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联洋智能控股(01561)
icon
搜索文档
联洋智能控股附属投资本金额4000万元的基金赚取收益约106万元
智通财经· 2025-08-22 13:13
公司投资活动 - 公司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联洋国融(北京)于2025年4月15日及2025年5月7日分别认购基金单位 本金金额均为人民币2000万元 [1] - 认购事项入账列作公司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计量的金融资产 [1] - 所有基金单位已于2025年7月8日及2025年8月20日赎回 取得收益约人民币106万元 [1] 基金产品信息 - 认购基金名称为"复熙债券3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1]
联洋智能控股(01561.HK)赎回基金单位
格隆汇· 2025-08-22 12:50
公司投资活动 - 公司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联洋国融(北京)于2025年4月15日及2025年5月7日认购基金单位 本金金额均为人民币2000万元 [1] - 认购事项入账列作公司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计量的金融资产 [1] - 所有相关基金单位已分别于2025年7月8日及2025年8月20日赎回 录得收益约人民币106万元 [1] 基金产品信息 - 基金名称为复熙债券3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1] - 投资目标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投资组合 以实现基金资产的持续稳健增长 [1]
联洋智能控股(01561)附属投资本金额4000万元的基金赚取收益约106万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8-22 12:49
投资活动 - 公司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联洋国融(北京)于2025年4月15日及2025年5月7日分别认购基金单位 本金金额均为人民币2000万元 [1] - 认购事项入账列作公司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计量的金融资产 [1] - 所有基金单位已于2025年7月8日及2025年8月20日赎回 取得收益约人民币106万元 [1] 基金信息 - 基金名称为"复熙债券3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1]
联洋智能控股(01561) - 有关认购该基金单位之主要交易
2025-08-22 12:43
投资情况 - 2025年4、5月联洋国融(北京)两次认购基金本金各2000万[3][5][8] - 2025年7、8月赎回基金收益约106万[3][5][8] - 认购费0.3%,管理费每年0.1%,托管费每年0.025%[8] 合规问题 - 因员工疏忽未及时遵守上市规则规定[4][14][15] - 不拟就已赎回基金寻求股东批准或开股东大会[4][14] 其他信息 - 公司为联洋智能,主要提供大数据服务[10][18] - 联洋国融(北京)提供资讯及数据服务[11] - 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日后不合规[16]
联洋智能控股(01561.HK)拟8月29日举行董事会会议批准中期业绩
格隆汇· 2025-08-15 09:43
公司财务安排 - 公司将于2025年8月29日举行董事会会议 [1] - 会议将批准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公告 [1] - 董事会将考虑宣派中期股息(如有) [1]
联洋智能控股(01561.HK)将于8月29日召开董事会会议以审批中期业绩
格隆汇· 2025-08-15 09:43
公司财务安排 - 公司将于2025年8月29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1] - 会议将审议及通过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及其发布 [1] - 会议将审议派发中期股息的建议(如有) [1]
联洋智能控股(01561) - 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08-01 07:18
股本情况 - 截至2025年7月底,公司法定/注册股本总额为1亿港元,法定/注册股份数目为100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1] 股份发行 - 截至2025年7月底,公司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数目为10.654541亿股,库存股份数目为0,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0.654541亿股[2] 购股期权 - 截至2025年7月底,公司购股期权计划上月底和本月底结存的股份期权数目均为1660万股,本月底可发行或自库存转让的股份总数为4764.8366万股[3] 可换股债券 - 截至2025年7月底,公司可换股债券上月底和本月底已发行总额均为4600万港元,本月底可能发行或自库存转让的股份数目为1916.6666万股,认购价/转换价为2.4港元[4]
