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HAIRO植发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国产植发机器人上岗:医生5台手术就能上手,能否破解价格战困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4 13:39
植发机器人技术特点 - 国产植发机器人HAIRO于今年1月获批上市 成为全球第二个商业化同类产品公司[1] - 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自动识别毛囊单双根和密度 设计最大提取数量 医生可微调钻取角度和深度[4] - 操作熟练后每小时可提取1000-1200根毛囊 相当于熟练医生手速 且横断率和截断率更低[4] - 医护团队只需完成5台手术培训即可自主使用设备 培训周期大幅缩短至1-2个月[4] - 目前仅能提取后枕部区域毛囊 提取数量超3000个时难度增大 最高提取密度限制在30%-40%[7] - 不适合发际线等精细部位(约100根)及耳朵上方区域 需通过临床研究确定适用场景[8] 行业市场现状 - 全国300多家公立医院逐步开展植发机器人手术 至少10家公立医院提交采购审批[5] - 植发行业渗透率仍不足0.5% 唯一上市公司雍禾医疗去年患者减少1400多人[5] - 大型连锁植发机构拓店速度放缓 行业陷入价格战 微调手术(1000毛囊单位以下)起价6000-8000元[5] - 部分民营机构存在提取毛囊数量与承诺不符等乱象 行业出现恶性竞争状态[6] 商业化与竞争格局 - 国产HAIRO定价不足进口ARTAS一半(ARTAS国内售价700-800万元/台)[10] - 进口ARTAS进入中国8年仅销售10多台 因每台手术需额外支付1.8万元耗材费[10] - 预计未来1-2年国内配备植发机器人的公立医院数量有望突破20-30家[10] - Restoration Robotics已更新10代产品 第二代具备提取和种植双功能[11] - 国产厂商正在研发取种一体的第二代机器人Normanrobo 预计2027年底上市[11] 临床应用价值 - 实现全程数据可视化 每次提取时间/角度/深度均有详细记录 解决数量"做手脚"问题[6] - 被视作破局行业恶性竞争的新价值选择 但最终使用需由医生根据适应症决定[7][9] - 在美国市场因人工成本高而更具经济性 但国内人工成本被压低导致机器人定价相对更高[11]
腔镜、骨科之外,又有手术机器人要突破了
36氪· 2025-04-07 00:45
手术机器人市场概况 - 手术机器人按手术部位可分为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经自然腔道、经皮穿刺、神经外科、眼科、口腔、植发等类别 [1] - 2022-2024年获批手术机器人中,骨科和腔镜合计占比分别为86.7%、57.7%、62%,仍是市场主流 [1][2] - 2024年手术机器人市场中,腔镜与骨科合计市占率达81% [2] 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进展 - 罗伯医疗推出全球首款获NMPA批准的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EndoFaster,采用柔性机械臂设计(直径2.5mm,4自由度)解决ESD手术痛点 [6][7] - 经呼吸道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加速:直观复星系统以1497万元完成首单,朗合医疗产品完成438例手术 [8] - 国内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达1.3亿美元,2023-2026年CAGR为161% [8] - 消化内镜领域罗伯医疗暂无竞品,经呼吸道领域有直观复星、强生、朗合医疗等企业竞争 [9] 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发展 - 已有医达极星、真健康、微创医疗等10余家企业推出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11] - 联影推出全球首创uInterv C550经皮介入手术机器人,通过CT实时影像引导提升精准度 [12] - 卓业医疗推出世界首台采用"3D结构光融合传感定位技术"的机器人,定位精度达亚毫米级 [13] - 真健康产品已进入数十家医院,完成2500余例手术且成功率100% [12] 专科手术机器人突破 - 血管介入领域:唯迈医疗系统获批,微创R-ONE机器人2024年售出5台收入7600万元 [15][16] - 口腔种植领域:柳叶刀、柏惠维康等产品获批,已有10余家企业布局 [16] - 植发领域:磅策医疗HAIRO机器人获批并与多家机构达成合作 [17] - 眼科领域:迪视医疗产品进入创新通道,可将视网膜下注射成功率从85.5%提升至100% [17] 技术迭代与市场前景 - 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出现DeepJoint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 [18] - 瑞龙外科推出国内首个模块化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山一 [18] - 手术机器人正与AI、大模型等技术深度结合,适应症持续拓展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