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

搜索文档
植物医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全新公益战略发布
证券日报网· 2025-08-08 07:42
据了解,植物医生自201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启生物多样性保护之旅。2017年启 动"高山植物保护行动项目",2020年升级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植物医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果。截至2024年,该项目在云南恢复了5590亩高山生态环境,建成"濒危珍稀植物 资源收集圃"和"野生高山花卉保护基地",繁育出10万多株植物,有效缓解部分物种的濒危压力。这一 成就得益于"科研赋能—社区共建—产业融合—全球协作"四维体系的支撑。 "公益不是捐赠,而是投资。"解勇表示,石斛专利产品反哺生态资金,跳蚤草产业赋能哈尼族妇女,这 种可持续模式才能实现商业价值与生态保护的共生。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植物医生"林下经济+成分研发"的可持续模式,探索出一条"科研—生产—保护"三 位一体的"中国路径"。 解勇强调,植物医生将继续秉承"敬仰自然,崇尚科学,回馈社会"的经营理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 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社区实践方面,西双版纳州曼远村通过种植石斛等傣药乡土植物,恢复了竜山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旅 游发展,改善了村民生活;跳蚤草种植项目在 ...
南京中山植物园获2024年植物园“科普之最”奖项
南京日报· 2025-08-08 02:46
2024年3月,著名植物学家种康院士和黄三文院士,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共同种下了一株国家Ⅱ级保 护植物——秤锤树。这一活动不仅彰显了植物园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方面的努力,也通过实际行动倡导 公众关注并参与植物保护。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不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参与。"南京中山植物园相关 负责人表示,此次获奖,是对南京中山植物园在植物保护和科普领域的认可,展现了植物园在促进公众 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积极担当。接下来,植物园还将继续举办更多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对植 物保护的兴趣。 据了解,自20世纪50年代起,南京中山植物园便开始对秤锤树进行引种和繁育,积累了大量科研 数据与经验。园区持续开展引种栽培、繁殖技术和野外回归研究,致力于构建"珍稀濒危植物野生种群 动态监测—迁地保护—繁育—野外回归—种群恢复"一体化保护模式。未来,将继续通过引种与回归保 护策略,扩大野生种群数量,并推动秤锤树等珍稀濒危植物的综合保护。 近日,2024年植物园"科普之最"评奖活动落下帷幕,南京中山植物园凭借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 的卓越贡献,荣获"年度最佳科普事件"奖。此次获奖的项目是南京中山植物园举办的"聚焦生物多样 ...
与自然“零距离” 体验生物多样性保护
杭州日报· 2025-08-08 02:40
"景区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今这里已成为珍稀动植物的生长栖息地,目前景区内已知动物 类有哺乳动物12种、鱼类15种、鸟类13种、两栖类4种、昆虫类16种、爬行类10种,植物类有被子植物 55种、蕨类植物13种、苔藓类3种。景区内生长着上百种珍贵野生中草药,98%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 9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的就地保护。"活动现场,景区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红山谷景 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大家一起步入大自然,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近日,以"绿野仙踪"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亲子研学活动在千岛湖红山谷景区举行,活动以奇幻 探索为线索,融合红山谷生态资源与地域文化,打造沉浸式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激发儿童对生物多样 性的科学兴趣、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千岛湖红山谷景区位于淳安县安阳乡境内,拥有浙西罕见的原始森林,生态沟绵延5680米,谷内植 被茂密、潭瀑连绵、生态优美,从翱翔天际的飞鸟到穿梭林间的走兽、从栖息水域的精灵到隐匿草丛的 昆虫,都体现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下一步,杭州各地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工作,进 一步提升全市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人 ...
这个夏天,我们一起楼下见
杭州日报· 2025-08-07 03:26
雁荡湿地的汪凯琴,二十七年来始终坚守在湿地保护一线。她不仅自费投入改造湿地环境,更运用 科学方法进行生态修复,为85种鸟类营造了理想的栖息地。这份不求回报的爱鸟情怀,让一片湿地重焕 生机。 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朱彭飞,二十多年如一日守护珍稀的中华虎凤蝶。他既注重科学保育,又积极 开展科普教育,通过蝴蝶工坊这个平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种子。这种将专业保护与 公众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让生态保护理念得以传承。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些成果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坚持与付出。在杭州 自然观察员证书颁发仪式上,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这些绿色志愿者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 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关注生态环境,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方寸之间,蕴藏着万物共生的奇妙世界。近日,"自然在附近——探索楼下的生物多样性"第二期活 动正式启动。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四方携手,共同开启了一场发现家门口生态之美的奇妙旅程,描 绘出崭新的共建共享社区生态画卷。 启动仪式在绿意盎然的氛围中展开,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案例,勾 ...
