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蒙古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锡林郭勒盟:充分调动群众力量 共建生态治理网络
内蒙古日报· 2025-06-17 02:50
文章核心观点 - 锡林郭勒盟创新推行“警民携手、全域覆盖”的生态警务工作机制,将专业警务力量与群防群治资源深度融合 [1] - 生态义警作为基层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通过放牧、摄影等日常活动构建起守护生态的“移动前哨”,有效补充了警力 [1] - 自2024年“生态义警队”成立以来,已提供问题线索160余条,核实有效线索22条,并参与多次法治宣传活动 [1] 生态警务工作机制 - 推行“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生态警务工作机制,形成“警民携手、全域覆盖”的保护格局 [1] - 以正蓝旗为例,将牧民和摄影协会成员纳入保护网络,建立“发现线索—快速处置—反馈奖励”的闭环管理模式 [1] - 该机制将以往依赖增派警力的传统保护模式,转变为“全民参与、全民尽责”的新生态 [1] 生态义警的构成与作用 - 生态义警成员包括牧民、摄影爱好者和护林员,凭借对当地环境的熟悉进行巡查 [1] - 他们将巡查工作融入放牧、摄影等生活场景,成为生态保护的“移动前哨” [1] - 生态义警与公安机关协同构建起立体化的生态保护网络,是重要的群防群治力量 [1] 工作成效 - 自2024年成立以来,生态义警队已向公安机关提供问题线索160余条,其中经核实有效线索22条 [1] - 生态义警与公安机关深入农牧区开展宣传13次,发放法治宣传单2400余份 [1] - 该模式充分发挥了群防群治力量在补充警力方面的作用 [1]
呼和浩特市19家企业20个项目获引导资金支持
内蒙古日报· 2025-06-17 02:50
资金支持与项目概况 - 呼和浩特市19家企业20个项目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1580万元专项支持 居全区首位 [1] - 项目包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项目5个 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1个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4个 [1] - 资金预计带动企业额外投入1983万元 联动30余家合作单位实现跨区合作 [1] 产业覆盖与技术创新 - 项目涵盖未来食品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电子信息等产业 [1] - 促进关键共性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1]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已精准对接22个前沿科技项目 包括11个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 [1]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 构建异地研发加本地转化创新生态 与北京市海淀区共建两小时创新圈 [1] - 与山东大学共建内蒙古研究院 与内蒙古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1] - 与上海交大 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1] 创新平台与人才引进 - 构建国家自治区市级三级创新平台网络 建成创新载体超1000个 自治区级以上平台617个 [2] - 通过院士工作站加高层次团队模式柔性引进39位两院院士 216个科研团队 [2] - 与131家区外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海外研发中心增至15家 实现全球智慧本土化转化创新格局 [2]
巴彦淖尔市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工坊模式助跑共富
内蒙古日报· 2025-06-17 02:50
公司发展 - 内蒙古九曲佰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设立乌拉特铜银器非遗工坊 [1] - 工坊采用生产加培训以及创作加研学实践模式 [1] - 工坊在非遗保护就业增收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行业模式 - 巴彦淖尔市探索非遗加文旅以及非遗加产业等创新模式 [1] - 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战略 [1] - 传统工艺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富裕的工具 [1] 荣誉成就 - 乌拉特铜银器非遗工坊入选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 [1] - 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 [1] - 传统技艺重焕生机并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道路 [1]
“钢铁丝路好风光”采访团走进内蒙古“钢铁驼队”拉来发展机遇
内蒙古日报· 2025-06-17 02:45
