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铁电气(688285)
icon
搜索文档
高铁电气(688285) - 2022 Q1 - 季度财报
2022-04-27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 - 营业收入为2.63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46%[5] - 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2.5%至2.633亿元(2021年同期:3.008亿元)[1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61.7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6.16%[5]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6.2%至2162万元(2021年同期:3386万元)[19] - 基本每股收益为0.06元/股,同比下降50%[6] - 基本每股收益同比下降50%至0.06元/股(2021年同期:0.12元/股)[19]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5%,同比减少3.25个百分点[6] 成本和费用(同比) - 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1.6%至1.995亿元(2021年同期:2.257亿元)[18] - 研发投入合计1277.8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8%[6]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7%至1278万元(2021年同期:1221万元)[18]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85%,同比增加0.79个百分点[6] 现金流表现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8亿元人民币[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出扩大至-1.78亿元(2021年同期:-6167万元)[20]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同比下降49.9%至9773万元(2021年同期:1.95亿元)[20] -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20,293,146.30元[21]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276,880.30元[21] -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为40,000,000.00元[21] - 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为23,991,262.02元[21] -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为6,176,600.92元[21] - 其中子公司支付给少数股东的股利、利润为4,122,221.20元[21]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167,862.94元[21]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228,487,010.31元[21] - 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876,100,473.23元[21]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647,613,462.92元[21] 资产和负债变化 - 货币资金减少至6.58亿元人民币,较期初8.87亿元下降25.8%[13] - 应收账款增至10.09亿元人民币,较期初8.81亿元增长14.5%[13] - 存货为4.91亿元人民币,较期初5.06亿元下降3.0%[13] - 短期借款降至3000万元人民币,较期初5000万元下降40.0%[14] - 应付票据降至1.65亿元人民币,较期初2.21亿元下降25.3%[14] - 合同负债降至1007.6万元人民币,较期初3952.5万元下降74.5%[14] - 长期借款同比下降29.8%至4775万元(期初:6800万元)[15] - 负债总额同比下降8.9%至14.19亿元(期初:15.58亿元)[15] - 总资产为29.3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下降3.80%[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15.0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增长1.52%[6] 非经常性损益和减值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合计44.19万元人民币[7] - 应收账款信用减值损失扩大至-245万元(2021年同期:-187万元)[18] 股东持股信息 - 浙江制造基金持股比例为1.82%,持有683.53万股[11] - 中信建投投资持股比例为1.20%,持有450.98万股[11] - 浙江制造基金通过转融通借出22.22万股,实际持股705.75万股(占比1.88%)[11] - 中信建投投资通过转融通借出19.52万股,实际持股470.5万股(占比1.25%)[11]
高铁电气(688285) - 2021 Q4 - 年度财报
2022-03-22 16:0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2021年营业收入14.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6%[24]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1,415,012,243.96元,同比增长4.49%[3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10%[24]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27%[24] - 基本每股收益0.4740元同比下降15.78%[25] - 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415,012,243.96元,较2020年增长4.46%[89][9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1,190,300元,较2020年下降11.10%[89] - 公司2021年总收入为14.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6%[92]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营业成本1,102,828,751.19元,同比增长5.31%,增速高于营收[91] - 销售费用30,538,104.42元,同比增长19.86%[91] - 研发费用57,455,162.99元,同比增长7.24%[91] - 公司2021年营业成本为11.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1%[92] - 销售费用3053.81万元管理费用4710.07万元研发费用5745.52万元财务费用997.40万元[113] - 研发费用投入5745.52万元[11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现金流和资产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6637.76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44%[2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0.20%[24] - 总资产30.