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ourierX1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傅利叶创始人顾捷谈具身智能:从康复机器人到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机器人圈· 2025-09-22 09:34
文章核心观点 - 傅利叶智能创始人顾捷从康复机器人领域成功跨越至具身智能领域 其技术理念和实践经验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3][9][25] - 具身智能是机器人发展历程中的必然阶段 其核心在于机器人"身体"与"智能"的深度融合 [9][13][20] - 康复场景是具身智能的理想试验场 因其对交互性、适应性和安全性的高要求与具身智能核心特征高度契合 [13][17][20] - 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路径需要全栈技术整合 傅利叶智能通过自主研发关键执行器和运动控制算法 并与AI公司合作推动技术发展 [20][23][24] - 具身智能的终极意义在于探索人机共生的可能性 其技术价值在于对人类生活的改善能力 [22][25][26] 具身智能的缘起:从康复需求到技术觉醒 - 2008年汶川地震后康复需求激增 国外康复机器人价格高达数百万 远超普通患者承受能力 促使顾捷萌生开发外骨骼机器人的想法 [7][8] - 傅利叶智能2015年创立时将目标明确锁定在"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的康复机器人上 这是对机器人如何真正融入人类生活问题的早期探索 [9] - 创业初期团队进行艰苦研发 包括拆解市面上的每一个电机和传感器 连续72小时测试减速器寿命 甚至烧毁了三个电机 [10] - 早期开发的Flexbot外骨骼原型机虽然笨重且功能有限 但为团队积累了人体运动意图识别、力反馈控制等关键技术 成为具身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石 [9][11] 技术路径:康复场景孕育的具身智能基因 - 医疗康复场景对机器人的交互性、适应性和安全性要求 恰恰是具身智能最核心的特征 [13] - 康复机器人必须能够感知患者的微妙动作变化 理解他们的意图和情绪 这种人机交互能力是具身智能的基础 [13] - 2017年诞生的FourierX1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通过多维力传感器实时捕捉患者运动意图 实现了人机合一的行走体验 [14] - 团队尝试了几十种传感器布局方案 最终将误差控制在0.1牛以内 这种对精度和适应性的追求是具身智能区别于传统自动化技术的关键特征 [17] - 康复过程本质上是机器人与人类的协同学习过程 机器人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个体差异 这种自适应能力是具身智能的核心 [17] - 傅利叶产品在全球40多个国家服务超百万患者 积累了大量人类运动模式和交互需求数据 这些成为GR-1人形机器人开发的重要资源 [17] 商业实践: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具身智能探索 - 2023年傅利叶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GR-1 身高1.65米 拥有44个自由度 整合了力反馈算法和生物力学数据 可通过AI学习患者运动模式并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 [19] - 具身智能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硬件、软件、传感器、算法等全栈技术的复杂系统工程 并非仅仅依赖大模型技术的成熟 [20] - 傅利叶选择与商汤等AI公司合作 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关键执行器和运动控制算法 [20] - 制造业常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首个落地场景 但医疗康养场景需要更高层次的交互性、温度感和适应性 [20] - 傅利叶提出"小脑模型"概念 旨在赋予机器人更强的自主决策能力 使机器人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行为策略 [20] - 下一代机器人将整合多模态交互系统 融合语音识别、表情捕捉和触觉反馈等技术 目标是创造真正有温度的人机交互体验 [20] 未来展望:人机共生的技术哲学思考 - 具身智能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创造更强大的工具 而在于探索人机共生的可能性 [22] - 傅利叶建立FourierNexus通用机器人生态网络 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协同创新 [23] - 特别关注机器人的"小脑"发育 大模型提供大脑般的认知能力 而具身智能需要发达的小脑来实现流畅的身体控制 [24] - 正在研发新一代执行器 目标是将体积缩小30%的同时提升50%的扭矩输出 [24] - 2025年9月8日傅利叶宣布首款搭载全感交互系统的Carebot人形机器人GR-3正式开启预售 其身高165cm 体重71kg 全身配备55个自由度 将于10月正式上市并交付 [24] - 具身智能可能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 就像当年初代手机一样功能有限但可能性无限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