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洛耐(688119)

搜索文档
中钢洛耐(688119) - 2022 Q3 - 季度财报
2022-10-26 16:00
根据您的要求,我将关键点按照主题进行了分组。每个主题只包含单一维度的内容,并严格使用原文关键点,保留了文档ID引用。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7.8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70%[5] - 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为21.7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1%[5] - 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807.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3%[5] - 年初至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4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89%[5] - 第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352.2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85%[5] - 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4%至21.72亿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20.81亿元人民币)[21] - 净利润同比下降7.7%至1.98亿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2.14亿元人民币)[22] - 基本每股收益同比下降15.0%至0.1894元/股(2021年同期:0.2228元/股)[23]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年初至报告期末研发投入为1.1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74%[6]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8.7%至1.18亿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0.99亿元人民币)[21]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6.2%至0.39亿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0.47亿元人民币)[21] - 信用减值损失扩大至-0.26亿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0.09亿元人民币)[21] 现金流量 - 年初至报告期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626.4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92.27%[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转负为-0.76亿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0.11亿元人民币)[25][26]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大幅增加至30.14亿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17.63亿元人民币)[26] -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显著增加,吸收投资收到10.72亿元人民币[26] - 收到的税费返还大幅增至615.30万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349.87元)[25] -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为15.72亿元[27] - 偿还债务支付现金未披露具体金额[27] -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现金3393.84万元(当期)与5650.82万元(对比期)[27] - 子公司支付少数股东股利利润1112.28万元(当期)与4385.26万元(对比期)[27] - 支付其他筹资活动现金1479.94万元(当期)与917万元(对比期)[27]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4873.78万元(当期)与6567.82万元(对比期)[27]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5.24亿元(当期)与-6567.82万元(对比期)[27] - 汇率变动对现金影响增加911.51万元(当期)与减少120.23万元(对比期)[2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5295.64万元(当期)与减少4.88亿元(对比期)[27]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9.24亿元(当期)与5.25亿元(对比期)[27] 关键资产项目变化 - 货币资金为13.45亿元人民币,较年初11.6亿元增长15.9%[16] - 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3.82亿元人民币,较年初0.61亿元大幅增长2175.8%[16] - 应收账款为9.67亿元人民币,较年初5.54亿元增长74.6%[16] - 应收款项融资为3.71亿元人民币,较年初4.99亿元下降25.7%[16] - 存货为5.87亿元人民币,较年初5.14亿元增长14.2%[16] - 资产总计为61.85亿元人民币,较年初42.69亿元增长44.8%[17] 关键负债和权益项目变化 - 长期借款为7.53亿元人民币,较年初5.06亿元增长48.8%[18] - 实收资本为11.25亿元人民币,较年初9亿元增长25%[18] - 资本公积为16.38亿元人民币,较年初8.09亿元增长102.4%[18] - 未分配利润为2.55亿元人民币,较年初0.78亿元增长228%[18] - 报告期末总资产为61.84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增长44.89%[6] - 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30.76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增长68.54%[6] 其他重要事项 - 第三季度政府补助为1162.24万元人民币[8]
中钢洛耐(688119) - 2022 Q2 - 季度财报
