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胜利
icon
搜索文档
史观错乱,背叛民族——赖清德和民进党媚日谬论遭台湾各界挞伐
新华社· 2025-09-26 13:11
赖清德和民进党近来频抛媚日谬论,站在日本侵略者立场将抗战胜利改称"终战",配合外部势力 炒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前又妄称台湾"享受宁静和平归功于安倍晋三高瞻远瞩",其背 叛历史、背叛民族的恋殖言行和错乱史观,连日来遭台湾各界挞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同胞以多种方式举行纪念活 动。然而,民进党当局不仅不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赖清德更是绝口不提"抗战胜利", 而是沿袭日本侵略者立场称"终战"。 台湾《联合报》刊发社论指出,赖清德一再使用"终战"一词,是依附日本军国主义的思路而行。 真是无比荒谬!显然,他还留恋着日本的殖民。《中国时报》社论指出,赖清德宁愿使用"终 战",也不肯说"抗战"的概念,这种充分流露出维护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正统地位"的想法,就是后 殖民意识在作祟。 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妄图"倚外谋独",媚日露骨言行不断。赖清德近日抛出"台 湾面对中国扩张武力,能够享受宁静和平,要归功安倍高瞻远瞩"的谬论,民进党秘书长徐国勇声 称"根本没有光复节""那时的台湾人是日本人",再次引来各界痛批。 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表示,赖清德的说法是对 ...
国台办:任何歪曲二战历史、否定二战胜利成果图谋都不会得逞
中国新闻网· 2025-09-10 10:12
历史事实与法理依据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造成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民族牺牲 支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1] -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确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要求日本归还台湾及澎湖等中国领土[1] - 台湾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占50年后于抗战胜利回归祖国 历史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 当前政治立场与定性 - 民进党当局渲染大陆威胁并制造战争焦虑 鼓噪民主对抗威权虚假叙事[2] - 相关言论被定性为歪曲历史及颠倒黑白 意图蛊惑岛内民众并误导国际舆论[1][2] - 任何阻碍统一分裂国家的企图注定失败 无法改变台湾属于中国的历史法理事实[2] 国际秩序与正义主张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1] - 坚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并维护战后国际秩序 要求国际社会认清台湾问题实质[2] - 呼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共同捍卫国际公平正义[2]
(抗战胜利80周年)“山河记得,我们也记得”——台湾人士观礼九三阅兵
中国新闻网· 2025-09-03 13:35
纪念活动与两岸关系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台湾人士受邀观礼并接受采访 [1] - 台湾退役少校吕礼诗指出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不分地域党派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换来的民族荣光 两岸同胞需携手合作共同守护历史记忆共促民族复兴 [1] - 新党副秘书长游智彬表示震撼感动 习近平主席与观礼老兵握手 任何为国家民族奉献的人将永远被怀念被歌颂 [1] 历史背景与台湾光复 - 今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 抗战胜利是台湾光复的前提 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结果 [2] - 日据50年台湾抗日运动从未间断 展现出台湾同胞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2] - 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秘书长蔡裕荣表示抗战时期两岸同胞共同作战命运息息相关 [2] 民族复兴与未来展望 - 习近平主席讲话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2] - 台湾青年当对历史大势有信心 [2] - 台湾《观察》杂志发行人纪欣提到观礼老兵得知她来自台湾还特别上前打招呼 [1]
(抗战胜利80周年)80年前,海外华媒这样报道抗战胜利
中国新闻网· 2025-09-03 03:37