联洋智能控股(01561.HK)6月20日收盘上涨54.02%,成交342.38万港元
金融界· 2025-06-20 08:31
市场表现 - 6月20日港股收盘恒生指数上涨1 26%至23530 48点 联洋智能控股(01561 HK)股价上涨54 02%至0 134港元/股 成交量2400 8万股 成交额342 38万港元 振幅135 63% [1] - 最近一个月联洋智能控股累计涨幅81 25% 但今年以来累计跌幅33 59% 跑输恒生指数同期15 84%的涨幅 [1] 财务数据 - 2024年12月31日财报显示 公司营业总收入1 56亿元 同比减少70 04% 归母净利润-2 63亿元 同比减少373 7% [1] - 毛利率59 6% 资产负债率106 6% [1] 行业估值 - 软件服务行业市盈率(TTM)平均值为-10 84倍 行业中值为-2 26倍 联洋智能控股市盈率-0 33倍 行业排名第147位 [1] - 可比公司市盈率:驴迹科技(01745 HK)3 63倍 京投交通科技(01522 HK)3 88倍 黄河实业(00318 HK)3 91倍 自动系统(00771 HK)4 08倍 禅游科技(02660 HK)4 67倍 [1] 业务构成 - 公司主要附属公司业务包括大数据服务 第三方支付服务 以及液态涂料及粉末涂料的制造与买卖 [2]
联洋智能控股(01561)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30 08:45
宏观市场数据变化 - 2024年银行业科技支出增速从前期21%回落至个位数区间[6] - 2024年全球GDP增速放缓至2.4%,中国银行业科技支出增速从前期两位数大幅回落[46] - 中国金融科技市场预计以12%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突破人民币5800亿元[47]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综合收入约1.69亿港元,2023年为5.64亿港元,较去年减少约70.0%[10] - 2024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亏损约4.96亿港元,2023年为1.32亿港元[10] - 2024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每股亏损约26.6港仙,2023年为6.1港仙[11]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每股负债净值约为0.05港元,2023年为资产净值0.22港元[12] - 2024年公司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末期股息,2023年也无[13] - 2024年集团持续经营业务毛利约1.00629亿港元,较2023年的4.0239亿港元减少,毛利率约59.6%,2023年为71.4%[23] - 2024年集团持续经营业务其他收入约150.7万港元,较2023年的263.8万港元减少[23] - 2024年集团持续经营业务其他收益约2484.7万港元,2023年为亏损约9484万港元[23] - 2024年集团持续经营业务非金融资产减值亏损约3.57606亿港元,2023年无[23] - 2024年集团持续经营业务预期信贷亏损模式下减值亏损(扣除拨回)约7142.6万港元,较2023年的114.7万港元增加[24] - 2024年集团持续经营业务融资成本约2050.9万港元,较2023年的1093.6万港元增加[26]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非流动资产约1.12827亿港元,较2023年的4.95369亿港元减少,流动负债净额约1.41937亿港元,2023年为2118.4万港元[2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债务总额约为1.49亿港元,2023年为5.96亿港元[28] - 2024年12月31日总借款中约8068.3万港元须于一年内偿还,2023年为527.7万港元[2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为1.1倍,2023年为0.7倍;流动比率约为0.8倍,2023年为1.0倍[29]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予股东的储备约为1.10032亿港元,2023年为4.31465亿港元[7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核数师审计服务酬金约为130万港元(2023年:265万港元),非审计服务酬金约为95万港元(2023年:106万港元)[158]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大数据服务分类营收约1.68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大幅回落[6] - 2024年公司大数据服务收入约1.68亿港元,2023年为5.61亿港元;第三方支付服务收入约116万港元,2023年为214万港元[10] - 2024年大数据服务分类收益约1.67673亿港元,较2023年的5.61399亿港元减少约70.1%,分类亏损约3.60468亿港元,2023年为溢利约4943.5万港元[18] - 2024年第三方支付服务分类收益约115.9万港元,较2023年的214万港元减少约45.8%,分类亏损减少至约1.04138亿港元,2023年为1.23657亿港元[19] 公司人员相关信息 - 顾中立先生38岁,2021年7月15日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7月30日获委任为主席[51] - 