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智能运维产品及服务

搜索文档
新炬网络: 上海新炬网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17 09:11
公司经营业绩 - 2024年营业收入53,305.98万元,同比下降16.25% [25] - 营业利润2,387.61万元,同比下降61.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38.76万元,同比下降64.09% [12][2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828.45万元,同比下降230.93% [25][29] 业务发展状况 - 主营业务受客户业务系统向信创产品转型影响,非信创产品原厂软硬件及服务销售收入下降 [11] - 自有服务业务收入和盈利水平承压,项目验收程序延后导致收入和毛利实现延迟 [11] - 加大AI大模型与运维场景结合研发投入,包括运维大模型智能体平台和信创数据库云管平台 [11] 财务结构变化 - 货币资金79,066.95万元,同比下降15.88%;应收账款9,822.81万元,同比上升60.38% [26] - 短期借款1,000万元,同比下降33.38%;应付账款7,994.19万元,同比下降14.12% [28] - 总资产120,649.72万元,同比下降5.3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102,264.04万元,同比下降4% [26][28] 研发投入与成本 - 研发费用12,064.93万元,同比上升9.75% [28] - 营业成本31,517.07万元,同比下降21.07%;销售费用2,868.53万元,基本持平 [28] - 管理费用5,730.98万元,同比上升3.38% [28] 发展战略规划 - 坚持"HI+AI"人机协同路径和"产品+服务"双轮驱动模式 [10][17] - 重点发展运维智能体在故障预警、诊断和信创数据库管理等场景应用 [16][17] - 深化与国产数据库厂商战略合作,完善产品兼容认证体系 [12][19] 2025年重点工作 - 推进智能运维FASTER方法论落地,强化全栈云原生运维能力 [18] - 加强AIOS和AI智能内容投放平台等募投项目建设 [18] - 拓展电信、金融、政府等行业客户,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客户粘性 [20] 公司治理情况 - 2024年召开8次董事会会议和6次监事会会议 [12][21] - 全体董事出席率100%,无缺席记录 [15] - 内部控制体系健全有效,财务报告真实准确 [22][23] 利润分配方案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015元(含税),预计派发240.36万元 [30] - 现金分红总额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11.24% [30] - 母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12,038.44万元 [30] 审计机构聘任 - 续聘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2025年度审计机构 [31][32] - 审计费用总额70万元,其中财务审计58万元,内控审计12万元 [36] - 立信2024年业务收入47.48亿元,证券业务收入15.05亿元 [33] 董事监事薪酬 - 2025年独立董事年度津贴标准为10万元/人(税前) [36][38] - 非独立董事2025年基本年薪范围24-96万元 [39][40] - 监事2025年基本年薪范围22.8-33.6万元 [42][44]
新炬网络2024年财报:营收净利双降,AI技术能否成为救星?
搜狐财经· 2025-04-25 16:35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3亿元,同比下降16.25% [1] - 归属净利润为0.2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4.09% [1] - 扣非净利润1663.16万元,同比下降70.15% [1] 主营业务分析 - 核心业务为IT智能运维产品及服务,主要服务于电信、金融、政府等行业客户 [4] - 非信创产品的原厂软硬件及服务销售收入受到显著影响 [4] - 客户对IT运维服务的需求和预算调整导致自有服务业务收入和盈利水平承压 [4] - 服务客户数量增加9家至206家,但收入未同步增长 [4] - 国有企业招投标合规性管理优化导致项目验收延后,影响收入和毛利实现 [4] 研发投入与AI布局 - 2024年研发费用1.21亿元,占营业收入22.63% [4] - 重点研发运维大模型智能体平台、信创数据库云管平台等项目 [4] - 取得13项发明专利和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5] - AI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本较高,短期内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5] 新业务拓展 - 控股子公司探云云计算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涉足短剧及智能内容制作 [6] - 设立全资子公司"新炬网络香港有限公司"开拓海外及香港市场 [6] - 新业务收入占比较低,短期内难以显著影响整体业绩 [6] 发展前景 - 传统业务承压,AI技术布局尚未转化为实际收益 [5][6] - 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平衡将是未来发展关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