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极AI拍拍镜A1

搜索文档
曝闪极科技人事“动荡”!多名中高层骨干相继离开
犀牛财经· 2025-09-22 09:05
据趣解商业报道,近日,闪极科技合伙人潘欣已经离职。作为拥有多家科技大厂从业经历的明星技术人才,"技术大牛"潘欣的加入,曾为闪极科技带来耀眼 的技术光环与转型契机。 据多位闪极科技离职及在职员工透露,在潘欣离职之前,闪极科技CTO周万程、品牌总监、人力总监、销售总监、设计部负责人等一众中高层骨干,以及国 内市场品牌部几乎全体员工,均在今年4月后相继离开;而另一位核心高管闪极科技CMO吴浩然,也在近日正式离职。 早期种子用户按流程预定,本应2024年12月交付,却被跳票,即便发布会承诺共创用户优先发货,部分老用户直到2025年1月下旬仍未收到,而新用户却有 到货的,闪极科技称是"系统问题、批次差异",但用户不认可。 另外,新下单用户也面临长时间等待,有用户2024年12月22日下单,系统提示预计2025年11月16日发货。对此,闪极科技回应是"系统Bug",但用户称未收 到更新通知,不少用户因此投诉和退款。收到货的用户体验也不佳,在拍照质量、连接信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闪极科技由张波于2020年创立。张波早期曾在格力担任工程师,2012年入职魅族负责营销工作,2017年进入爱否开物负责电商相关工作 ...
从新玩具到新入口:AI“百镜大战”战事将近
36氪· 2025-09-05 12:45
小米AI眼镜项目启动与战略意义 - 小米AI眼镜项目于2024年年初正式立项 代号"O95" 内部从可穿戴业务角度将其视为重要战略产品占位和补充 [1] - 项目获得雷军直接支持 要求与集团参谋长及可穿戴部负责人协同推进 标志着小米首次明确"AI眼镜"概念并投入资源 [1] - 团队规模在高峰期达上千人 整合内部相机部、小爱团队及外部合作伙伴 办公场地临时启用原手机测试仓库改造的"小黑屋" [13][14] 行业竞争格局与参与者生态 - 行业被称为"百镜大战" 参与者包括互联网巨头(Meta、阿里、百度)、手机厂商(小米、华为、传音)、AR/VR企业(雷鸟、Rokid)及创业公司(闪极、In Air、影目科技等) [2][7] - Meta第二代Ray-Ban Meta眼镜成为行业爆款 售价299美元 重量48克 集成Llama模型 不足一年全球销量达100万副 [3] - 中国企业快速跟进 阿里发布夸克AI眼镜 百度推出小度AI眼镜 华为智能眼镜2定价1699元起 小米AI眼镜定价1999元起 [9][10] 产品功能与技术方向 - AI核心功能集中在识别、翻译、问答、导航及健康监测等领域 例如小米支持AI同声传译 华为提供智慧播报 Rokid具备AI识物和多语种翻译 [9][10] - 软件生态建设成为竞争焦点 创业公司尝试摆脱"手机配件"定位 通过自研操作系统(如闪极Loomo OS、In Air空间操作系统)构建独立应用生态 [21] - 模型调用采用集成多接口的"中转盒子"模式 根据需求分配至不同模型 但现阶段缺乏杀手级应用 产品体验仅达"60分"水平 [22] 供应链挑战与成本结构 - 供应链整体不成熟 主控芯片成本因小米入局下降约40% 代工厂(歌尔、立讯、蓝思等)积极性提升 [29] - 小米选用高价供应商方案 创业公司受限于资源多采用国产替代方案(如闪极采用紫光展锐芯片替代高通) [23] - 第一代产品普遍"赔本赚吆喝" 小米预计亏损 闪极A1售价999元 产能规划从日产400台目标提升至千台但良率未达91%预期 [23][28][29] 市场规模与销售表现 - 中国年近视眼镜需求超2亿副 其中2000元以上价位占比约3%-5%(约1000万副) 小米目标获取5%份额(50万副) [27] - 小米AI眼镜首发数日内售罄 部分SKU缺货 20天销量约10万副 [28] - 闪极A1发布24小时内售罄5万台 最终订单量达10万 但因交付周期长引发用户负面反馈 [29] 战略定位与行业拐点判断 - AI眼镜被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感官中枢" 有望成为智能手机后最重要个人移动入口 但需等待"3年500万台"销量拐点以明确战略地位 [6][7] - 手机厂商凭借硬件基因和生态优势被看好 创业公司则认为个性化需求将带来市场空间 硬件差距未来三年内可能被供应链拉平 [19][20] - 产品设计需平衡创新与风险 小米采取"有所保留的平衡"策略 确保首战不犯错误同时卡位未来入口级机会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