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日战争
icon
搜索文档
(抗战胜利80周年)烽烟外的“小城大义”:澳门在抗战中从未缺位
中国新闻网· 2025-08-02 13:03
澳门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 澳门在抗战期间人口从15万飙升至40多万,接收了近两倍原有人口的难民 [3] - 粮食短缺导致1942年至1944年大量居民饿死,街头常见"收尸队"运送遗体至氹仔"万人坑" [3] - 镜湖医院等机构全力救治难民与伤员,同善堂每日施粥,普通市民腾出家中阁楼安置逃难者 [3] 澳门支援抗战的方式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立"阖澳华侨赈济东北兵灾会",各界踊跃捐款 [5] - 1937年起,"义"字成为澳门社会关键词,黄包车夫"义拉"、歌女"义唱"、商铺"义卖",所得收入全部捐给抗战前线 [5] - 澳门同胞积极参与抗战,包括廖锦涛、梁彦明、柯麟医生、何贤等代表人物的事迹 [5] 澳门抗战历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 澳门保存着叶挺故居、冼星海纪念馆、镜湖医院历史纪念馆、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等抗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 [5] - "澳门抗战人物群像展"收录近40位代表人物事迹,年底将出版《澳门珍藏抗战时期历史资料丛编》 [5] - 建议将澳门散落的抗战历史资源串联成爱国主义教育路线,传承爱国传统 [6]
“逃责非丈夫”
人民日报· 2025-08-02 08:11
历史文物与展览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叶铭汉的从军纪念戒指、毕业证和驾驶布标等国家一级文物 [3] - 这些文物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投身抗战的历史 [3] 知识分子抗战贡献 - 叶企孙作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在抗战期间组织技术人才支援冀中根据地 [4] - 叶企孙筹借资金和物资秘密转送冀中根据地,并保持联系支援军工研制 [4] - 叶铭汉放弃学业加入青年军,通过训练成为优秀驾驶员并参与抗战 [5] 个人经历与成就 - 叶铭汉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初入伍并受训于印度蓝姆伽汽车学校 [5] - 叶铭汉随部队经中印公路返国,受到美军称赞和社会各界欢迎 [5] - 叶铭汉战后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成为实验高能物理学家 [6] 家族与爱国精神 - 叶企孙和叶铭汉叔侄两代科学家均在科学和抗战中取得成就 [6] - 叶铭汉2010年捐赠从军文物给纪念馆,2024年去世后安葬于叶企孙纪念像旁 [6]
四大名旦,抗战丹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2 05:54
京剧四大名旦抗战时期的艺术贡献 - 梅兰芳编演《抗金兵》以南宋抗金故事隐喻抗日,1932年上海公演引发万人空巷盛况,南京演出时售票窗口被挤坏 [9] - 梅兰芳创作《生死恨》通过北宋百姓苦难影射日军暴行,1936年上海首演后场场爆满,创新"旦角穿富贵衣"手法强化悲剧性 [10][11] - 尚小云在北京演出《梁红玉》,前段青衣唱腔展现爱情故事,后段刀马旦武打场面精湛,"战金山"击鼓桥段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 [13][14] - 荀慧生创作《荀灌娘》讲述13岁少女突围求援故事,融合青衣唱腔与刀马旦武打,演出火爆达到以史育人效果 [17] 艺术家个人抗争事迹 - 梅兰芳1937年蓄须明志拒为日伪演出,变卖房产古董维持生计,售画八年资助同行,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出 [11][12] - 程砚秋1937年拒演"捐献飞机"义务戏,1941年火车站遭伪警殴打致耳膜破裂,隐居青龙桥务农至抗战结束 [15][16] - 尚小云与梅兰芳南北呼应,同期在北京演出同题材《梁红玉》,展现"铁嗓钢喉"唱功与武生级打戏功底 [13][14] 剧目社会影响力 - 《抗金兵》通过金山战役以少胜多情节激发民众抗日情绪,观众潸然泪下,嘉兴演出出现人山人海场面 [9] - 《生死恨》韩玉娘劝夫投军情节成为抗战号角,个体悲剧折射民族苦难,强化观众对侵略者的愤慨 [10] - 《荀灌娘》女扮男装突围情节具有古为今用效果,文武兼备的表演形式为抗日宣传做出贡献 [17]
关键战场|八字桥、四行仓库、吴淞炮台……同仇敌忾 血沃淞沪
央视新闻· 2025-08-02 04:07
