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习近平文化思想
icon
搜索文档
深刻理解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三重维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6-12 22:10
实践维度 -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彰显历史自觉、理论视野和文化担当 [1] -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形态,是中华文明自我革新和超越的产物 [1] -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更新与现代转型,赋予中华文明新的生命和现代力量 [2] 历史进程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推动中华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新的文化生命体初现雏形 [3]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模式 [3]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激活新的文化生命体内生动力 [3] 新时代发展 - 新时代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4]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使新的文化生命体焕发生机 [4] -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返本开新,形成新的发展形态 [5] 理论维度 -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相互契合"走向"相互成就"的结果 [6] -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然要求 [7] - 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优秀因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8] 世界维度 - 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寻求推进建构世界各国和合共生的文明范式 [11] - 新的文化生命体理念批判继承西方现代化物质文明成果,扬弃资本主义"物化逻辑" [12] - 新的文化生命体超越西方"文明的冲突"对抗性思维,以"和合共生"哲学智慧打破"修昔底德陷阱" [13] 总结 - 新的文化生命体蕴含中华文明自我更新与超越的基因密码,拓展文明演进范式 [14] -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原创性概念和实践指引,需探索"传承—创新—互鉴"路径 [14] - 推动新的文化生命体成长壮大,需着眼于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13]
时代专论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当代使命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意义 -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有力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2] - 保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必须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2][3] -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需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价值[3][13] 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方法 - 构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化保护体系,物质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非遗坚持"保护为主、传承优先"[4][6] - 实施整体性保护策略,涵盖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多类型文化遗产[5][6] - 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包括执法督察、举报流程规范和打击文物犯罪等制度[7][8] 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挖掘 - 通过研究阐释提炼文化遗产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10] - 注重"冷门绝学"如甲骨文、敦煌文化的代际人才培养[11] - 发挥博物馆、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10][20] 保护与发展的协同路径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产业联动[15][17] - 城市更新需保留历史文脉,采用"绣花"式微改造实现保护与民生统一[14] - 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可带动旅游经济、就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12][16] 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 文化遗产是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重要载体[18] - 通过考古成果和文明探源工程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19] - 推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将其打造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名片[20]
不断开创文化繁荣兴盛新局面
河南日报· 2025-06-11 23:41
文化繁荣兴盛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指明方向[1] - 河南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部署文化繁荣工作,要求各级部门协同落实[1] - 中国式现代化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文化繁荣是中原现代化的重要支撑[1] 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实践 - 郑州、洛阳、开封通过古都文化打造差异化文旅体验[2]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土空间场景设计吸引全球关注[2] - 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村民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共享[2] - 殷墟博物馆运用裸眼3D技术活化文物展示[2] - 沉浸式戏剧《程婴救孤》创新观众互动模式[2] - 红旗渠研学游开发"青春寻访"等主题产品[2]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艺创作高峰建设[2] - 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促进文旅深度融合[2] - 通过新技术应用(如3D技术)提升文化体验[2] - 创新文旅场景(戏剧幻城、考古公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2]
赵一德在西安调研文化建设工作时强调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陕西日报· 2025-06-11 22:39
文化建设工作调研 - 省委书记赵一德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 坚持守正创新 勇担文化使命 发掘用好丰富文化资源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1] - 赵一德指出陕西文化积淀深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基础、有优势 要抓实抓细"十五五"文化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强化全域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 在把握规律和趋势中加强前瞻布局、找准着力重点 [2]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 赵一德在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调研时指出 人民艺术剧院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 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要着眼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1] - 强调要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创新运营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强化激励保障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1] - 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紧跟时代步伐、紧贴群众需求 在"为人民讲故事、讲人民的故事"中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佳作 [1] 影视文旅产业发展 - 赵一德在长安区东水寨村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调研时 对基地以文旅拉动工业遗址活化利用的做法表示肯定 指出以影视为媒介的旅游新业态是"以文塑旅"的新模式 [2] - 强调要注重影视文旅联动发展 培壮经营主体 创新消费场景 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 开发体验性互动性更强的项目 以影视吸引的"流量"撬动文旅产业的"增量" [2] - 提出要充分发挥数智技术赋能作用 提升作品创意、丰富表达形式 推动影视全产业链升级 [2]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赵一德强调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 - 提出要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可及 [2] - 指出要做大做强重点文旅产业链群 做好"文旅+""+文旅"文章 实现文旅兴与百业旺良性循环 [2]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工作会议召开
河南日报· 2025-06-11 10:36
