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网互动责任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新能源汽车化身“移动充电宝”,车网互动普及仍需多方发力 | 人民智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03:34
车网互动(V2G)发展现状 - 新能源汽车通过低谷充电、高峰反向放电参与电网削峰填谷,实现经济效益 [1] - 合肥市政务中心示范站配备27台V2G充电桩,采用"5G+量子"技术实现秒级电网互动 [2] - 合肥市5月30日实测放电功率超2000kW,累计放电量超5000千瓦时(相当于普通家庭3年用电量) [3] - 全国多地推进试点:深圳84个场站超2500车次参与,广州诞生首张居民V2G结算单,杭州开展三地实测 [4] 技术基础与市场驱动 -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达549.23亿千瓦时,全年预计与三峡年发电量相当 [5] - 动力电池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循环寿命超2000次(远超家用车1000次需求) [7] - 峰谷价差创造收益空间:安徽案例显示50度电车单次充放电最高可获40元价差收益 [2] - 头部充电桩厂商加速布局V2G,双向充放电模块技术趋于成熟 [6] 政策支持措施 - 国家四部门联合启动首批规模化应用试点,合肥入选试点城市 [2] - 广州三年每年提供2000万元专项补贴,按设备投资额50%建设补贴+5元/千瓦时放电奖励 [8] - 上海对V2G桩给予最高240元/千瓦·年奖励,成都对试点项目提供5元/千瓦时补贴(上限100万元/年) [8] 基础设施与成本挑战 - 当前V2G设备价格高昂:120kW双枪桩为普通桩2.5倍,7kW直流桩达交流桩10倍价格 [10] - 2023年V2G充电桩价格出现20%降幅,规模效应有望持续降低成本 [10] - 合肥计划2025年建成超200根双向桩,集聚1万辆以上具备反向放电功能车辆 [3] 标准化与产业协同瓶颈 - 车网互动缺乏统一国家标准,车桩协议不匹配、放电功率限制等问题突出 [11] - 车企对V2G持谨慎态度:反向放电功能对销量助力有限,且存在责任界定风险 [12] - 南方电网推出首款车网互动责任保险,覆盖设备故障、安全事故及收益损失保障 [13]
新能源汽车化身“移动充电宝” 车网互动普及仍需多方发力
证券时报· 2025-08-27 17:47
车网互动(V2G)发展现状 - 新能源汽车通过低谷充电、高峰反向放电参与电网削峰填谷,实现经济效益和电力系统平衡 [1] - 车网互动包括智能有序充电(大规模推广阶段)和双向充放电(萌芽阶段)两种形式 [2] - 技术层面已基本打通,市场端逐步验证可行性,政策端持续发力推动试点 [6] 规模化试点进展 - 合肥市建成8个车网互动示范场景,45根双向充电桩,总放电功率达3010kW [3] - 合肥2025年目标建成200根以上双向充电桩,集聚1万辆以上具备反向放电功能的新能源汽车 [3] - 深圳84个充电场站超2500车次参与示范,广州诞生全国首张居民个人V2G结算单,杭州首次开展三地规模化实测 [4] 经济性与政策支持 - 安徽工商业尖峰与深谷价差可使50度电车单次充放电最高获取40元收益,另享政府补贴 [2] - 广州每年提供2000万元专项补贴,按V2G设施投资额50%建设补贴+放电量5元/千瓦时奖励 [8] - 上海对V2G充放桩最高奖励240元/千瓦·年,成都对试点项目给予5元/千瓦时放电补贴(上限100万元/年) [8] 技术基础与优势 -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普遍超2000次,远超家用新能源车全生命周期1000次充放电需求 [6] - 通过"5G+量子"技术实现电网秒级互动,动力电池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无需二次投资 [2][5] - 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549.23亿千瓦时,全年预计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相当 [5] 实施场景与模式 - 大型公共充电场站资源聚合能力强,优先落地反向放电 [7] - 工业园区结合光储充放系统实现V2B(车楼互动)落地 [7] - 电力现货及辅助交易市场完善为峰谷套利盈利模式提供机制保障 [6] 发展瓶颈与挑战 - V2G设备成本高昂:120kW双枪充电桩价格为普通桩2.5倍,7kW直流桩达交流桩10倍 [9] - 车桩协议不匹配、双枪不能同时反向放电、车企对放电功率设限等技术标准未统一 [10] - 车企因销量助力有限和责任界定不明晰对V2G存在疑虑,车主担忧电池损耗和出行电量保障 [10][12] 产业生态优化举措 - 南方电网推出业内首款车网互动责任保险,覆盖设备故障、安全事故及收益损失保障 [12] - V2G充电桩2023年价格普遍下降20%,规模放量后制造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9] - 居民用户参与全流程闭环已打通,高能耗厂区光储充放一体化方案加速落地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