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草编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渭南以攻坚行动践行“蓝天之约”
中国环境报· 2025-09-11 00:50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 2024年渭南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41 优良天数 PM2.5浓度均创监测记录最佳 [2] - 截至6月30日优良天数118天同比增加9天 六项污染物浓度呈现"五降一升"态势 [2] - 臭氧平均浓度16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2% 夏防期臭氧超标天数同比减少12天 [4] 科技治污体系建设 - 193家企业完成环保门禁系统建设 94家接入市级监管平台 实现国三以下货车自动拦截 [3][4] - 建成119个空气监测站点实现镇办全覆盖 配备无人机 便携式监测仪 激光雷达等设备 [4] - 采用卫星遥感 雷达 走航车等技术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管控 建立"天地空"监测网络 [4][5] 秸秆资源化利用 - 蒲城县年处理秸秆3万吨 畜禽粪便2万吨 秸秆制肥能力提升至5万吨以上 [6] - 临渭区年加工秸秆30余吨 带动3000余名留守妇女人均年增收1500元 [6] - 推广小麦秸秆氨化技术 玉米秸秆青贮技术 减少焚烧污染并降低养殖成本 [6][7]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 拥有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6家 绿色产品1个 绿色工业园区2个 [8] - 18家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10家完成能效认定 五大电厂燃煤消耗同比减少152.7万吨 [8] - 地热供热能力达233万平方米 淘汰老旧柴油货车2244辆(完成率93.34%) [8] 清洁能源运输体系 - 新增218辆新能源车 清洁运输比例达80.54% 淘汰非道路移动机械167台 [8] - 城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超90% 达优道路386条占比61.1% [4] - 在建工地和餐饮油烟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4] 长效治理机制建设 - 建立"75311"指挥调度机制 实现市县镇村多级联动协同 [10] - 多部门组建12个督导组下沉一线 开展环保知识"六进"教育活动 [10] - 推动从行政驱动向法治化推动 从重点管理向全民治理转变 [10][11]
听夯号品非遗 黄河畔赶大集(城市味道·大河九曲)
人民日报· 2025-05-07 23:00
黄河文化与非遗传承 - 利津县因黄河与渤海的地理优势形成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历史上以盐业著称,清代永阜盐场为山东八大盐场之冠 [8] - 滩区房台村落是黄河独特人文景观,村民为防洪用泥土夯筑高台建房,2018年启动19个滩区村庄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连片加固并完善基础设施 [8][10] - 佟家村保留古房台发展旅游产业,建成民宿、黄河滩文化展示馆、黄河口文学艺术创作基地,吸引美术院校师生及艺术从业者 [10] 非遗文旅产业开发 - 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汇聚35个非遗项目,包括黄河夯号、老扬琴、剪纸、陶印等,布设21家非遗店铺和90余个流动摊位 [12][13] -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0 9万人次,旅游收入940多万元,单日最大客流达5万人次,年均演出400余场并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 [13] - 草编合作社产品畅销海内外,村民月均增收2000元,2024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改革创新二十佳案例 [11][13] 传统技艺活化利用 - 黄河夯号从筑台劳动号子发展为非遗表演,体现"人心齐泰山移"的协作精神,成为文旅融合亮点 [12][15] - 滩区芦苇、蒲草编织手艺转型为特色手工艺品,如坐墩、蒲团、储物筐,通过合作社模式带动村民就业 [10][11] - 盐窝镇利用盐业历史资源打造非遗文化街,扭转盐碱地低收益局面(原每亩年收入不足1000元)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