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

搜索文档
中医药在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方面有何优势?专家解答
中国新闻网· 2025-08-06 01:13
中医药疫病防控优势 - 中医药形成完备的疫病理论体系 包含500多种疫病专著 提出气候环境 人和病邪相互作用三要素核心理论[1] - 较早认识到疫病病因特殊性 提出主动"避其毒气"预防理念 摸索出多种预防治疗方剂[1] - 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为发热 关节痛 皮疹三联症 中医辨证为风邪袭表 湿毒蕴热核心病机[2] 中医药临床应用成效 - 采用清热化湿 疏风透邪治疗原则 辨证使用中医药内服外治法缓解关节疼痛 促进皮疹消退 实现稳定退热[2] - 在新冠疫情中展示独特健康观 缩短病情 缓解症状 降低重症转化率和病死率 后期指导康复效果显著[2] - 2025年7月27日至8月2日广东新增289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未报告重症和死亡案例[1] 预防与调养措施 - 预防采用健脾消暑药食同源中药 如薏苡仁 白扁豆 淡豆豉 荷叶 冬瓜煲汤调节体能[2] - 基础防控包括清除环境污水 灭蚊截断传染源 结合三伏天气候特点进行综合防治[2] - 病毒对56℃30分钟加热敏感 可被70%乙醇 1%次氯酸钠 紫外线等多种消毒剂灭活[1]
“热伤风”吃什么好得快?中医教你这样调理
人民网· 2025-08-05 02:11
核心观点 - 夏季过度贪凉或忽冷忽热易引发暑湿型"热伤风" 需通过中医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缓解症状 避免错误疗法如盖厚被发汗或滥用抗生素 [1][3][4] 错误治疗方法及风险 - 盖厚被子发汗可能导致脱水 电解质紊乱或高热惊厥 [3] - 喝姜汤可能加重内热 引发咽喉肿痛或口腔溃疡 [3] - 狂吃冷饮会加重湿邪内困 刺激胃肠黏膜并引发恶心呕吐 腹泻腹胀或长期低烧 [3][4] - 非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并增加耐药风险 [4] 暑湿型热伤风调理方案 - 症状包括全身酸痛 胸院痞满 食欲不振 腹泻 [5] - 茯苓12克 白术9克 薏苡仁20克 冬瓜100克 荷叶10克煮水代茶饮可健脾和胃 利尿消暑 [6] - 陈皮6克 藿香6克煎汁后加扁豆30克 荷叶30克 粳米100克煮粥可祛暑解表 健脾化湿 [6] 暑热型热伤风调理方案 - 症状包括身热 心烦 咽干痛 咳嗽 黄涕 口渴 [6] - 鲜香薰3克 鲜荷叶 鲜扁豆花 鲜金银花各6克代茶饮可清心解暑 消风祛湿 [6] - 金银花5克 豆豉15克 桑叶12克 菊花9克与粳米100克煮粥可发汗解表 疏风清热 [7] 日常预防措施 - 饮食需清淡易消化 多食用绿叶菜和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 忌冷饮及油炸食品 [7] - 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至10℃ 空调温度以26℃左右为宜 [7] - 夏季宜晚睡早起 午休30分钟补充精神 [8] - 运动后需多次少量补充温水 出汗后及时擦干并避免冷风直吹 用温水洗澡降温更快 [8]
立夏时节湿热起 护心顾脾养阳气
新华网· 2025-05-05 00:30
中医立夏养生原则 - 立夏后养生需顺应"春夏养阳"原则,重点养护心脾、清热祛湿、调和气血 [1] - 湿热天气易引发呼吸系统问题(如湿热咳嗽、暑湿感冒)及脾胃功能受损(腹胀、食欲不振) [4] - 湿热体质者症状可能加重,如面部出油长痘、大便黏滞 [4] 饮食调理建议 - 饮食宜"清补为主,兼顾祛湿",推荐酸味食物(乌梅、山楂)敛汗生津,苦味食物(苦瓜、莲子)清心火 [4] - 多食新鲜蔬菜,少油腻辛辣,湿热重时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药等健脾利湿食材 [4] - 避免过量冷饮冰品以防脾阳受损引发腹泻 [4] 起居与运动指导 - 建议夜卧早起,午间小憩养心气,保持室内通风 [4] - 通过静坐、听舒缓音乐保持心态平和,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大汗伤津液阳气 [4] 中医外治保健方法 - 晨起空叩膻中穴5分钟可缓解心烦失眠 [5] - 仰卧推揉腹部49遍/日可祛湿浊,改善脾虚湿困早期症状(口黏纳呆、排便黏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