2022-08-17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13.9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1%[22]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221.2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1%[65] - 营业收入13.92亿元,同比下降1.41%[82] - 营业收入从1,412,157,615.78元略降至1,392,212,942.87元,下降1.4%[19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88%[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9790.1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54%[22]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1,662.7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88%[65] - 归属于母公司扣非净利润9,790.1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54%[65] - 公司净利润为124,803,527.71元,同比下降13.6%[198]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627,016.28元,同比下降12.9%[198] - 基本每股收益0.1296元/股,同比下降12.84%[21] - 稀释每股收益0.1296元/股,同比下降12.84%[2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基本每股收益0.1088元/股,同比下降6.53%[21]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296元/股,同比下降12.8%[199]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17%,同比下降1.82个百分点[2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21%,同比下降1.04个百分点[21]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10.80亿元,同比下降1.68%[82] - 研发费用7514.66万元,同比增长21.80%[82] - 研发费用从61,698,889.50元增至75,146,567.03元,增长21.8%[197] - 财务费用为-397.22万元,同比下降139.10%,主要因汇兑损益及利息收入增加[82] - 费用化研发投入为75,146,567.03元,同比增长21.80%[48] - 研发投入合计75,146,567.03元,同比增长21.80%[48][49] - 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7514.66万元,同比增长21.80%[67]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40%[67]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40%,同比增加1.03个百分点[21]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40%,较上年同期增加1.03个百分点[49] - 信用减值损失为-16,463,305.35元,同比扩大48.5%[198] - 所得税费用为9,793,116.19元,同比下降45.8%[198] 资产和负债变化 - 总资产同比增长41.48%[21] - 总资产为60.3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增长41.48%[22] - 公司总资产603,912.84万元较年初增长41.48%[65] - 公司总资产从期初4,268,598,625.56元增长至期末6,039,128,445.34元,增幅41.5%[191] - 货币资金24.61亿元,同比增长112.17%,主要因收到募集资金[85] -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为24.61亿元,较期初11.60亿元增长112.2%[189] - 货币资金从822,987,530.33元增至2,147,825,376.81元,增长161%[193] - 交易性金融资产3.01亿元,同比增长395.77%,主要因购买未到期结构性存款[85]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3.01亿元,较期初0.61亿元增长395.6%[189] - 应收账款8.16亿元,同比增长47.33%,主要因发货集中未回款[85] -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为8.16亿元,较期初5.54亿元增长47.3%[189] - 应收账款从287,021,371.27元增至398,792,100.76元,增长39%[193] - 长期借款8.80亿元,同比增长73.72%,主要因新增委托贷款[85] - 长期借款期末余额为8.80亿元,较期初5.06亿元增长73.8%[190] - 长期借款从235,965,000.00元大幅增至676,973,750.00元,增长187%[194] - 流动资产合计期末余额为47.07亿元,较期初30.13亿元增长56.3%[189] - 应付票据期末余额为3.09亿元,较期初2.36亿元增长31.1%[190] -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为7.38亿元,较期初5.79亿元增长27.4%[190] -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期末余额为1.29亿元,较期初0.02亿元增长7757.8%[190] - 短期借款项下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新增58,991,250.00元[194] - 负债总额从期初2,403,234,407.29元增至期末2,984,163,218.47元,增长24.2%[19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0.0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大幅增长64.72%[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同比增长64.72%[21] - 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300,699.32万元较年初增长64.72%[65]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从1,825,568,654.52元大幅增长至3,006,993,151.69元,增幅64.8%[191] - 长期股权投资从421,075,366.60元增至471,075,366.60元,增长11.9%[194] 