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纤革

搜索文档
全球与中国汽车人造革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QYResearch· 2025-09-04 09:43
汽车人造革行业现状分析 - 汽车人造革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真皮为主阶段、真皮与PVC人造革共存阶段、PU合成革和超纤革替代PVC阶段[2] - 豪华和高端车型领域天然真皮仍保持高端地位,但面临环保和供应链挑战[3] - PU合成革凭借与真皮相近的手感、更优透气性和较低成本,成为中高端车型主流替代品[3] - PVC合成革在经济型车型和非接触部位应用广泛,具有耐污防水和加工灵活性优势[4] - TPO合成革在耐高温防刮部位成为PVC/PU的有力替代,具有无增塑剂和可回收优势[4] - 超纤绒面革成为高端车型智能座舱中真皮与合成革的桥梁,提供绒面质感和功能集成可能[5] 汽车人造革发展趋势 - 环保与可持续性成为重点发展方向,水性PU、热熔涂层等新技术逐步替代传统溶剂型材料[6] - 智能功能集成趋势明显,高端车型将温度调节、压力感应等功能集成于皮革表层结构[6] - 轻量化设计成为电动汽车驱动下的重要方向,传统真皮和合成革均通过新技术实现减重[7] - 美学表达不断提升,表面工艺从传统压花演化为三维微结构、数字激光雕刻等高端工艺[7] 全球汽车人造革总体规模 - 2024年全球汽车人造革市场销售额达到261.984亿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368.6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75%[10]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为109.453亿元,占全球41.78%,预计2031年达到159.961亿元,占比提升至43.40%[10] - 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2024年占46.86%份额,北美和欧洲分别占9.42%和14.98%[10] - 生产端中国占51.35%份额,欧洲占12.02%,印度地区增长最快[10] - PVC革占据重要地位,预计2031年份额达32.54%[11] - 座椅应用占主导地位,2024年份额约72.65%[11] - 全球前5大厂商2024年共占50.40%市场份额[13] 行业政策环境 - 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培育汽车消费市场等八项主要任务[14] - 2014年修订《环境保护法》强化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和环境监管[14] - 2016年《皮革行业发展规划》提出行业发展目标和支持措施[14] - 2017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建立汽车强国战略[14] - 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超纤革列入鼓励类项目,限制聚氯乙烯普通人造革生产线[14] - 2022年《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轻量化材料和再生材料应用[14]
明新旭腾: 明新旭腾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1:07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6.03亿元,同比增长29.26%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39.09万元,同比下降393.49%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6526万元,同比改善(上年同期为-1.40亿元) [3] - 总资产36.21亿元,同比增长2.43%;净资产16.50亿元,同比下降1.14% [3] 业务运营与战略布局 - 产品矩阵涵盖真皮、绒面超纤革、超纤革、PU和PVC等汽车内饰材料 [4][13] - 设立子公司明新智源切入仿生电子皮肤赛道,拓展"汽车+机器人+X"应用生态 [11][19] - 客户覆盖一汽大众、上汽通用、比亚迪、蔚来、理想、奔驰、宝马等主流主机厂 [10] - 实施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实际控制人一致行动人增持149.6万股(占总股本0.92%) [12][20] 技术研发与创新 - 累计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34项,拥有有效授权专利289项(发明专利18项) [14] - 水性PU革获婴儿级认证并实现量产,植物基超纤采用47%植物基聚酰胺原料 [14] - 构建国家级"中国轻工业汽车内饰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层次研发平台 [14] - 环保PVC通过欧盟RoHS、REACH认证并应用于终端车型 [14] 行业环境与趋势 - 2025年1-6月中国汽车产销1562.1万辆/1565.3万辆,同比增长12.5%/11.4% [8] - 新能源汽车产销696.8万辆/693.7万辆,同比增长30.1%/31.2% [8] - 行业面临竞争加剧、盈利承压及政策退坡(新能源免购置税优惠)等挑战 [8] 生产与供应链管理 - 原材料采购以销定产,皮料主要进口自北美、澳洲、南美等地,采购周期3-4个月 [4][5] - 推行"灯塔工厂"标准,采用工业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15] - 通过IATF16949体系实现质量追溯至工序和供应商层级 [15] 可持续发展与ESG - Wind ESG评级从A级跃升至AA级,获权威认可 [12][17] - 产品全线采用水性工艺、生物基材料及废弃资源升级再造技术 [17] - 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ISO45001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