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再生利用产品

搜索文档
“锂电回收巨头”18亿债务压顶,金晟新能上市“补血”?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19 00:05
导语:"锂电池回收巨头"金晟新能第三次谋求上市,但背负18亿短债与连年亏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在行业爆发前景与激烈竞争夹击下,金晟新能能否 成功融资,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抢占市场份额? 摘要: 1、流动性承压:金晟新能一年内有18亿元债务到期,而现金储备不足4千万,短期流动性和偿债压力极其严峻。 2、单一大客户依赖: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过六成,最大客户贡献近半营收,客户集中度带来极大依赖与风险。 3、市场前景:全球动力电池退役潮加速到来,回收市场预计将高速扩张,为金晟新能提供难得的增长机会。 在全球动力电池退役潮即将来临之际,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金晟新能")正上演着一场紧张的资本突 围战。 9 月 17 日,金晟新能 再次 更新港股 上市 申请文件,不到一年时间里 三次谋求上市 ,迫切 冲击 IPO 的背后,是 这家行业龙头 背负的 18 亿 债务即将在一年内到期,能否成功融资或将决定 金晟新能 的未来走向 。 锂电池回收"一哥", 综合实力不敌行业巨头 金晟新能引用 弗若斯特沙利文 报告称, 以 2024 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 公司是 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 ...
新股前瞻|碳酸锂暴跌80%行业至暗时刻 金晟新能谋“一体化”破局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00:28
公司上市与行业背景 - 公司于9月3日再度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中金公司与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1] - 锂电池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碳酸锂价格较去年高点大幅回落 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1] - 公司聚焦锂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循环 凭借资源循环技术优势寻求资本市场机会[1] 公司市场地位与业务模式 - 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也是全球第一大的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2] - 业务涵盖三元锂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等主流体系 产品用于电动汽车 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产品[2] - 形成全面且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 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闭环[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锂再生利用产品和镍再生利用产品的销售额占总收入的79%以上[2] 财务表现与亏损情况 - 近三年半累计亏损超10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骤降56.5%[2] -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29.05亿元 28.92亿元 21.57亿元 9.37亿元[3] - 同期年内溢利分别为1.51亿元 -4.71亿元 -3.44亿元 -1.44亿元[3] - 财务表现映射锂电池金属材料市场的过山车行情[4] 产品收入结构变化 - 锂再生利用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49.6%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48.4%[4] - 镍再生利用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31.8%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30.8%[4] - 钴再生利用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17.8%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11.3%[4] - 梯次利用电池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0.1%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1.2%[4] 碳酸锂价格波动影响 - 碳酸锂均价从2022年每吨42.69万元暴跌至2024年8.01万元 累计跌幅超80%[5] -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探至6.23万元/吨的历史低位[5] - 2023年及2024年陷入毛亏损核心症结在于碳酸锂 镍 钴等金属价格断崖式下跌导致产品售价与成本倒挂[4] 盈利能力改善迹象 - 2025年上半年成功实现毛利率转正[5] - 扭亏为盈受益于钴价回升等市场因素以及生产技术革新实现的成本压降[5][6] - 精准的存货管理规避了大幅减值风险[6] 垂直整合战略布局 - 战略核心通过向上游强化黑粉产能 向下游延伸至正极材料制造构建产业闭环[7] - 赣州基地退役电池处理量达8万吨/年 黑粉产能1.5万吨/年 计划扩大直接处理退役电池包能力[7] - 宜春在建产能1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标志公司首次切入下游制造领域[8] 生产基地与产能分布 - 肇庆基地建筑面积75,826.42平方米 主要产品包括硫酸钴 硫酸镍 碳酸锂和梯次利用电池[8] - 宜春基地建筑面积105,107.94平方米 主要产品包括硫酸钴 硫酸镍 碳酸锂 硫酸锰 磷酸铁 磷酸铁锂 负极石墨材料和梯次利用电池[8] - 赣州基地建筑面积113,658.59平方米 主要产品为黑粉[8] 战略执行风险与挑战 - 公司往绩期间并无生产任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存在技术壁垒与学习曲线[9] - 大规模产能扩张可能加剧财务负担[9] - 下游电池巨头如宁德时代 比亚迪纷纷自建回收体系 第三方企业需保持差异化竞争力[9] 客户依赖与现金流风险 - 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飙升至67.3% 创历史新高[9] - 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2022年38天延长至2025年56天 增幅近50%[9] - 应收款项总额从2023年4.21亿元峰值回落至2.79亿元 但周转效率持续下滑[9] - 客户集中度与回款效率双重恶化形成危险闭环 坏账风险可能放大[10] 行业周期性与公司韧性 - 碳酸锂价格剧烈波动曾让公司深陷亏损 但2025年上半年毛利转正释放韧性信号[10] - 业绩弹性需抵御大宗商品的周期性暴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