文化繁荣兴盛战略部署 - 核心观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走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2] - 战略目标锚定文化强省建设,统筹守正创新、保护利用、事业产业、发展安全等多维度关系 [3] 重点任务方向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考古研究水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3] - 促进文艺创作高峰:深耕中原文化基因库,实施精品打造工程,创作更多力作 [3]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惠民工程,强化基层文化阵地,打造书香河南品牌 [3] -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培育文化经营主体 [3] - 深化文旅融合:叫响文旅品牌,打造精品景区线路,丰富消费场景和服务 [3] 实施保障机制 -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过程,强化责任落实与政策保障 [4] - 创新体制机制,壮大人才队伍,确保目标任务落地 [4] 参与主体 - 省委宣传部、文旅厅、文物局等政府部门及洛阳市参与工作部署 [4] - 省直单位、中央驻豫机构、各地市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会 [4]
全国政协调研组来苏调研
苏州日报· 2025-06-11 00:21
文化原创能力提升调研 -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李屹率调研组赴江苏开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专题调研 [1] - 调研组在苏州调研了苏州博物馆、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 [1] - 2024年苏州有7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 9个项目入选省艺术基金 2个项目入选文旅部"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 [1] 文艺创作发展方向 -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扩大优质文艺资源供给 [2] - 需做好重大题材规划 发挥文艺评奖引导作用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传播机制 [2] -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打造新时代经典 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2] 苏州文艺创作成果 - 苏州近年来着力建机制、出政策、促改革、育人才 文化艺术创作取得新进展 [1] -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等文化机构成为调研重点对象 [1]
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为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唱响时代强音
新浪财经· 2025-06-10 13:25
新闻舆论工作方向 - 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新时代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1] - 江苏新闻战线聚焦"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要求,为经济大省责任提供舆论支持 [1] 理论宣传创新 - 依托报、刊、台、网、端等主流阵地打造1500余篇理论文章和《中国智慧中国行》等节目 [3] - 开发"学习100"数字人短视频吸引千万网民参与,推动理论传播年轻化、可视化 [3][6] - 构建"辛仲平文章""新华时论"等评论矩阵,深化对经济大省责任的理解 [4] 经济宣传策略 - 建立跨部门经济宣传机制,定期会商研判经济形势并转化专业术语为大众语言 [8] - 省委省政府举办"坚定信心"系列发布会,解读"33条措施"等政策直通基层 [9] - 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行动,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展现经济韧性 [10] 主题宣传实践 - 策划"长风破浪·全面深化改革"等融媒体报道,反映改革突破态势 [12] - 制作H5《10年·我们的故事》等产品展示"强富美高"十年建设成果 [13] - 挖掘长江文化和大运河遗产资源,推出"文化中国行"系列差异化传播 [14] 民生服务举措 - "打开民生福袋"系列报道用数据图表和故事呈现55件民生实事成效 [15] - 《政风热线》栏目形成问政闭环,实现"民有所呼、政必有应" [17] - 《水滴公益》十年实施乡村校园改造等计划,年吸引超1000家庭参与 [17]
广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广州日报· 2025-06-06 01:41
精神文明建设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为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提供精神力量 [3] -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 文明实践 文明创建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开展"迎全运 讲文明 树新风"主题活动 [3] -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推出文艺精品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3] 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 - 推动少年儿童工作和少先队事业走在前列 培养广州现代化建设未来生力军 [4] - 加强少年儿童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 培养爱党爱国 勤奋好学 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4] -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工作 强化实践教育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以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为牵引 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5][6] - 增强粮食稳产保供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 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质量效益 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6] - 发挥集成式改革牵引作用 增强区镇村经济综合实力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6] 民营经济发展 - 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 支撑经济大市挑大梁 [6] - 解决政策兑现 融资 用地等堵点问题 推行"非禁即入"负面清单管理 开放更多行业领域和应用场景 [6] -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培育龙头企业 科技领军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 [6] 高考组织保障 - 严格规范考务管理 加强试卷安全 考场秩序 应急处置等环节闭环管理 [7] - 做好交通出行 食宿 医疗卫生 噪声治理等综合服务保障 营造规范有序 温馨和谐的考试环境 [7]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文博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共设置8个展馆,展出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和超过12万件文化产品 [1] 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方法论 -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既要解决国内新时代发展难题,也要回应全球治理挑战 [2][3] - 需运用辩证思维处理三组核心关系:继承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本土特色与世界视野的关系、理论总结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4][5][6]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推动文化实践创新需通过文艺创作、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升级等载体,重点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8] - 传播实践创新需运用新技术构建多渠道对外传播格局,挖掘中国实践素材增强叙事亲和力 [8] 人民主体性体现 - 文化创造需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激发创作活力,展现人民生产生活与精神追求 [9][10] - 人民群众应作为文化传播主体,通过民间交流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10]
时代专论 | “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两个结合"理论进行阐述,以下是关键要点总结: 理论创新与体系化 -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1] - 该理论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 -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1] 马克思主义特性 -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2] - 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占据真理制高点,170年来其基本原理仍然完全正确[3] - 马克思主义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4] "两个结合"内涵 -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包括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 -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5] -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6] 历史实践 -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问题[8] - 通过"两个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 - 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的实践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典范[6] 文化根基 -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10] -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性决定了进取精神[10] - 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包容性决定了文化开放胸怀[11] 现代化路径 -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12] - "两个结合"使中国道路具有宏阔历史纵深和牢固文化根基[12] - 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2] 理论突破 -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造[13] - "第二个结合"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13]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