海外华文媒体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 - 海外华文媒体通过报道抗战新闻和组织募捐活动 成为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重要信息传递者和力量组织者 [2] - 多家媒体如《南洋商报》《华侨商报》等积极宣传救亡 号召抵制日货 强化华侨民族意识 [2] - 《美洲华侨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美宣传抗日的重要阵地 着重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真实情况 推动华侨捐资助饷活动 [4] 抗战胜利的关键报道事件 -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用超大号铅字"日本投降矣"向全国报告胜利消息 次日社论强调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 [1] - 1945年9月9日《星洲日报》与《总汇报》联合版头版报道《庆祝盟国最后胜利》 详细记载新加坡日军缴械及联合国军队进驻东京等细节 [1] - 1945年9月3日《美洲华侨日报》头版头条披露日本投降签字细节 包括盟国代表签字后倭皇对日本人民的宣告 [6] 全球华文媒体的地域分布与贡献 - 新加坡《南洋商报》在七七事变后成为新马地区华侨抗日活动的舆论中心和精神向导 [2] - 菲律宾《华侨商报》积极宣传救亡并号召募捐 被誉为"菲华社会的喉舌" [2] - 法国《救国时报》影响遍及40多个国家 被读者称为"海外权舆"和"抗日先锋" [4] - 秘鲁《公言报》成为报道抗战新闻和联络侨胞参与募捐的重要渠道 [4]
胜利赋
人民日报· 2025-09-02 23:18
抗战胜利历史意义 - 抗战胜利确立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转折点并永载人类和平史册 [3] - 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 体现战争巨大牺牲 [5] - 十四年抗战迎来全民族团结历史转折点 [6] 民族精神与觉醒 - 抗战展现中华民族惊人韧性 中国共产党砥柱中流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 - 五四运动唤醒意识 马克思主义传播希望 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天辟地 [9] - 社会动员广泛性 民族觉醒深刻性 战斗意志顽强性 必胜信念坚定性达到空前高度 [9] 纪念活动与当代启示 -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今年接待无数观众 隧道设计象征从黑暗走向光明 [3] - AI生成短视频展现八路军战士穿越时空询问新中国现状 引发公众共鸣 [7] - 纪念馆留言簿写满"观今日中国不再落后挨打 要做真正中国人"的观众心声 [7] 国际合作与全球意义 - 飞虎队开辟驼峰航线 白求恩救死扶伤 林迈可记录真相 体现国际共同抗战 [9]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展示国际协作延续 [9] - 抗战胜利非独一国胜利 实为人类公理胜利 昭示正义终胜真理 [9] 当代发展成就 - 绝对贫困已成历史 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16] - 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蒙内铁路 马普托跨海大桥 克里比深水港等互联互通项目 [17] -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现对和平坚定不移追求 [18] 青年传承与精神延续 - 西南联合大学走出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及170多位院士 体现烽火弦歌不辍 [13] - 当代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建功立业 [13] - 南泥湾从垦荒处发展为科技试验田和产业开发区 展现艰苦奋斗精神传承 [15]
永恒的号角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05:0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内容主要涉及历史事件描述,不包含任何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财务数据、市场表现、业务发展等信息。因此,无法从投资研究的角度提取关键要点。
民进党个别人就九三纪念活动公开叫嚣 国台办:卑鄙龌龊!将依法追责
央视新闻· 2025-08-29 20:20
两岸关系政治立场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台湾各界代表参加被视为秉持民族大义和坚持正义良知的行为[1] - 民进党当局对参与活动人士采取阻挠威胁态度 被指控丧失民族立场并违背两岸同胞意愿[1] - 大陆方面明确表态将依法追责民进党当局个别人物的"台独"言论 强调坚决打击相关行为[1] 历史认知与民族认同 - 抗战胜利被定义为全民族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同胞被纳入全体中华儿女牺牲贡献的叙事框架[1] - 台湾光复作为民族解放的重要历史节点 大陆方面强调两岸共同铭记历史与弘扬抗战精神的必要性[1] - 民进党当局的应对措施被批评为背弃正义良知 其行为被定性为暴露"台独"本性[1]