中欧班列运营数据 - 二连浩特铁路口岸2024年接运中欧班列1657列,运送货物211.69万吨、18.79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5.3%、7.8%、4.7% [1] - 中欧班列运行线路从2013年的2条增至73条,通达12个国家的72个地区,辐射国内24个省市区的64个城市 [1] - 货物类型涵盖轻纺产品、电子电器、机器配件、国产汽车、日用品等 [1] 汽车运输效率提升 - 沙良物流园商品汽车装卸量从2015年每月200多辆增至2024年每月4000多辆 [2] - 中欧班列使单车运费从2500美元降至2000美元,运输时间从25-30天压缩至12天 [2] - 奇瑞等车企因运输效率提升落户内蒙古 [2] 农产品跨境贸易 - 内蒙古葵花籽、南瓜籽通过中欧班列出口,哈萨克斯坦麦麸颗粒等产品进口 [2] - 单箱葵花籽物流成本控制在4200美元,较传统模式降低12% [2] - "物流通道+特色产业"模式助力巴彦淖尔市百万亩葵花种植基地开拓国际市场 [2] 通关效率优化 - 推行"两站一体化"运输模式,边检查验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 [3] - 班列通关时间同比减少5%,实行"优先接发、优先取送、优先换装、优先返空"机制 [3]
蒙草生态:文明创建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内蒙古日报· 2025-06-16 12:46
公司荣誉与定位 - 公司获"全国文明单位"殊荣 标志着企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道路上树立新标杆 [1] - 公司坚持党建引领、深耕生态科技、勇担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1] 党建与企业文化 - 公司拥有179名党员 下设9个党支部 将文明创建深度融入企业文化核心 [3] - 创新打造"党建+文明创建"融合机制 年均开展学习教育60余场 培育特色党建文化 [3] - 选树"草业新质生产力先锋队"等先进典型 激发全员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3] 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为全球草种业创新排名第四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核心竞争力为"乡土种源体系"和"数字技术导航" [3]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300余项 建成全球领先的乡土草种原种库、基因库 保存种质资源2200种6万余份 土壤样本150万份 [3] - 获批全国首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构建"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 联合70余家科研院所创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 [3] 数字化生态管理 - 自主研发"智慧林草大数据平台" 实现林草资源监测、防火预警等九大业务智能化 [5] - 数字技术应用于西藏、新疆、陕西等生态脆弱区 每年带动全国就业15万人次 [5] 生态修复成果 - 30年累计修复国土面积近3200万亩 实施敕勒川草原、大青山边坡等标志性工程 [9] - "走路草坪"等生态产品获联合国"最佳发明奖" 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9] 社会责任与民生贡献 - 创新"集团+草业基地+贫困户"模式 盘活土地28万亩 带动超2万户农牧民增收 [9] - 在教育扶贫、产业帮扶等领域累计捐助1.1亿元 [9] - 藏草研究院为400多户农牧民提供岗位 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典范 [9]
呼和浩特市郝家窑村用“绿水青山”搬来“金山银山”
内蒙古日报· 2025-06-16 10:12
郝家窑村发展概况 - 郝家窑村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河岸边,背山面水、风光旖旎,满山遍野的葡萄架与沟壑纵横的独特地貌相映成景 [1][3] - 该村通过"精神文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布局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餐饮、葡萄规模化种植等优势产业,引入4A级神泉景区、3A级黄河印象观景平台等文旅项目 [3] - 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收入近6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升至3万元 [3] 产业与经济效益 - 葡萄产业辐射周边多个村庄,5000亩特色葡萄种植实现年创收5000余万元 [12] - 33家星级农家乐凭借"黄河一溜湾套餐"等特色美食,年创收超1000万元,惠及200余户村民 [12] - 年均吸引旅游人次达83.4万,带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9] 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 - 依托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建成11公里沿黄廊道与1.3公里沿黄步道,栽植果木5.6万株,打造云中绿博园项目 [6] - 组建"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生态保护行动超百次,常态化开展河湖垃圾清理、植绿护绿等活动 [8][9] - 举办"观黄河流凌 品开河鱼宴""黄河龙舟赛"等特色活动,打造两条涵盖历史文化游、休闲观光游的精品线路 [12] 文化传承与品牌建设 - 深挖民俗文化资源,将剪纸、花馍、隆咚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累计举办100余场移风易俗主题活动 [9] - 创编《黄河情》等舞蹈,将新风尚融入艺术表达,为文旅发展注入精神内核 [9] - 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并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4]