淞沪会战背景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占北京天津 随后制造事端进攻上海企图进逼南京 [1] - 淞沪会战又称"八 一三"淞沪抗战 是全国抗战开始后规模空前的一次战役 [1] - 国民政府调集70多万兵力 日军投入9个师团25万人 [1] - 会战历时三个月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 [1] 八字桥战役 - 八字桥是虹口通往闸北的咽喉要道 中国守军第88师与日军在此展开第一次争夺战 [3] - 日军一度占领八字桥 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 [5] - 88师主力识破日军战略 死守八字桥阵地 [7] - 日军攻击重点为天通庵车站八字桥水电路一线 试图包抄中国军队 [7] 空军作战 - 中国空军飞机仅100多架 日军飞机400多架 [11] - 8月14日中国空军从南京浙江起飞轰炸日军据点军械库和军舰 [13] - 三天内击落击伤日军飞机30多架 [13] - 第一个月共击落60多架日军飞机 炸毁多艘军舰 [21] - 海军击落7架日机 重创两艘日舰 [21] 兵力部署 - 8月15日日军增援300多门大炮200多架飞机和数十艘军舰 总兵力25万人 [21] - 国民政府投入78个师3个海军舰队 总兵力75万人 [21] - 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包括桂军川军湘军粤军东北军等迅速向上海集结 [9] 罗店战役 - 8月22日日军在浏河吴淞等地登陆企图占领罗店 [22] - 第18军严防死守 旅长蔡炳炎牺牲 [24] - 18军伤亡超过12000人 日军伤亡至少6000人 [24] 四行仓库保卫战 - 10月26日88师524团400多名官兵据守四行仓库 [26] - 对外宣称800人 全体官兵写下遗书誓死决战 [27] - 21岁士兵陈树生身绑手榴弹跳楼与敌同归于尽 [29] - 四天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 击毙200多人 [29] 战略意义 - 为沿海工厂学校内迁争取时间 多抵抗一天可多转移七八十华里 [31] - 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00多所大学迁往大后方保存文化血脉 [31] - 11月12日中国军队完全撤离淞沪地区 日军占领上海 [33]
“逃责非丈夫”(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8-01 22:00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爱国行动 - 叶企孙作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在1937年北平沦陷后领导清华大学天津临时办事处,协助师生南迁并保护学校资产 [2] - 叶企孙联络动员技术人才奔赴冀中根据地开展军工研制,并筹借资金物资秘密支援抗日 [2] - 叶铭汉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后毅然入伍,1945年初加入青年军并赴印度接受汽车驾驶与修理训练 [3] 文物与历史见证 - 叶铭汉的从军纪念戒指、1945年蓝姆伽汽车学校毕业证及驾驶布标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3] - 2010年叶铭汉捐赠从军纪念戒指等珍贵物品给纪念馆,2024年去世后安葬于叶企孙纪念像旁 [4] 两代科学家的抗战贡献 - 叶企孙通过学术网络为冀中根据地输送技术人才和物资,持续支援抗日直至西南联大时期 [2] - 叶铭汉经驼峰航线赴印受训,驾驶车队经中印公路归国,其部队被美军评价为"前所未见优良驾驶员" [3] - 叔侄二人分别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并在国家危亡时投身抗战,体现知识分子家国情怀 [4]
“这些伤疤,就是军人最好的勋章”(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7-29 22:42
人物背景 - 99岁抗战老兵翟维俊身上有40多处枪伤和4块体内残留弹片 右胸有硬币大小伤疤[7] - 1926年1月生于山西省翼城县桥上村 13岁时遭遇日军空袭导致堂兄遇难 祖父重伤去世[8] - 1943年17岁参加游击队 最初因身材瘦小被质疑 后获准加入[10] 抗战经历 - 游击队初期仅4人 配备4支步枪(两支汉阳造 一支老套筒 一支晋造六五步)[10] - 曾夜间潜入隆化城张贴"打倒日本侵略者"标语 引发群众反响[11] - 1944年参与营救美军飞行员 与伪军发生激战 成功护送伤员转移[11] - 1945年正式加入晋冀鲁豫军区四纵队十三旅工兵连 后更名为十三军三十八师工兵连[13] - 历任文书 班长 排长 连长 立战功10次 获两次战斗英雄称号[13] 重要文物 - 保存有十三军三十八师工兵连花名册 含182个名字 名册被子弹击穿沾染血迹[13] - 1995年将花名册无偿捐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3] 荣誉纪念 - 2015年9月3日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 位列抗战老兵方队前排左四[9] - 家中悬挂亲笔所书"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字样[13]
