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手机银行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破“幻”之路:让大模型学会金融“行话”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41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变革金融行业 显著提升服务效率和决策能力 但AI"幻觉"、数据合规和安全挑战仍是关键障碍 金融行业需要更专业、更可靠的垂直大模型来满足业务需求[1][3][4] - 金融大模型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在信贷审批、客户服务、财富管理等核心场景取得突破 但需在技术突破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1][4][8] - 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如"三阶验证"机制、加权训练算法等手段降低AI"幻觉"率 从10%降至0.3% 同时通过本地部署、联邦学习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4][6][7][8] 金融大模型应用现状 - 大模型为全球金融行业带来每年2500亿至4100亿美元增量价值 应用从智能问答扩展到风控、营销、财富管理等核心业务场景[2] - 实际应用案例包括:30秒生成2万字信贷报告 11分钟完成单笔科创贷款审批 AI手机银行服务 智能理财服务 "看一看"支付等[1][5] - 华东师范大学SAIFS推出的金融分析师智能体"思睿" 30秒生成2万字信贷报告 错误率控制在0.3%以内 相当于完成分析师一周工作量[5][6] AI"幻觉"挑战与解决方案 - AI"幻觉"指生成内容与现实事实或用户输入不一致 在金融领域可能导致严重问题 如将"信用卡套现"识别为正常消费[3] - 通用大模型存在10%幻觉率 缺乏金融专业知识 未经过金融业务训练 存在"知识鸿沟"[3][4][6] - 解决方案包括:SAIFS的Smith RM模型采用"三阶验证"机制(宏观因子校验、微观财报反向拆解、舆情语义溯源) 将幻觉率从10%降至0.3%[6] - 蚂蚁数科通过"加权训练算法"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训练 如自动增加"保险理赔条款解读"相关数据训练权重[7] 数据安全与合规挑战 - 金融强监管要求"模型不联网 数据不出行" 但限制了模型迭代能力[8] - 采用"本地部署+可信执行环境"确保数据不离开银行系统 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8] - 可解释性要求金融决策"每一步推理都可追溯" SAIFS通过"保留思维链"方式输出推理过程[8] 成本与持续学习挑战 - 训练金融大模型需要数千万元算力投入 后续维护成本高昂[9] - 蚂蚁数科"轻量化训练"方案减少微调数据量和算力消耗 自动识别模型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9] - 模型需要终身学习 通过更新模块自动抓取最新政策文件和市场报告 保持专业能力与时俱进[9][10] 未来发展趋势 - 金融推理大模型将让智能体在更多场景发挥作用 从解决70-80%问题到有些能搞定99%甚至100%[10] - 对于决策至关重要、出错损失巨大的场景 不能让大模型直接"拍板" 需理性看待能力边界[10] - 法律和监管需要不断完善 设定可用与不可用的边界 制定应对模型风险的机制[10]
让大模型学会金融“行话”
金融时报· 2025-07-31 02:33
金融大模型应用现状 - AI技术正深刻变革金融行业 实现30秒生成2万字信贷报告 11分钟完成单笔科创贷款审批 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眼镜支付等创新应用[1] - 大模型为全球金融业创造年增量价值2500亿至4100亿美元 应用场景从智能问答延伸至风控 营销和财富管理等核心业务[2] AI幻觉挑战 - AI幻觉指生成内容与事实不符的现象 在金融领域可能导致严重风险 例如将信用卡套现误判为正常消费[3] - 通用大模型存在5%幻觉率 意味着每1000个数据可能出现50个错误 在亿元级贷款审批或股市分析中可能引发重大损失[4] - 金融行业要求零幻觉率 即使1%的错误也可能造成不可容忍的后果[3][4] 垂直金融大模型突破 - 华东师范大学SAIFS推出金融分析师智能体思睿 30秒生成2万字信贷报告 幻觉率控制在0.3%以下[5][6] - 思睿具备CFA三级分析师水平 融合多维度信息并配备幻觉检测系统 基于15TB金融数据和10万条思维链语料库[6] - 蚂蚁数科发布金融推理大模型Agentar-Fin-R1 采用加权训练算法强化薄弱环节 例如提升保险理赔条款解读准确率[7] 技术解决方案 - Smith RM模型通过三阶验证机制:宏观因子校验 微观财报反向拆解和舆情语义溯源 将幻觉率从10%降至0.3%[6] - 采用本地部署+可信执行环境保障数据安全 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8] - 保留思维链机制确保决策可追溯 例如明确标注风险等级调整依据及原始数据位置[8] 成本与持续学习 - 训练金融大模型需数千万元算力投入 蚂蚁数科通过轻量化训练方案减少微调数据量和算力消耗[9] - 模型配备更新模块自动抓取最新政策文件和市场报告 通过轻量化训练实现终身学习[9] - 中小银行可借该方案以更低成本获得顶尖AI能力[9] 发展前景与挑战 - 金融大模型需在数据安全与模型效能间取得平衡 遵守模型不联网和数据不出行的行业共识[8] - 技术发展需经历从解决70-80%问题到99-100%问题的渐进过程 关键决策场景仍需人工介入[10] - 监管框架需持续完善 设定应用边界并建立模型风险管理机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