现金流量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000.17万元人民币,同比改善2.27%[22]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01亿元,同比下降117.70%,主要因购买银行结构性存款[82]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5.33亿元,同比上升2602.73%,主要因上市募集资金[82] 业务和产品 - 公司产品分为复合耐火材料、高纯氧化物耐火材料、功能型耐火材料、不定形耐火材料及预制件五大类别[29][30] - 产品应用于钢铁、有色、建材、煤化工、环保、国防军工等六大高温工业领域[29][30] - 产品包括碳化硅砖、氮化硅结合碳化硅、高纯刚玉砖、氧化锆砖等核心耐火材料系列[29] - 国防军工领域产品包括火箭发射工位用特种材料,具有施工效率高、服役寿命长特点[30] - 公司提供高温检测仪器、齿科设备及工程设计等专业技术服务[31] - 产品具有高温强度高、抗热震、耐侵蚀、导热率高、耐磨性优等性能特点[29][30] - 耐火材料产品对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3.4.5.6新型耐火材料制造"类别[33][34] - 新型耐火材料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向好[34] 研发和技术 - 公司核心技术包括高温材料节能环保和功能长寿化设计与制备技术,应用于国内外50多家企业如中国宝武和日本新日铁,技术水平行业先进,获2016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0] - 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通过梯度设计和多层复合,使产品使用寿命较国内外同类提高30%以上,应用于中国宝武和俄罗斯北方钢厂等100多家钢厂,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0] - 高性能碳化硅材料制备技术开发出高强度、高导热率、低热膨胀系数制品,在全球80个国家100多家铝业公司应用,包括中国铝业、挪威Hydro和迪拜铝业EGA,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40] - 公司拥有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建实验室和国家耐火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科研平台[38] - 公司21世纪以来获得科技成果鉴定60余项,为高温工业绿色制造提供解决方案,以创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39] - 报告期内完成两项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评价[44] - 报告期内新增发明专利27个,累计发明专利438个[45] - 报告期内获得发明专利16个,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16个[45] - 实用新型专利本期获得31个,累计获得211个[45] - 获得授权专利47项[67] - 在研项目"含碳耐火材料与钢液中夹杂物电化学作用机制研究及调控"累计投入504,003.43元[52] - 在研项目"节能近红外陶瓷涂层耐火材料设计、制备及服役行为研究"累计投入1,178,787.37元[52] - 在研项目"高品质高温合金冶炼用长寿命无污染陶瓷"本期投入681,202.11元[52] - 薄带连铸用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布流器开发及应用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507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38.29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38.29万元[53] - 煤气化用绿色新型无铬耐火材料组成、结构、性能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6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20.76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20.76万元[53] - 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用陶瓷材料的国产化制备技术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79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388.98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388.98万元[55] - 含盐危废高温处理焚烧炉炉衬复合材料研制与应用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08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80.65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672.7万元[55] - 大型全氧燃烧玻璃窑及玻纤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05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为393.02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1000.77万元[55] - 薄带连铸用陶瓷布流器项目于2021年底立项启动,目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53] - 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用陶瓷材料试制样品已接近8000等效小时(EOH),产品性能及寿命与国外产品相当[55] - 煤气化用无铬耐火材料项目申请发明专利4件[55] - 含盐危废焚烧炉项目已完成Cr2O3微粉、ZrO2微粉、MA微粉加入量对铬刚玉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55] - 大型全氧燃烧玻璃窑项目针对碹顶部位耐火材料损毁情况开展研究,致力于研制长寿命超轻隔热复合材料[55]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317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10.54%[59]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24,357,948.77元平均薪酬82,013.30元[59] - 研发人员教育程度:博士7人(2.21%) 硕士54人(17.03%) 本科93人(29.34%)[59] 应用案例和市场表现 - 新型煤气化装置产量提升30%[41] - 气化装置锥底更换周期由7天缩短至3天[41] - 多复合尖晶石材料使用寿命提高1-4倍[42] - 超高温功能氧化锆陶瓷材料填补国内2200℃以上领域空白[42] - 产品应用于国内外100多家钢铁/玻璃/煤化工企业[41] - 煤气化技术应用于50多家大型煤化工企业[41] - 碱性材料技术应用于国内外50余家企业[41] - 