“多少人流血牺牲,才换来我们的胜利”(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7-27 22:2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这是一篇关于抗战老兵沈长龙的人物特写,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关键要点
“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 勿忘淞沪抗战
央视新闻· 2025-07-23 00:3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历史事件分析框架整理的关键要点: 淞沪抗战背景 - 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进一步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地区[1] -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闸北驻军,淞沪抗战爆发[1] - 这是中国军队首次与日军进行全面对抗[1] 战役过程 - 日军初期投入1700多兵力并动用飞机装甲车,声称四小时攻下闸北[2] - 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抵抗,击毙日军100多人并炸毁5辆装甲车[2] - 日军三次更换指挥官并多次增兵,最终投入7万多兵力[3][6] - 中国守军不足5万人被迫撤退前,取得庙行大捷歼灭日军3000多人[5][6] 重要战役节点 - 吴淞口作为战略要地,中日双方展开激烈争夺[1][4] - 上海北站作为交通枢纽成为双方重点争夺目标[2] - 庙行战役中中国军队三面夹击取得重大胜利[4][5] 军民抗战事迹 - 19路军将士以"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决心坚守阵地[4] - 中国空军飞行员黄毓全新婚参战并壮烈殉国[3] - 上海各界民众组织运输队救护队等支援前线[3] - 宋庆龄等组织妇女5天内缝制3万多套棉衣支援[3] 战役结果 - 战役持续36天,粉碎日军速占上海计划[7] - 中国军队给予日军"九一八"以来最沉重打击[7] - 最终签订《淞沪停战协定》结束军事冲突[7] 注:根据任务要求,已排除所有风险提示、免责声明等内容,严格聚焦历史事件本身的关键要素。
“守阵地,要咬牙拼到底”(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7-22 22:1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抗战老兵白志荣的生平事迹 - 白志荣现年101岁,居住在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曾参加抗日战争并留下头部伤痕[4] - 保存有1959年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记录16年服役经历[5] - 1924年出生于山西吕梁兴县,原名"白丑孩",1943年参军时改名"白志荣"寓意"有志气、光荣"[6] 参军经历与战斗细节 - 1943年参加八路军120师特务团一营三连炮班,师长贺龙[6] - 首次任务是破坏日军通信线路,在岚县遭遇敌军猛烈反击[6] - 担任掷弹筒炮手,使用50毫米口径武器,需凭经验调整射击角度[6] - 1944年参与赤坚岭伏击战,在机枪故障情况下与日军展开肉搏[7] - 在太原以西、大同以南山区作战两年,与当地百姓建立深厚感情[8] 战后生活与精神传承 - 抗战胜利后入党,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转业至地质勘查系统工作[9] - 离休后坚持写日记40余年,记录战争回忆和生活感想[9] - 家族三代从军,儿子白维宁为退役军人[9] - 晚年常宣讲红色故事,传唱《八路军军歌》[10] - 对牺牲战友怀有深切缅怀,认为自己"替他们看了好时代"[1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晋耀臣:义胆永驻高山激流间
新华社· 2025-07-21 12:48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抗日英雄晋耀臣的革命事迹和贡献,属于历史人物传记类内容,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 建议提供与公司经营、行业发展、经济数据等相关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和关键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