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族大义
icon
搜索文档
国台办:诠释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人民日报· 2025-09-10 22:13
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反响 - 台湾各界代表踊跃出席北京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与大陆同胞共同铭记历史并表达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1] - 岛内高度关注抗战胜利纪念活动 台湾同胞通过现场观礼或观看阅兵直播方式参与 媒体报道称"台湾民众与有荣焉" [1] - 阅兵展示解放军体系作战能力与新式武器装备 彰显维护和平及维护统一反对"台独"的决心能力 [1] 对民进党当局立场回应 - 批评民进党当局讳言抗战胜利美化侵略历史 言行丧失民族立场并严重伤害两岸同胞感情 [2] - 强调任何否定二战胜利成果及阻碍统一企图都不会得逞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不可改变 [2] - 呼吁台湾同胞和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共同维护正确二战史观和战后国际秩序 [2]
民进党个别人就九三纪念活动公开叫嚣 国台办:卑鄙龌龊!将依法追责
央视新闻· 2025-08-29 20:20
两岸关系政治立场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台湾各界代表参加被视为秉持民族大义和坚持正义良知的行为[1] - 民进党当局对参与活动人士采取阻挠威胁态度 被指控丧失民族立场并违背两岸同胞意愿[1] - 大陆方面明确表态将依法追责民进党当局个别人物的"台独"言论 强调坚决打击相关行为[1] 历史认知与民族认同 - 抗战胜利被定义为全民族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同胞被纳入全体中华儿女牺牲贡献的叙事框架[1] - 台湾光复作为民族解放的重要历史节点 大陆方面强调两岸共同铭记历史与弘扬抗战精神的必要性[1] - 民进党当局的应对措施被批评为背弃正义良知 其行为被定性为暴露"台独"本性[1]
四大名旦,抗战丹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2 05:54
京剧四大名旦抗战时期的艺术贡献 - 梅兰芳编演《抗金兵》以南宋抗金故事隐喻抗日,1932年上海公演引发万人空巷盛况,南京演出时售票窗口被挤坏 [9] - 梅兰芳创作《生死恨》通过北宋百姓苦难影射日军暴行,1936年上海首演后场场爆满,创新"旦角穿富贵衣"手法强化悲剧性 [10][11] - 尚小云在北京演出《梁红玉》,前段青衣唱腔展现爱情故事,后段刀马旦武打场面精湛,"战金山"击鼓桥段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 [13][14] - 荀慧生创作《荀灌娘》讲述13岁少女突围求援故事,融合青衣唱腔与刀马旦武打,演出火爆达到以史育人效果 [17] 艺术家个人抗争事迹 - 梅兰芳1937年蓄须明志拒为日伪演出,变卖房产古董维持生计,售画八年资助同行,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出 [11][12] - 程砚秋1937年拒演"捐献飞机"义务戏,1941年火车站遭伪警殴打致耳膜破裂,隐居青龙桥务农至抗战结束 [15][16] - 尚小云与梅兰芳南北呼应,同期在北京演出同题材《梁红玉》,展现"铁嗓钢喉"唱功与武生级打戏功底 [13][14] 剧目社会影响力 - 《抗金兵》通过金山战役以少胜多情节激发民众抗日情绪,观众潸然泪下,嘉兴演出出现人山人海场面 [9] - 《生死恨》韩玉娘劝夫投军情节成为抗战号角,个体悲剧折射民族苦难,强化观众对侵略者的愤慨 [10] - 《荀灌娘》女扮男装突围情节具有古为今用效果,文武兼备的表演形式为抗日宣传做出贡献 [17]
突发,李嘉诚认清形势,港口交易大调整?
搜狐财经· 2025-07-29 12:02
港口资产交易 - 长江和记实业确认拟邀请中国内地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财团成为重要成员 [1] - 贝莱德集团以228亿美元收购长和位于全球各地的52座港口 交易价格高出市场价30% [6] - 港口收购案从美国人独占变为双方共有资产 [3] 巴拿马港口运营历史 - 长和集团在巴拿马港口28年累计投资17亿美元 进行三次设备更新 [4] - 港口运营期间上交6.5亿美元税款 承包巴拿马运河近一半货运业务 [4] - 港口工人99.9%为当地人 仅保留少数关键岗位 经营指令通过伦敦分公司发出 [4] 战略调整与家族动向 - 公司近期向内地靠拢动作不断 李家第三代被安排至北京读书 [6] - 李泽楷要求子女必须说好普通话 并亲自挑选中文启蒙读物 [6] - 公司强调商业立场 但不可避免成为大国博弈中的参与者 [6] 社会贡献与公众形象 - 在家乡兴建汕头大学时两次拒绝使用个人名字命名 主教学楼最终命名为"未名堂" [8] - 公司表示大学是为家乡人建设而非为个人 不追求外在名誉 [8]
“国宝故事可歌可泣,中华文化日月光华”
南京日报· 2025-07-07 02:29
话剧《朝天宫下》首演与背景 - 原创话剧《朝天宫下》由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市话剧团联合制作演出,于2025年7月5日在江苏大剧院戏剧厅复排首演 [1] - 演出时间点具有双重纪念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 [1] - 剧目以"文化之根永在,中国必将复兴"为核心台词,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1] 剧情内容与创作渊源 - 剧情聚焦1937年南京沦陷时故宫文物南迁的关键片段,展现祝同礼等故宫人以生命守护1.3万余箱国宝的史实 [2] - 通过翠玉白菜、东坡肉石等文物串联中华文脉,塑造祝同礼、孙大爷等角色体现民族气节 [2] - 改编自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编剧强调"血脉与文脉相连,文脉与国脉相接"的创作理念 [3] 艺术成就与市场反响 - 2020年首演后已在南京、上海、南通等多地巡演,获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江苏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荣誉 [5] - 2025年复排由原班主创主演打造,加入郝光、肖明等老戏骨及孙岚等中青年实力派演员 [5] - 剧中朝天宫布景、历史文物还原及南京方言运用增强地域认同感,观众反馈积极 [5]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 通过文物守护者群像展现民族大义,塑造"大写的人"形象 [3][4] - 创新性结合南京古建文旅资源(朝天宫),实现文化传承与地域故事的双重叙事 [6] - 演出激发观众对本土历史的探索欲,形成文化IP的延伸效应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