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MOS 2.0
icon
搜索文档
芯片两项关键技术,突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0 01:08
CMOS 2.0新扩展范式 - 2024年imec推出CMOS 2.0范式,通过系统技术协同优化(STCO)将SoC划分为功能层,每层采用最优技术选项构建[2] - 核心特性包括:3D异构层堆叠、逻辑拆分(高驱动层优化带宽/性能,高密度层优化逻辑密度/能效)、背面供电网络(BSPDN)[2][4] - 目标为突破通用CMOS平台限制,满足多样化计算需求,为半导体生态链创造价值[4] 3D互连技术突破 - 晶圆间混合键合实现400nm间距连接,较工业标准1μm提升2.5倍,采用SiCN键合电介质提高良率[10] - 路线图推进至250nm间距,需解决50nm套刻精度挑战,通过键合波传播模型和光刻校正实现300nm间距[14][15] - 高密度互连支持逻辑-逻辑/存储器-逻辑堆叠,铜焊盘提供低电阻连接,带宽密度提升且每比特功耗降低[8][9] 背面供电网络(BSPDN) - 供电网络迁移至晶圆背面,扩大互连线尺寸降低电阻,IR压降减少122mV,缓解正面BEOL拥堵[25][31] - 在开关域设计中面积减少22%,电源开关数量优化,适用于移动计算等功耗敏感场景[27][31] - 结合纳米硅通孔(nTSV)实现20nm直径/120nm间距通孔,钼填充降低电阻,支持标准单元级连接[21][23] 系统集成创新 - 多层堆叠架构两侧均配置金属线,通过TSV和直接背面接触实现正反面连接,需平衡晶圆减薄与光刻畸变控制[18][19] - 先通孔/中通孔/后通孔多种集成方案,圆形或狭缝形通孔设计权衡覆盖公差与面积[23] - 55nm背面金属线与20nm通孔叠对边距15nm,依赖高阶光刻校正补偿工艺畸变[24] 技术路线图与影响 - CMOS 2.0依赖3D互连/BSPDN/逻辑缩放等创新,推动半导体行业从同质化向异构化系统设计转型[5][32] - 晶圆键合设备需升级以实现250nm间距量产,工具供应商合作成为关键[15] - 该范式可能重构chiplet方法,在SoC内部实现异构集成,扩展计算系统设计选项[32]
芯片,要变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5 01:44
半导体行业技术演进 - 半导体行业过去依赖晶体管尺寸缩小提升性能,但该模式正失去动力,制造成本不降反升,功率传输成为瓶颈[2] - 行业转向3D集成技术,通过垂直堆叠逻辑、电源和内存组件突破平面限制,CMOS 2.0方案创建晶圆级多层专用层[2] - imec提出CMOS 2.0将芯片分成优化功能层并垂直堆叠,这代表从纳米片技术向三维功能集成的重大转变[3][5] CMOS 2.0技术架构 - 核心技术包含背面供电、细间距混合键合、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和双面工艺四大支柱[6][7][8][9] - 背面供电将电源轨移至晶圆背面,降低电压降30%并释放布线资源,但需解决20微米超薄晶圆处理难题[12][14] - 混合键合间距从40-50微米缩小至2微米以下,铜-铜互连实现高带宽,要求亚微米级对准精度[12][14] 设计与制造挑战 - 3D集成彻底改变设计规则,需重构SoC分区、布线和验证方法,EDA工具需支持跨层热梯度和机械应力建模[16][17] - 制造面临混合键合对准(100nm精度)、晶圆减薄(20μm)、工艺复杂性(500+蚀刻配方)和缺陷检测四重挑战[19][20][21] - 良率管理成经济性关键,多层堆叠使缺陷率呈指数累积,需建立"已知良好层级"测试体系[24][25] 替代技术方案比较 - 2.5D集成采用中介层芯片方案,优势在于灵活性和成熟度,但I/O密度比混合键合低100倍且延迟更高[27][29] - 单片CFET微缩保持现有流程,可提升密度30-40%,但无法解决互连瓶颈问题[28][29] - 高性能计算优先采用CMOS 2.0,中端市场可能延续2.5D或成熟节点,形成技术路线分化[25][29][33] 产业化推进路径 - 需突破亚微米键合可靠性(1μm间距)、EDA工具成熟度、超薄晶圆处理(翘曲<50nm)和生态协同四大里程碑[32][33] - 初期将应用于AI加速器/HPC等高端领域,随良率提升逐步向移动设备扩展,5年内或形成规模产能[33][34] - 行业需重构供应链合作模式,从晶体管微缩竞赛转向系统级三维集成创新[3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