王邦宜博士51岁,2022年12月22日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52] - 李云九先生52岁,2025年2月14日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及副总裁[53] - 金培毅先生39岁,2021年7月30日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55] - 施少鸣先生53岁,2024年6月27日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56] - 施嘉豪先生32岁,2024年9月6日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56] - 徐艳琼女士38岁,2021年12月28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13年财务管理专业经验[57] - 容海恩女士47岁,2024年6月27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2019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现为上海市政协委员[57][58] - 苏清栋先生51岁,2024年9月6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20年企业管理、金融投资经验,2024年12月起任蜡笔小新独立非执行董事[58] - 王邦宜博士2024年4月获委任为新耀莱国际集团执行董事及主席,2024年6月辞任[60] - 李云九先生于2025年2月14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76] - 施少鸣先生于2024年6月27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76] - 施嘉豪先生于2024年9月6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76] - 董騮煥博士于2024年10月2日失去董事资格[76] - 容海恩女士于2024年6月27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76] - 苏清栋先生于2024年9月6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76]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雇用172名雇员,2023年为171名[36]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有66名女性雇员,占雇员总数的38.4%,106名男性雇员,占雇员总数的61.6%,男女比例约为62:38[136] 公司股权相关信息 - 施先生父亲目前持有223744000股本公司股份,相当于公司现有已发行股份约21.00%[56] - 2024年12月31日施少鸣先生持有公司股份2307.7777万股,权益百分比为2.17%[84] - 2024年12月31日,施清流先生持有公司223744000股股份,占比21.00%;Lian Yang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76092789股,占比7.14%[10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数目为1065454100股[104] 公司股份计划相关信息 - 公司于2020年1月9日采纳股份奖励计划,有效期10年,董事会授出股份数不得超公司已发行股本10%,可向选定承授人授出股份数上限不得超1%[85] - 股份奖励计划于2024年12月31日终止,截至该日及年报日期,无奖励股份授出[87] - 2024年1月1日及12月31日,购股权计划可供授出的购股期权数目为47,648,366份,该年度无购股期权授出[88] - 购股期权计划自2021年6月30日起10年内有效,至2031年6月29日营业结束时届满[91] - 董事会可在购股期权计划采纳日起10年内随时向参与者要约授出购股期权,要约须7日内接纳,参与者接纳要约应付1.00港元[92] - 购股期权认购价不得低于要约日收市价、前5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及股份面值中的最高者[93] - 行使购股期权及其他计划授出的购股期权可能发行的最高股份数,不得超采纳日已发行股份的10%[94] - 公司可更新10%限额,更新后行使所有购股期权可能发行的股份总数,不得超批准日已发行股份的10%[94] - 公司可寻求股东批准授出超10%限额的购股期权,超出部分仅可授予特别指定参与者[94] - 行使已授出但未行使的购股期权可能发行的最高股份数,不得超不时已发行股份的30%[94] - 任何12个月期间,因行使授予参与者的购股权已发行及将发行股份总数不得超已发行股份的1%[95] - 承授人可在要约日期起计10年内行使购股,无最短持有期限和表现目标要求[96] - 2024年12月31日,尚未行使的购股权总数为17340000股,占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的1.60%[97] - 2024年无根据购股计划授出其他购股,无股票挂钩协议[100][101] 公司运营相关信息 - 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2024年5月31日曾披露未能符合上市规则第14章[62] - 