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74%[2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6,377,613.04元,同比下降27.44%[91]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78,749,635.09元,同比增长988.87%,主要因科创板IPO募资63,539万元[9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6637.76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6355.53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7874.96万元[114] - 货币资金期末金额8.87亿元较上期增长188.89%占总资产比例29.07%[116][117] - 应收账款期末金额8.81亿元较上期增长46.41%占总资产比例28.89%[116] - 短期借款期末金额5000万元较上期减少50%[116][118] - 长期借款期末金额6800万元较上期减少67.39%[116][118] 业务线表现: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产品 -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产品收入为7.30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为24.67%,收入同比下降1.06%[95] - 补偿滑轮组(铁路)生产量为7650套,销售量为10548套,销售量同比增长75.01%[96] - 整体吊弦(铁路)生产量为130.41万套,库存量为73247套,库存量同比大幅增长284.88%[97] -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产品直接材料成本549,584,442.69元,同比增长2.05%[101] 业务线表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设备 -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设备收入为6.42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为19.71%,收入同比增长9.15%[95] - 汇流排(城轨)生产量为93770套,同比增长72.55%[97] - 刚性悬挂吊架及支架(城轨)销售量为12037套,同比增长74.80%[97] - 汇流排附件(城轨)销量60,589套,同比下降16.99%[98] - 棘轮装置(城轨)销量756套,同比下降37.98%[98] - 铜铝过渡电连接线夹(城轨)销量119,633套,同比增长20.72%[98] - 整体吊弦(城轨)销量33,916套,同比下降23.79%,但库存量同比增长2,660.31%[98] - 中间接头(城轨)销量66,290套,同比增长425.57%[98] -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设备直接材料成本515,662,049.38元,同比增长7.18%[101] 业务线表现:轨外产品 - 轨外产品收入为2729.17万元人民币,毛利率为1.73%,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13.13%[95] - 轨外产品收入成本大幅增长主要因新增汽车副车架生产销售业务[95] - 轨外产品直接材料成本26,819,768.76元,同比增长96.36%[101] - 公司轨外市场与四川建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7,276万元供货协议[35] 研发与创新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4.06%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25] - 公司2021年共开展科研项目59项,申请专利43件,授权专利47件[34] - 公司2021年开展科研项目59项[55] - 报告期内新申请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55] - 获授权专利47项[55] - 公司2021年执行国家省市科研课题6项,新增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和国家铁路局科研项目1项[57] - 公司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2项,包括时速400公里大张力体系接触网系统配套零部件研究[57] - 公司2021年申请专利43件,申请软件著作权1件[58] - 公司2021年授权专利4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件[58] - 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计拥有有效授权专利221件,软件著作权4件[58] - 公司执行国家铁路局科研项目《高原铁路分段绝缘设备技术研究》[58] - 公司2021年获得1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0] - 一种C型轨可快速拆装绝缘底座装置于2021年6月1日获得专利授权(ZL20202169487X)[60] -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系统于2021年1月8日获得专利授权(ZL202022912015)[60] - 柔性接触网防风拉线装置于2021年6月1日获得专利授权(ZL202024099363)[60] - 轨道交通供电接触轨防烧蚀端部弯头于2021年6月22日获得专利授权(ZL202024643973)[60] - 低净空可调悬挂线夹于2021年7月20日获得专利授权(ZL202026130195)[60] - 电气化铁路线索固定处耐疲劳装置于2021年8月24日获得专利授权(ZL202032762343)[60] - 可调整体吊弦用耐疲劳并线装置于2021年8月24日获得专利授权(ZL202032979261)[60] - 一种承力索接头线夹安装工具于2021年9月7日获得专利授权(ZL202033197350)[60] - 低净空刚性悬挂用防滑固定底座于2021年10月26日获得专利授权(ZL202101798368)[60] - 公司2021年获得授权新型专利18项,包括双支槽道用连接底座等[61] - 专利ZL202120199399.6于2021年9.17授权,涉及双支槽道用连接底座技术[61] - 专利ZL202120559209.7于2021年11月02日授权,涵盖承力索续接线夹设计[61] - 专利ZL202120981896.1于2021年11月30日授权,针对侧接触轨可调绝缘支撑装置[61] - 专利ZL202121158009.7于2021年12月10日授权,涉及整体可调弹性悬挂线夹[61] - 专利ZL202121191806.5于2021年12月24日授权,涵盖柔性接触网锚结绳固定线夹[61] - 专利ZL202121234944.7于2021年12月03日授权,针对耐疲劳电连接装置[61] - 专利ZL202121576753.9于2021年12月14日授权,涉及侧接触导电轨可调绝缘支撑[61] - 专利ZL202121576758.1于2021年12月14日授权,涵盖通用型馈线支撑线夹[61] - 专利ZL202121652310.3于2021年12月30日授权,针对隔离开关触头弹性限位装置[61] - 公司获得专利ZL 2018 1 02202928,涉及接触网吊弦疲劳试验高频率条件下力载荷平稳加载的方法[28] - 公司获得专利ZL 2021 2 0237198.0,涉及一种模具快换小车[29] - 公司获得专利ZL 2021 2 0958042.1,涉及一种非接触分相绝缘器[30] - 公司获得专利ZL 2021 2 0957050.4,涉及承力索衬套电工压接工具[31] - 公司获得专利ZL 2021 2 0958043.6,涉及一种分段绝缘器用接触线连接线夹[32] - 公司获得专利ZL 2021 2 0960585.7,涉及一种定位线夹U型销折弯工具[33] - 公司获得专利ZL 2021 2 0960586.1,涉及一种承力索电连接线夹[34] - 公司获得专利ZL 2020 2 2947187.X,涉及一种铝合金特型定位器[35] - 公司获得专利ZL 2021 2 0483877.6,涉及一种承力索线夹机加工装[36] - 公司获得专利ZL 2020 2 029226,涉及一种时速200公里刚性悬挂系统[37] - 研发投入总额为5745.5万元,同比增长7.24%[66]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06%,同比上升2.53个百分点[66] -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5项,累计有效专利达188项[66] - 申请发明专利11项,累计专利申请数为93项[66] - 参与制定并实施18项行业标准及1项团体标准[63] - 子公司宝鸡保德利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包含ZL202020305998.9等)[63] - 资本化研发投入为0元[66] - 软件著作权本年新增申请1项,累计申请5项[66] -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系统优化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40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279.74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279.74万元[68] - 小空间高性能防松紧固装置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5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28.44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95.10万元[68] - 高速铁路电连接装置疲劳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0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49.9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237.52万元[68] - 时速400公里大张力体系接触网系统配套零部件、耐疲劳吊弦试制及高可靠性防松装置配套系统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14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501.1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1187.30万元[68] - 