编制气候风险电子地图 开发网络平台提供适应工具箱 [4] 解决方案:公众参与 - 鼓励防灾减灾 自然教育 环保志愿等领域的教育科普机构和社会发展 [5] - 分类分层级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和适应知识普及 提升全民适应意识和能力 [5] - 设立气候适应奖项 加强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5]
气候变化导致亚南极赫德岛近1/4冰川融化
人民网· 2025-08-05 22:37
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 -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发现自1947年以来赫德岛已有近1/4冰川融化 [1] - 研究人员使用1947年以来的地形图和卫星图像分析了29处冰川在1947年、1988年和2019年的变化 [1] - 赫德岛已有约64平方公里冰川融化消失占原本冰川总量的23.1% [1]
气候变化导致亚南极赫德岛近1/4冰川融化
人民日报· 2025-08-05 22:21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6日 15 版) 据新华社悉尼8月4日电 (记者梁有昶、章建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4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 员发现,自1947年以来位于亚南极地区的赫德岛已有近1/4冰川融化,表明该岛受到气候变化的深刻影 响。 莫纳什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在欧洲学术期刊《冰冻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使用1947年以来的地形图以及 当前卫星图像等数据,分析了赫德岛29处冰川在1947年、1988年和2019年的轮廓、面积等特征。结果发 现,自1947年以来,赫德岛有大约64平方公里冰川已经融化消失,约占该岛原本冰川总量的23.1%。 (责编:卫嘉、白宇) ...
气候俗语不灵了,农业生产怎么办?
和讯· 2025-08-05 10:13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如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2025年北京暴雨导致44人死亡[2][3] - 全国用电负荷连续四次创历史新高,最高达15.08亿千瓦,较去年极值提高5700万千瓦[4] - 农业作为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在气候变化下首当其冲,小农户通过调整作物结构等方式适应但难以形成稳定体系[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 河南2025年夏粮产量750亿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高温少雨导致驻马店旱情严重,土壤干旱比例超六成[6][7] - 传统气象俗语如"麦收八十三场雨"开始失灵,2024年河南小麦底墒欠佳[7][8] - 重庆雾江区农户种植早熟梨避开高温干旱,但梨树秋季二次开花显著影响次年产量[8][9] - 渭塬市苹果树生长期气温年际变异增大,冷热害频发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9]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中央一号文件对气象工作要求逐步增强,从灾害防御到拓宽服务领域如生态建设、森林防火等[11] -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帮助农户应对高温干旱,如重庆农户形成社区支持网络共同抵御气候风险[12][13] - 高标准农田建设从2019年规划到2025年累计建成超10亿亩,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15] 农业经营主体的应对差异 - 小农户应对气候变化依赖个体资源、短期调整为主,集体行动受限且制度支持不稳定[13][14] - 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资金相对充足,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如搭建大棚防冰雹、采用智慧农业措施[13] - 规模化的农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面临更显著的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因其资本密集性和完整产业链[17] 政策建议与未来方向 - 报告建议加强西北黄土高原、长江经济带、华北平原等重点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10] - 提升农户气候适应能力需构建多方协作机制,结合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和本土知识[14] - 农业企业需做好气候适应性规划,争取投融资支持以降低适应成本[17]
美国能源部质疑气候变化,认为激进减排政策对经济弊大于利
搜狐财经· 2025-08-05 04:07
共和党全面推翻民主党能源气候政策 文|《财经》记者 徐沛宇 编辑|韩舒淋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全球兜售美国石油天然气之际,美国能源部7月29日发布了《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美国气候的批 判性述评》(下称《批判报告》)报告。 该报告分为三部分,主题依次为:人类对生态系统和气候的直接影响、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对经济 和社会的影响。其核心观点是: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确定,激进的减排政策对经济弊大于 利,美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 该报告为美国能源部出资,由五位来自气候、能源、物理、经济领域的学者撰写,《财经》梳理发现,其五位作 者都对主流气候变化的研究持质疑立场。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在为该报告写的前言里表示,上述报告旨在推 动一场更具深度、基于科学的气候变化与能源的讨论。气候变化并非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能源贫困才是最大的 问题。美国在提供更清洁、更丰富的能源方面可以引领世界。 在全球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领域,最权威、最具影响的报告是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 IPCC于1988年由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成立,成员包括各国专家和政府代表,旨在为各国政府提供可用于制定气 ...
【环球财经】气候变化导致亚南极赫德岛近四分之一冰川融化
新华社· 2025-08-04 13:54
赫德岛是澳大利亚海外领地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的组成部分,位于珀斯西南约4100公里处。该岛面积 368平方公里,岛上无人居住。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于199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 录。作为亚南极地区唯一的活火山群岛,这里具有特殊的冰川地貌。 研究人员计划今年晚些时候访问赫德岛,进一步研究冰川退缩会如何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莫纳什大学 地球、大气与环境学院院长安德鲁·麦金托什说,目前的测绘显示冰川正在显著退缩,未来冰川会否消 失,取决于人们如何排放温室气体。 新华财经悉尼8月4日电(记者梁有昶章建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4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 发现,自1947年以来位于亚南极地区的赫德岛已有近四分之一冰川融化,表明该岛受到气候变化的深刻 影响。 莫纳什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在欧洲学术期刊《冰冻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使用1947年以来的地形图以及 当前卫星图像等数据,分析了赫德岛29处冰川在1947年、1988年和2019年的轮廓、面积等特征。结果发 现,自1947年以来,赫德岛有大约64平方公里冰川已经融化消失,约占该岛原本冰川总量的23.1%。 (文章来源:新华社) ...
【环球财经】希腊研究显示地中海升温威胁海洋生态系统
新华社· 2025-08-04 13:50
气候变化对地中海海域影响 - 1982至2023年间地中海海面年均升温0.041摄氏度 [1] - 1991至2020年间希腊海域表面升温约1.5摄氏度 上层200米内升温约1.2摄氏度 200至800米深度升温约0.9摄氏度 4000米深处升温约0.2摄氏度 [1] 海洋生态系统变化 - 海水升温改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功能 影响海洋食物链基础 [1] - 喜暖入侵物种狮子鱼因海温升高快速扩张 挤压本土物种生存空间 [1] - 珊瑚和海绵等生物在热浪期间大批死亡 导致生态系统整体退化 [1] 水产养殖业冲击 - 贻贝等养殖品种应对极端高温能力有限 在热浪中损失严重 [1] - 海水升温问题若持续未解决 可能引发更广泛气候系统连锁反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