集团大部分经营资产位于中国,预期大部分营业额来自中国业务,业绩受中国经济、政治及法律发展影响[63] - 集团用以计值及结算的货币为人民币,人民币贬值会影响境外股东股息价值,目前无对冲活动[65] - 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业绩载于第88至89页的综合损益及其他全面收益表[67]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2023年:无)[68] - 集团及公司年内储备变动详情载于第92页的综合权益变动表及综合财务报表附注40[69] - 2021年12月22日公司在香港发行总额为4600万港元的可换股债券,票息率为每年6.0%,期限18个月,转换价每股2.40港元[7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来自五大客户收入总额占集团总收入约80.6%,最大客户占约72.1%[10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来自五大供应商采购总额占集团总销售成本约93.9%,最大供应商占约46.9%[108] - 2024年公司或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上市证券[107] - 本年度集团捐款约零港元(2023年:零港元)[114] 公司董事会相关信息 - 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包括四名执行董事、两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2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所有董事确认遵守《上市发行人董事进行证券交易的标准守则》规定标准[121] - 年内公司举行十一次董事会会议,王邦宜博士、施少鸣先生等出席率达100%,董騮煥博士出席率25%[126] - 顾中立先生出席董事会会议10/11,出席率91%[126] - 金培毅先生出席董事会会议8/11,出席率73%[126] - 苏清栋先生出席董事会会议3/4,出席率75%[126] - 公司为董事及高级职员安排合适责任保险[132] - 董事须根据公司细则,在股东周年大会上最少每三年轮席退任及接受重新选举[133] - 公司鼓励全体董事参加外部论坛或相关主题培训课程进行持续专业发展[131] - 董事会采纳成员多元化政策,考虑性别、年龄等多因素[134] - 董事会九名成员中,两名为女性[135] - 董事会已成立薪酬、提名、审核三个委员会协助履行职责[140] - 公司年内薪酬委员会共举行四次会议,徐艳琼女士、顾中立先生出席率100%,容海恩女士出席率100%,李纲先生出席率100%[142] - 公司年内提名委员会共举行三次会议,容海恩女士出席率100%,顾中立先生出席率100%,徐艳琼女士出席率100%,李纲先生出席率100%[147] - 公司年内审核委员会共举行两次会议,徐艳琼女士出席率100%,容海恩女士出席率100%,施平博士出席率100%,李纲先生出席率100%[152] - 薪酬委员会现由三名成员组成,包括一名执行董事及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41] - 提名委员会现由三名成员组成,包括一名执行董事及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46] - 审核委员会现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51] - 2024年公司秘书王英杰先生出席专业培训,符合上市规则第3.29条规定的培训要求[15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与审核委员会就挑选及委任外聘核数师无意见分歧[155] - 审核委员会审阅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及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财务报告[156] 公司股东相关信息 - 2023年股东周年大会于2024年6月27日举行,通告在会议举行至少20个营业日前发送给股东[16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顾中立、王邦宜、金培毅、徐艳琼、施平出席2023年股东周年大会次数为1/1,董騮煥为0/1[164] - 应届股东周年大会将于2025年6月2日举行,通告将在大会举行至少20个营业日前发送给股东[166] - 持有公司实缴股本不少于十分之一的股东可要求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大会须在呈交后2个月内举行[168] - 公司制定股东沟通政策,2024年适时在网站及联交所网站刊发公司通讯及监管公告[170] 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相关信息 -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涵盖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与2024年年报财政年度一致[173] - 报告范围涵盖大数据业务和第三方支付服务两项业务[172] - 环境披露事宜涵盖中国业务,社会披露事宜涵盖集团营运实体所有地点[172] - 报告根据联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守则编制,遵守相关原则[175] - 报告资料来自集团内部文件、统计报告及相关公开资料[176] - 公司在2023年审查重要性评估,持份者主要关注无重大变化,环境、社会
