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碧(清爽柠檬味)

搜索文档
可口可乐低调上架多款“专供新品”,全球最大饮料商卡位零食量贩渠道
新浪财经· 2025-08-21 06:14
核心观点 - 可口可乐公司推出零食渠道定制产品 包括400ml规格可口可乐经典款 无糖款和雪碧清爽柠檬味 单价从2.8元降至2.3元 旨在覆盖所有零食量贩渠道[1][3] - 多个食品品牌积极布局零食量贩渠道定制产品 包括费列罗 乐事 奥利奥 香飘飘 洽洽食品 卫龙和梅见等 通过规格 包装或口味差异实现渠道区隔[3][5] - 零食量贩渠道快速增长 2024年市场规模达1040亿元 同比增长28.6% 预计2027年突破1500亿元 2025年门店数量预计达4.5万家[8] - 品牌推出定制产品主要基于三大战略考量:把握渠道扩张红利 触达下沉市场空白 防止窜货引发的渠道冲突并稳定整体价盘[8][9][10] 渠道定制产品案例 - 可口可乐为零食量贩渠道推出400ml定制产品 单价从原500ml的2.8元降至2.3元 瓶身标注"零食渠道定制"[1][3] - 洽洽食品推出经典红袋和焦糖口味小包装散称瓜子 2024年8月和9月单月销售额近5000万元 2023年该渠道含税营收近2亿元[5][7] - 香飘飘Meco果茶和奶茶类产品进入零食量贩渠道 与万辰系 很忙系 有鸣系等合作推出定制款[5] - 奥利奥推出77.6g定制款(低于超市常规款克重) 好丽友好多鱼推出四盒装7.5元定制款 乐事与零食很忙合作定制产品[5] - 费列罗通过定制产品在零食量贩渠道取得显著增长 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该渠道成为中国市场增长最大贡献者[7] 渠道发展态势 - 零食量贩渠道凭借规模化采购和低成本运营优势快速发展 2024年市场规模1040亿元 同比增长28.6% 预计2027年突破1500亿元[8] - 盐津铺子渠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KA商超渠道营收占比从50%下滑至3.55% 经销及其他新渠道占比增长至74.59% 主要贡献来自零食量贩连锁[7] - 渠道广泛渗透下沉市场 品牌通过定制产品触达下沉客群并填补市场空白[8] 定制产品战略动因 - 防止窜货引发的渠道冲突 零食量贩店已成为窜货重灾区 外地经销商低价拿货冲击本地经销商生存空间[9] - 通过专供款实现产品区隔 量贩店采用小包装 传统商超采用大包装 或推出区域定制口味(如湖南特辣版 广东微辣版)使窜货产品难以适配异地市场[10] - 稳定整体价盘 避免不同渠道间直接竞争 通过差异化产品线满足零食店平价要求 同时保护传统渠道商利益[10][11] 市场反馈与挑战 - 消费者对定制产品存在性价比心理落差 部分产品规格缩小但售价与传统渠道标准款持平 被质疑"减量不减价"[12] - 传统渠道经销商抵触情绪有所缓解 但仍面临零食量贩渠道低价优势带来的流量争夺压力[11] - 品牌需在渠道稳定和消费者体验之间寻求平衡 定制款优先解决渠道冲突而非满足绝对性价比诉求[12]
可口可乐低调上架多款“专供新品”,全球最大饮料商加入卡位1000亿量贩零食市场队列
36氪· 2025-08-21 00:04
核心观点 - 可口可乐等品牌推出零食量贩渠道定制产品 规格从500ml降至400ml 单价从2.8元降至2.3元 旨在覆盖所有零食量贩渠道并形成与传统渠道的区隔 [1][3] - 零食量贩渠道市场规模达1040亿元 同比增长28.6% 预计2027年突破1500亿元 门店数量2025年将达4.5万家 品牌通过定制产品把握渠道扩张红利 [3][9] - 定制产品主要战略包括防止窜货引发的渠道冲突 通过包装规格差异化稳定价盘 以及渗透下沉市场填补空白 [11][12][14][9] 品牌定制化举措 - 可口可乐为零食渠道推出400ml定制装 瓶身标注"零食渠道定制"字样 设计与传统产品不同 [1][3] - 洽洽食品推出小包装散称瓜子 2024年8-9月单月销售额近5000万元 2023年该渠道含税营收近2亿元 [5][7] - 香飘飘Meco果茶奶茶类 卫龙 梅见 奥利奥77.6g装 好丽友四盒装7.5元 乐事等均推出定制产品 [5] - 费列罗定制产品使零食量贩店成为2024年9月-2025年1月中国市场的最大增长贡献者 [7] 渠道变革影响 - 盐津铺子直营KA渠道营收占比从50%降至3.55% 经销及其他新渠道占比升至74.59% 主要受益零食量贩连锁 [7] - 零食量贩凭借规模化采购和低成本运营快速扩张 广泛渗透下沉市场 帮助品牌触达空白区域 [9] - 定制产品通过规格包装区隔(如小包装/区域特供版)避免不同渠道直接竞争 维持价格体系独立 [11][12][14] 市场反馈与挑战 - 消费者对定制款存在"减量不减价"质疑 如规格缩小但售价与传统渠道持平 [17] - 传统渠道仍面临零食量贩低价优势冲击 定制款仅缓解产品冲突但无法消除渠道间流量争夺 [15] - 品牌需平衡渠道稳定与消费者体验 但不同渠道运营逻辑差异导致难以完全满足各方诉求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