对话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拉琼——在世界屋脊探寻高原生态的秘密(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07 01:50
人物背景与学术历程 - 拉琼为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 长期扎根青藏高原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极端环境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30余年 曾参与植物学家钟扬团队从事高原植物种子收集工作 获2022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 - 高考后选择生物学师范专业 毕业后分配至西藏大学开展生物学教学科研 因个人野外经历选择植物学方向 海外留学期间仍专注高海拔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4][5] - 受钟扬教授鼓励攻读博士学位 其"种子精神"强调填补青藏高原植物种子在世界种质资源库的空白 钟扬带病坚持16年野外采样工作 对拉琼产生专业与精神双重影响[7] 科研成果与研究价值 - 当前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与典型物种适应机制 以须弥芥为样本通过基因层面研究揭示植物对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机制 为研究极端环境分子机制提供新线索[10] - 分子与基因层面研究有助于精准把握物种发展规律 明确物种濒危原因 实现精确干预保护 相比单纯圈地保护方式显著提升保护效率[11][12] - 主导建成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22年7月挂牌) 推动构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参与那曲市嘉黎县麦地卡观测站等建设工作 通过多要素全面监测提升生态系统认知科学性[15]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培养硕博研究生10余名 部分学生已可单独承担科研课题 参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 为高原生态研究积累数据[3][14] - 继承钟扬遗志聚焦西藏本地人才培养 钟扬曾帮助西藏大学实现首个理学博士点 首名藏族植物学博士 首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等突破 使生态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13] - 通过复旦大学合作搭建青年学者平台 2023年夏季带领复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在西藏开展野外科考 培养学术兴趣以扩大高原生态研究人才储备[13]
北京绿金院:可持续议题动态与趋势观察报告(2024年)
搜狐财经· 2025-08-06 07:11
在政策层面,国际组织和各国持续推进相关政策。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全球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实施原则》,欧盟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 指令》等强化ESG信息披露,美国SEC出台气候披露新规,中国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政策,完善绿色转型制度体系,主流 评级机构也更新了ESG评分模型。 重点议题方面,极端天气频发加剧气候风险,各国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建设,企业需重视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国际气候相关贸易政策兴起,欧盟碳边境调节 机制进入过渡期,英国将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碳足迹要求融入贸易政策;全球碳市场建设加快,中国重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巴西、新加坡 等推进碳市场立法,高质量碳信用成为关注焦点;转型规划在全球受重视,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制定并实施转型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关注,国际社 会推进"30×30"目标,各国出台保护政策,企业将生物多样性纳入ESG框架;循环经济成为应对资源环境挑战的关键,欧盟、中国等出台政策推动废弃物循 环利用,企业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供应链安全和负责任采购重要性凸显,关键矿产资源争夺加剧,食品安全事件推动供应链透明度提升;人工智能在带来 积极影响的 ...
江苏句容:宝华山的生态密码,藏在一段段影像里
镇江日报· 2025-08-06 03:00
核心观点 - 江苏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24台红外相机观测到多种野生动物活动 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鼬獾以及野猪、华南兔等 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1][2][3] - 科技手段(红外相机+样线调查)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观测效率 实现无干扰、全天候监测 并逐步扩展至江苏省多个生态区域[3][4] - 江苏省环科院计划进一步优化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点位布局 完善以智能观测设施为主的野外观测体系[5] 观测实施与设备部署 - 2024年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建设 在宝华山核心林区和关键生态节点布设24台红外相机 覆盖森林、灌丛、溪谷等多元环境[2] - 红外相机具备无干扰、全天候、高效率优势 能捕捉夜间活动动物并避免人类干扰[3] - 除宝华山外 观测设备已扩展至溧阳天目湖、太仓金仓湖和白茆口湿地、锡山吼山森林公园、苏州高新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泰州沿江湿地等多个区域[4] 物种观测成果 -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多次被红外相机捕捉觅食和警戒行为 体态健硕且毛色油亮[2] - 稀有小型食肉目动物鼬獾被记录刨土找虫行为[2] - 野猪种群活动范围扩大且频率增加 华南兔作为小型兽类优势种稳定存在 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状态稳定且食物资源充足[3] 生态意义与未来规划 - 野生动物活动影像成为生态改善的数字凭证 基础物种繁荣印证生态系统健康[3] - 江苏省环科院将制定全省红外相机观测实施计划 优化加密观测点位布局 完善智能观测设施体系[5]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德的生态警务体系如何运转?