联洋智能控股(01561)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31 14:44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168,832千港元,较2023年的563,539千港元下降约70.04%[2] - 2024年公司毛利为100,629千港元,较2023年的402,390千港元下降约75.00%[2] - 2024年公司除税前亏损为498,142千港元,较2023年的146,116千港元增加约240.92%[2] - 2024年公司年度亏损为496,370千港元,较2023年的138,277千港元增加约259.09%[2] - 2024年公司非流动资产为112,827千港元,较2023年的495,369千港元下降约77.22%[4] - 2024年公司流动资产为436,383千港元,较2023年的1,133,343千港元下降约61.49%[4] - 2024年公司流动负债为578,320千港元,较2023年的1,154,527千港元下降约49.91%[4] - 2024年公司流动负债净值为 -141,937千港元,较2023年的 -21,184千港元亏损增加[4] - 2024年公司(负债)/资产净值为 -36,229千港元,较2023年的456,742千港元由盈转亏[4] - 2024年公司每股亏损(港仙)基本及摊薄为 -26.6,较2023年的 -6.6亏损增加[3]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约4.9637亿港元,流动负债净额及亏绌净额分别约为1.41937亿港元及3622.9万港元[15] - 2024年其他收入为1,507千港元,2023年为2,638千港元[24] - 2024年预期信贷亏损模式下的减值亏损为71,426千港元,2023年为1,147千港元[26] - 2024年融资成本为20,509千港元,2023年为10,936千港元[22][23][26] - 2024年员工成本总额为71,529千港元,2023年为129,372千港元[27] - 2024年就非金融资产确认的减值亏损总额为357,606千港元,2023年为0[27]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亏损2.83748亿港元,2023年为5990万港元[31][32] - 2024年用于计算每股基本亏损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目为10.65454亿股,2023年为9.13358亿股[31] - 2023年已终止业务年度亏损419.1万港元,每股基本摊薄亏损为每股0.5港仙[33] - 2024年LYGR现金产生单位可收回金额约7423.2万港元,2023年为12.59755亿港元[35]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1.35661亿港元,亏损拨备8701.6万港元,其他应收款项等2.59146亿港元,总计3.07791亿港元;2023年分别为2.27394亿、3046.2万、1.74045亿及3.70977亿港元[39] - 2024年贸易应付款项1.3325亿港元,应计员工成本2337万港元,应付商户款项4470.9万港元等,总计3.36983亿港元;2023年分别为1.9315亿、2888.7万、5182.8万等,总计4.64692亿港元[41] - 2024年扣除亏损拨备后0 - 30天贸易应收款项21万港元,2023年为1174.3万港元[40] - 2024年贸易应付款项0 - 30天为12.5万港元,2023年为3787.7万港元[4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持续经营业务综合收入约1.68832亿港元,较2023年的5.63539亿港元减少约70.0%[43] - 持续经营业务亏损约4.9637亿港元(2023年:1.32463亿港元),每股亏损约26.6港仙(2023年:6.1港仙)[43]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每股负债净值约0.05港元(2023年:资产净值0.22港元)[43] - 持续经营业务毛利减至约1.00629亿港元(2023年:4.0239亿港元),毛利率降至约59.6%(2023年:71.4%)[51] - 持续经营业务其他收入减至约150.7万港元(2023年:263.8万港元),其他收益约2484.7万港元(2023年:其他亏损约9484万港元)[51] - 持续经营业务非金融资产减值亏损约3.57606亿港元(2023年:无),预期信贷亏损模式下减值亏损(扣除拨回)增至约7142.6万港元(2023年:114.7万港元)[51][52] - 持续经营业务融资成本增至约2050.9万港元(2023年:1093.6万港元)[53]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所得税抵免减少至177.2万港元,2023年为1365.3万港元[55] - 2024年末非流动资产为11282.7万港元,2023年为49536.9万港元;流动负债净额为14193.7万港元,2023年为2118.4万港元[56] - 2024年末债务总额为14920.2万港元,2023年为59581.3万港元;借款为8068.3万港元,2023年为548.7万港元[57] - 2024年末总借款中8068.3万港元须一年内偿还,2023年为527.7万港元;资产负债比率为1.1倍,2023年为0.7倍;流动比率为0.8倍,2023年为1.0倍[58] - 2024年末雇员为172名,2023年为171名[64] - 