包头稀土新材料创新中心两年突破十一项关键技术
内蒙古日报· 2025-06-16 01:32
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技术突破 - 中心在磁性材料及应用、稀土光功能材料、生物冶金等领域突破11项关键技术 [1] - 开发出添加稀土元素的"稀贝丝冰逸冰爽防护母粒",接触凉感值达0.22,可降低体感温度3-5摄氏度 [1] - 稀土功能纺织材料应用示范线预计7月进入中试,可生产具备光蓄热、远红外、隔热降温和紫外屏蔽等功能的面料 [1] 高端制造领域进展 - 联合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及德国专家团队搭建年产50万台毫瓦级盘式电机智能化中试生产线 [2] - 采用轴向电机磁通壁垒技术,开发超薄(6毫米)AI盘式电机及散热系统,年设计产能50万台,满产可达150万台 [2] - 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座椅、机器人关节等领域,具备进口替代前景 [2] 中心布局与科研实力 - 由北方稀土和中国钢研牵头,构建"1个包头总部+1个北京协同平台+N个专业研究院"的布局 [2] - 已集聚4位院士、300余名科研人员和22家单位力量,启动科研项目43项,获得专利32件 [2]
呼和浩特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纳入见义勇为表彰范围
内蒙古日报· 2025-06-16 01:25
呼和浩特市造血干细胞捐献政策 - 呼和浩特市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纳入见义勇为表彰范围,标志着该市对捐献者优待工作的新突破 [1] - 政策由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推动,并通过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会议决定 [1] - 此举旨在肯定捐献行为并激励更多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 [1] 造血干细胞捐献数据 - 2004年至今,呼和浩特市累计6,909人登记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1] - 已完成13名捐献者的15例捐献,其中2人实现二次捐献 [1] - 2022年捐献者已被纳入"青城好人"评选范围 [1] 政策意义与社会影响 - 政策强化对捐献者的关爱,传递"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1][2] - 通过树立榜样感召市民参与,壮大志愿者队伍,为血液病患者提供更多救治机会 [2] - 助力呼和浩特市"首善之地"建设,注入社会温暖力量 [2]
呼伦贝尔“三美草原”游牧迁徙季启幕
内蒙古日报· 2025-06-16 01:24
文旅活动启动 - 2025年呼伦贝尔夏季草原旅游季暨新巴尔虎左旗游牧迁徙启动仪式在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古日班赛罕夏营地举行 [1] - 启动仪式包含民族歌舞表演、小型草原那达慕、歌舞剧《巴尔虎婚礼》和蒙餐体验等活动 [1] - 专家学者讨论了呼伦贝尔草原北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路径 [1] 游牧文化特色 - 古日班赛罕夏营地是呼伦贝尔山地草原向草甸草原的过渡带,意为"三美之地" [1] - 每年6月初,当地牧民赶着2万余头牲畜在此进行为期4个月的夏季放牧 [1] - 新巴尔虎左旗以游牧转场文化为支点,推出"跟着转场去旅行·古日班赛罕游牧"迁徙精品线路 [1] 文旅产业合作 - 古日班赛罕夏营地以可移动蒙古包为载体,将游牧转场与研学旅行、特产销售深度融合 [2] - 2025年已吸引北京、深圳等地旅行社签约24批次 [2] - 启动仪式当日,当地合作社与3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 [2]
通辽绰尔河水抵达莫力庙水库
内蒙古日报· 2025-06-16 01:24
工程进展 - 引绰济辽输水工程科尔沁配水站于6月9日晚7点24分成功实现试通水,来自207公里外兴安盟绰尔河的水通过PCCP管线段进入莫力庙水库 [1] - 试通水期间水流量已提升至每秒2.7立方米,未来流量还将逐步增大 [1] - 此次试通水标志着工程进入完全模拟正式通水流程,工作人员将测试各种流量下的水力参数 [1] 工程概况 - 引绰济辽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最大的水利工程,一期输水工程全长391.036公里,其中隧洞段183.59公里,管线段207.446公里 [1] - 输水干线从兴安盟扎赉特旗的文得根水库到通辽市莫力庙水库 [1] - 2025年该工程将向莫力庙水库供水1亿立方米以上 [2] 工程意义 - 工程主要功能是向沿线城市、工业园区供水,同时兼顾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 [1] - 将为当地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推动工业园区产业升级,促进旅游业发展 [1] - 莫力庙水库自2004年起彻底干枯,此次通水对水库生态改善和当地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