中国环境报· 2025-08-05 05:46
生物多样性资源基础 - 建德市位于黄山—怀玉山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及富春江—新安江流域市级优先区 拥有物种4259种 包括2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3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 - 拥有亚洲唯一且原生态保护最完整的古楠木林 占地面积约680亩 [1] 生态保护机制创新 - 建立"一中心+三级警务"监管体系 其中生态共治中心整合公安 生态环境 林业等多部门实体入驻 联勤效率提升50% [2] - 推行"八长联动"机制 涵盖河长 林长 警长等多主体协作 完善行刑衔接机制 [2] - 建成3家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 5个生态基地 23个警务支点 覆盖全市895个生态网格 [2] - 组建4.5万人的"新安义警"志愿服务队伍 2024年开展联合巡查113次 处置违规案件27宗 化解纠纷330余起 救助野生动物160余只 [2] 数字化监管体系 - 整合275路视频监控 研发水域人船行为研判模型 配备42架无人机和22个机库实现空地水联勤 [3] - 开发"宜居卫士"集成应用 采集卫星遥感及可见光监测数据15万余条 覆盖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 [3] - 构建15种预警预测模型 包括非法采矿 非法狩猎等场景 [3] 公众参与与教育体系 - 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生态警务宣教馆 生态学堂等多功能宣教场所 [4] - 通过生态警务夏令营等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巡山护林实践 累计开展多部门联合宣教项目 [4] - 在千年古镇梅城设立浙江省首个水域生态派出所 内置生态展览馆展示珍稀鸟类标本 [4]
【人民日报】万人“喊江”,吉尼斯世界纪录背后有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8-05 00:26
中国地图雄鸡鸡冠上最东端的"小点",就是有"华夏东极"之称的黑龙江佳木斯抚远市。这里位于黑 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是中国春分至秋分每天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抚远与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隔黑龙江相望,航道距离仅65公里。一条界江,连同它 承载的文化印记与生活习俗,将两国人民紧密相连,绘就一幅跨江文化交融图景。 "喊江节" "开江啦!开江啦……" 今年4月12日上午9时,佳木斯市松花江畔,数千名游客站在江边齐声高喊。大大小小的碎裂冰块, 与人们的欢呼声一道卷入激流,奔腾而去。 50位赫哲族表演者手持鹿皮"神鼓",以取自松花江冰裂声波的鼓点节奏,吟唱开江祭词,将沉睡了 一个漫长冬季的江水唤醒。 近千年来,当江面之下的冰裂声变得密集,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江畔的赫哲族人 便吹响了春之号角。 "江开,渔者祭以豕酒,然后下网。"清代《宁古塔纪略》如此记载。赫哲族先祖在此渔猎生息,认 为"江神"主宰一年的风调雨顺、鱼群丰歉,在开江下第一网前必举办隆重的祭祀祈福仪式,求得新岁的 吉祥安康。 抚远原名"伊力嘎",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当地盛产百余种鱼类,以俗语"三花五罗十八子七 十二杂鱼"一说概之 ...
万人“喊江”,吉尼斯世界纪录背后有故事(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8-04 22:39
7月1日,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举行了乌日贡主题活 动。该活动是集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于一体的赫哲族节日 盛会。 新华社记者 张 涛摄 俄罗斯游客在抚远市东极广场特色集市上挑选商品。 新华社记者 张 涛摄 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摄影爱好者在抚远采风时合影。 王 林摄 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阿穆尔河公园的那乃(中国称赫 哲)族年度集市活动上,两名中国抚远市的赫哲族年轻人 在展示其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品。 抚远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来源: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审图号为S(2025)58号 俄罗斯游客参加佳木斯市第二届"喊江节"主会场活动。 胡耘翰摄 抚远市东极广场一景。 王积信摄 中国地图雄鸡鸡冠上最东端的"小点",就是有"华夏东极"之称的黑龙江佳木斯抚远市。这里位于黑龙 江、乌苏里江交汇处,是中国春分至秋分每天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抚远与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隔黑龙江相望,航道距离仅65公里。一条界江,连同它承载 的文化印记与生活习俗,将两国人民紧密相连,绘就一幅跨江文化交融图景。 "喊江节" "开江啦!开江啦……" 今年4月12日上午9时,佳木斯市松花江畔,数千名游客站在江边齐声高喊。大大小小的碎裂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