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持续经营业务录得净亏损4.9637亿港元,流动负债净额及亏绌净额分别为1.41937亿港元及3622.9万港元[79]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大数据服务分类收入大幅下降,第三方支付服务许可续期申请于2025年1月被拒,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疑虑[15] - 2024年提供大数据服务中的数据分析服务收入为16.7673亿港元,2023年为56.1399亿港元;2024年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收入为1.159亿港元,2023年为2.14亿港元[18] - 2024年大数据服务分类收入及外部收入为167,673千港元,第三方支付服务为1,159千港元,总计168,832千港元;2023年对应数据分别为561,399千港元、2,140千港元、563,539千港元[22][23]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分类亏损总计464,606千港元,2023年为74,222千港元[22][23] - 该年度大数据服务收入约1.67673亿港元(2023年:5.61399亿港元),第三方支付服务收入约115.9万港元(2023年:214万港元)[43] - 大数据服务分类收益减少约70.1%,分类亏损约3.60468亿港元(2023年:分类溢利约4943.5万港元)[46] - 第三方支付服务分类收益减少约45.8%,分类亏损减少至约1.04138亿港元(2023年:1.23657亿港元)[48] - 2024年全球GDP增速放缓至2.4%,公司大数据服务分类营收约1.68亿港元[71] 公司持续经营相关情况 - 公司董事编制涵盖报告期末起十五个月的现金流量预测,考虑实施五项措施以保障持续经营[16] - 假设措施成功实施,董事认为公司有充足营运资金持续经营,按持续经营基准编制综合财务报表属适当[17] - 若公司未能实现计划及措施,未能持续经营,须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及计提金融负债拨备,影响未在报表反映[17] 会计准则相关情况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等准则修订本将于2027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的年度期间生效,预期影响未来损益表呈列及披露,公司正评估具体影响[11] - 综合财务报表按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的准则编制,除部分金融工具外按历史成本基准编制[13][14] 公司经营分类确定方式 - 公司根据执行董事审阅的内部报告确定经营分类,类似经营分类汇总至报告分类[19] LYGR现金产生单位减值相关情况 - 2024年LYGR现金产生单位物业、厂房及设备减值约247.3万港元,使用权资产减值约1237.8万港元,无形资产减值约34275.5万港元[34][36][68] - LYGR现金产生单位商誉约11454.5万港元,其他无形资产约23852.9万港元已分配[65] - 2023年减值估值假设LYGR集团2024 - 2028财年平均收入增长率约24.6%,毛利率67.0% - 78.0%,纯利率7.7% - 28.3% [65] - 2024年减值估值假设LYGR集团2025 - 2029财年平均收入增长率约4.0% - 10.0%,毛利率68.0% - 75.0%,纯利率 - 7.1% - 6.5% [68] - 2023 - 2024年减值估值主要变动为LYGR集团平均收益增长率及纯利率[69] 公司证券及管治相关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7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遵守企业管治常规守则所载所有守则条文[7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董事遵守《上市发行人董事进行证券交易的标准守则》规定标准[76] - 公司审核委员会已与管理层审阅集团会计准则及实务,以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77] - 独立核数师认为综合财务报表真实公平反映集团于2024年12月31日综合财务状况等[78] 公司后续安排 - 公司应届股东周年大会通告将适时刊发并寄交股东[81]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年报将寄交股东并于网站可供查阅[82] 公司债务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拖欠偿还本金4600万港元的可转换债券及应计利息约1445.8万港元,应付行政罚款约9582.2万港元,有本金约8068.3万港元及应计利息约1700.4万港元的计息借款须一年内偿还,负债总额约2.53967亿港元,超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3794.9万港元[15] 公司股息情况 - 2024年和2023年均无派付或拟派付予公司普通股股东的股息[30] 公司出售业务情况 - 2025年3月27日公司有条件同意以1港元代价出售Pan Asia Data (BVI) Inc.全部已发行股本[42] 市场情况 - 中国金融科技市场预计以12%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突破人民币5800亿元[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