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体系

搜索文档
当AI有了“数字身份证”
经济观察网· 2025-09-02 01:39
《办法》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也充分考量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创作自由。针对部分原创内容被误判为AI 生成的问题,《办法》引入分级处理制度:对通过隐式标识确认的AI生成内容,平台需采取更严格措 施,如下架或限制传播。同时给予疑似内容复核的机会:对标识为"疑似生成"的内容,平台需提供便捷 的用户反馈渠道,允许创作者提交证据申请复核。既避免误判打击创作积极性,又为平台提供灵活管理 空间。 《办法》提出的"显式标识"与"隐式标识"并行机制,给AI作品上了两把锁。显式标识要求在文本起始处 添加文字提示、在图片角落嵌入角标、在视频播放界面设置动态水印,确保用户肉眼可见;隐式标识则 通过文件元数据植入数字水印、服务商编码等技术手段,实现机器可读、不可篡改。这种"明暗结合"的 标识方式,既保障了公众知情权,又为执法部门提供了追踪溯源的技术抓手。 以近期引发热议的"AI图片诈骗电商退款"事件为例,不法分子利用20秒生成的虚假商品破损图,成功骗 取75%的退款申请。《办法》施行后,未来,电商平台可通过核验文件元数据中的隐式标识,快速识别 AI生成内容,阻断诈骗链条。《办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明确平台责任,阻断虚假信息传播链。 这无疑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