台湾一些政党团体举办座谈会 纪念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新华网· 2025-08-18 01:30
座谈会背景与目的 - 台湾社会共好论坛与台湾统一联盟党在台北主办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 旨在还原历史真相并唤醒台湾社会的真实历史记忆 [1] - 活动通过《热血歌》和《大刀进行曲》开场 强调在台湾当局"去中国化"政策下需让年轻世代认识两岸同胞荣辱与共的历史 [1] 历史事实与法理依据 -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80年前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具有法理依据 属于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日本占据台湾50年间台湾同胞反抗殖民统治斗争从未停止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许多台湾青年奔赴大陆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2] 两岸共同历史记忆 - 台湾先烈曾不畏身死奔向祖国大陆参加抗战 用鲜血与性命表达对祖国深切的情感与认同 [1] - 台湾抗日将领李友邦率领"台湾义勇队"推动台湾同胞有组织参与全民族抗日战争 证明"台湾人在抗日战争中没有缺席" [2] 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 - 纪念抗战胜利需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两岸同胞应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 抗日家族后代强调历史不可遗忘 希望两岸和平统一早日实现 [2]
永不熄灭的延安火炬(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8-16 22:03
油画《延安火炬》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 作品创作于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及中国革命博物馆落成,由27岁艺术家蔡亮绘制[2] - 主题为"延安军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描绘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晚延安军民火炬游行的历史场景[2] - 通过火炬光流、锣鼓声浪和人群动态汇聚欢庆元素,展现中国人民14年浴血奋战后的胜利狂喜[2] 艺术手法与视觉表现 - 以暗夜为背景,用深色调反衬火炬灼灼光亮,形成强烈明暗对比[3] - 采用宽银幕式横幅构图,S形人流动线契合中国"游观"美学传统,营造磅礴气势[4] - 写意性表现与写实性刻画结合:写意笔触使火焰灵动跳跃,写实刻画令人物真实可感[4] - 色彩以红橙色为主调营造火光质感,蓝紫冷色增强空间感并平衡暖色躁动[4] 人物刻画与情感表达 - 以普通军民为主体传递集体情感,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3] - 擂鼓老者喜悦、唢呐汉子激昂、抱孩农妇与女兵亲切交谈、战士搀扶大娘等细节展现鱼水情深[3] - 人物表情动作细致入微,体现胜利后的温柔安宁与质朴生命力[3][5] 创作细节与历史真实性 - 细节源自《解放日报》真实记载:农民撕棉袄蘸油作火把、拆纺车燃烧等非虚构情节[4] - 艺术家深入陕北采风,观察夜间火把行进场景,反复试验光层次变化[5] - 作品体现军民团结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每个人物都贡献力量的集体记忆[4] 作品版本与艺术价值 - 艺术家先后创作多幅同一题材作品,构图相似但主要元素、空间处理及光影运用存在差异[6] - 作品将抗战胜利转化为具象可感的全民狂欢仪式,成为时代精神的视觉记录[2] - 火炬既象征胜利喜悦,也寓意黎明前的黑暗被驱散,如灯塔照亮中国前行道路[3]
老兵的笑——走近抗战老兵王成斌
新华社· 2025-08-14 09:34
人物背景 - 王成斌为原北京军区司令员 军衔中将 出生于1928年山东掖县 1944年参加革命[3][4] - 1993年从领导岗位离休 戎马生涯见证人民军队发展历程[4] 抗战经历 - 1945年参与对日寇大反攻 经历拼刺刀、炸炮楼等战斗[4] - 身体留有7处明显弹片疤痕 多次因炮火冲击导致耳部震伤 最严重一次休养三个多月才恢复听力[5][7] - 拼刺刀战斗中牙齿被敌军枪管击伤 四五十岁即全口换假牙[6] 晚年生活 - 居住于北京朝阳区干休所 日常生活简朴 每日需长时间睡眠[3] - 夫人杨瑞英通过手工编织围巾毛衣 经社区公益活动捐赠西藏等地儿童[8] 阅兵记忆 - 2015年9月3日出席天安门抗战胜利阅兵 坐在西侧观礼台观看地面装备方队与空中梯队[9] - 阅兵后多次表示军队已摆脱装备落后局面 具备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