刚性接触网垂直悬吊系统产品优化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8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57.7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57.70万元[68] - 200km/h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2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164.48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204.09万元[68] - 人防门处可移动式刚性悬挂装置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3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73.25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108.02万元[68] - 非金属绝缘腕臂装置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5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114.72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307.43万元[68] - 铜合金接触网零部件及碳钢紧固件重污区长效防腐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1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89.45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89.45万元[68] - 智能化DC1500V隔离开关柜研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65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30.77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30.77万元[68] - 接触轨供电系统降噪技术研究项目预算120万元,实际投入818,394.66元,已完成系统方案设计及制造,具备批量应用条件[70] - 1500V接触网双绝缘简单悬挂系统优化研究项目预算120万元,实际投入372,321.26元,已完成初步方案验证,可靠性更高[70] - 跨座式单轨下接触授流供电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预算120万元,实际投入162,211.19元,已完成结项评审,具备应用推广条件[70] - 160km/h高速接触轨供电系统研究项目预算140万元,实际投入750,370.86元,处于方案设计阶段,满足长大区间或越站工况要求[70] - 高海拔环境下大爬距大空气间隙系列分段绝缘器及系列安装平台研究项目预算300万元,实际投入1,300,974元,累计投入5,134,556元,已申请并授权自主知识产权2项[70] - 表面强化工艺对高速铁路接触网铝合金产品疲劳性能影响研究项目预算200万元,实际投入756,023元,累计投入1,297,848元,已完成高速铁路铝合金接触网产品服役载荷研究[70][71] - 高速铁路接触网装备锻造自动化技术及抗风可靠性研究项目预算2,400万元,实际投入2,270,077元,产品设计数字化率达到95%以上,关键零部件服役寿命提升50%[71] - 轨道供电装备安装维护系统三维可视化轻量化研究项目预算110万元,实际投入1,099,003元,累计投入2,091,568元,已完成虚拟安装与验证,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71] - 接触网制造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和数字化车间研究项目预算260万元,实际投入301,461元,完成了调研报告初稿[71] - 时速200公里刚性悬挂系统用分段绝缘器研制项目预算240万元,实际投入1,070,944元,已完成技术方案设计与样件试制,并进行电气性能试验[71]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130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3.22%[74]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2461.55万元,平均薪酬为18.94万元[74] - 研发投入总额为6992万元,其中费用化支出为25782.47万元,资本化支出为43524.17万元[72] - 高铁接触网零部件闭式模锻工艺研发项目投入资金500万元,形成197.71万元支出[72] - 接触网铸造铝合金件倾转浇注工艺技术研发投入资金500万元,形成45.61万元支出[72] - 公司开展科研项目共计59项,完成公司级科技成果评审7项[75] - 评选中铁电工2021年度技术拔尖人才9人,中铁电气化局技术专家5人[75] - 新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4名[75] - 研发人员学历结构:硕士研究生11人、本科84人、专科26人[74]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30岁以下29人、30-40岁65人、40-50岁21人[74] 公司治理与股东回报 - 公司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94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3,537.13万元[5] - 现金分红总额占合并层面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25.05%[5] - 现金分红总额占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12.43%[5] - 公司总股本基数为376,289,913.00股[5] - 公司上市时已实现盈利(非未盈利状态)[4] - 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经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5] - 公司总股本为376,289,913.00股[173] - 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94元(含税)[173] - 合计派发现金红利3,537.13万元(含税)[173] - 现金分红占合并层面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25.05%[173] - 现金分红占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12.43%[173] 管理层与人员 -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报告期内持股数量均为0股[144][146] - 董事长张厂育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税前报酬总额90.25万元[144] - 副总经理畅战朝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税前报酬总额77.81万元[144] - 总工程师林建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税前报酬总额79.60万元[144] - 职工代表董事冯德林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税前报酬总额67.98万元[144] - 独立董事报酬分别为:戈德伟10万元、杨为乔7万元、徐秉惠0万元、房坤11万元[144] - 总会计师王徐策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税前报酬总额25.54万元[146] - 离任总会计师杨春燕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税前报酬总额70.14万元[146] - 核心技术人员报酬区间为24.94万元至41.66万元[146] - 所有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为957.2万元[146]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报酬合计741.05万元人民币[159]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报酬合计368.75万元人民币[159] -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变动涉及聘任和离任共5人次[160] - 副总经理冯德林因工作原因被聘任[160] - 总会计师杨春燕因工作原因离任[160] - 总会计师王徐策因工作原因被聘任[160] - 独立董事房坤因工作原因离任[160] - 独立董事徐秉惠因工作原因被聘任[160] -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报酬决策程序经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议[159] - 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