多复合尖晶石材料在20余家企业成功应用[42] - 碳化硅材料应用于美国最大垃圾发电企业Covanta等海外项目[42] - 特种碳化硅材料多次应用于大型军用舰船[42] 行业趋势和竞争环境 - 耐火材料行业产量与下游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产量配比较为平稳,趋势一致[36] - 产业集中度提高,国家环保和安全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多家小型耐材企业关闭,为优势企业集中市场资源提供条件[37] - 优质高效、高性能耐火材料发展迅速,低端市场需求急剧减少,低档产品市场空间萎缩[37] - 高温窑炉炉衬损耗占总损耗90%,在能源紧缺社会中,新型耐火材料开发与应用极为重要[37] - 公司紧跟"一带一路"政策,下游钢铁、有色、建材、石化行业拓展海外市场如非洲、中东、东南亚,为耐火材料企业开辟新途径[37] 募集资金使用 -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1,054,091,581.00元[21] - 公司首发上市募集资金净额为10.54亿元人民币[160] - 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为6亿元人民币[160] - 报告期末募集资金累计投入进度为0%[160] - 年产9万吨新型耐火材料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人民币[160] - 项目已取得土地面积141.93亩和37.35亩[160] - 剩余88.18亩土地为基本农田待审批[161] - 预计2023年8月取得剩余土地不动产权证[161] - 项目已做延期处理[161] - 新材料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1.5亿元,累计投入0元,投入进度0%[162] - 年产1万吨特种碳化硅新材料项目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8000万元,累计投入0元,投入进度0%[162] - 年产1万吨金属复合新型耐火材料项目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7000万元,累计投入0元,投入进度0%[162] -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自筹资金8784.98万元[165] -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已支付发行费用自筹资金794.44万元[165] - 公司董事会批准使用不超过4亿元超募资金进行现金管理[165] - 公司董事会批准使用不超过4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165] - 新材料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延期至2025年6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162] - 年产1万吨特种碳化硅新材料项目延期至2023年3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162] - 年产1万吨金属复合新型耐火材料项目延期至2025年9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162] 股东和股权结构 - 首次公开发行后公司总股本增至1,125,000,000股,其中限售股75,281,987股(占6.69%),无限售股149,718,013股(占13.31%)[169] - 国有法人持股变动后为596,020,344股,占比52.98%,较发行前增加27,310,344股[168] - 其他内资持股变动后为379,194,995股,占比33.71%,较发行前增加47,904,995股[168] - 外资持股变动后为66,648股,占比0.01%,全部为新增境外法人持股[168] - 有限售条件股份总量为975,281,987股,占比86.69%,其中战略配售限售股合计75,281,987股[168][171] - 无限售条件股份全部为人民币普通股,数量149,718,013股,占比13.31%[168] - 控股股东中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股424,350,000股,占比37.72%,其中质押股份254,372,400股[175] - 第二大股东国新双百壹号持股132,480,000股,占比11.78%,无限售条件限制[175][178] - 洛阳市国资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103,590,000股,占比9.21%,分两批限售(15,296,810股及88,293,190股)[175][178] - 北京建祥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股53,010,000股,占比4.71%,限售期至2023年6月18日[175][178] - 平罗县滨河碳化硅制品有限公司持股44,190,000股,占比3.93%,限售期至2023年6月18日[175][178] - 中国冶金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公司持股40,770,000股,占比3.62%,限售期至2025年6月6日[176][178] - 战略配售资管计划持股22,500,000股,占比2.00%,限售期至2023年6月6日[176][178] - 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基金持股18,620,688股,占比1.66%,限售期至2023年6月6日[176][178] - 无限售条件股东中最高持股为中信建投证券,持有1,066,270股流通股[176] - 前十名股东中国有法人性质占比超50%(中钢科技、洛阳国资、中国冶金等)[175][176]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32,283户[173] - 中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有最大限售股424,350,000股,限售期至2025年6月6日[171] - 国新双百壹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持有限售股132,480,000股,限售期至2023年6月18日[171] - 网下配售限售股数量为7,781,987股,限售期至2022年12月6日[172] - 控股股东中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股4.24亿股,表决权比例37.72%[179] - 2020年6月18日前持有股份数为15,296,810股[114] 关联交易和关联方 - 与参股股东平罗县滨河碳化硅制品有限公司关联交易金额64,962,799.38元,占同类交易金额的10.20%[154] - 与集团兄弟公司中钢设备有限公司销售耐火材料关联交易金额35,538,820.25元,占同类交易金额的2.60%[155] - 与集团兄弟公司中钢设备有限公司提供劳务关联交易金额6,758,422.77元,占同类交易金额的26.06%[155] - 公司存在未在临时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