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联想moto Razr 60 Pro
icon
搜索文档
加快创新融合发展 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壮大
经济日报· 2025-09-27 23:30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概念 - 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1]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1] - “十四五”期间中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成果显著 [1] 科技创新投入与力量 -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和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全球第一 [2]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6万家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 [2]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 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 [2] - 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首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 [2] - 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按国际通行适航标准实现商业飞行 [2] 产业创新融合与支撑体系 - 新布局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33家,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 [3] - 累计认定187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遴选首批241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3]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较“十三五”末提高8.4个百分点 [3]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应用 - 人工智能技术渗透至各领域,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2] - 国内首个实体化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建成,实现AI应用集约高效量产 [4] - 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AI手机、AI眼镜等终端产品加速普及 [4] 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成效 - 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 [5] - 智能工厂带动重点行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以上 [5] - 2024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预计达5.5万亿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30% [6] 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布局 - 北京市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7] - 浙江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7] - 内蒙古自治区推进传统能源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风光、氢能等新能源产业 [7] 主要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 京津冀联动打造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创新走廊 [7] - 长三角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7] -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低空经济与智能电车前沿领域突破,成渝地区构建西部高技术产业增长极 [7]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十五五”期间需加大创新性要素投入,发挥产业资本效能,增强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8] - 建议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打造新质生产力先行区示范区试验区 [8] - 需建立完善更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体制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 [8]
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壮大
经济日报· 2025-09-27 22:04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定义与战略地位 - 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主导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具有高科技 高效能 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1]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特别是利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 新模式 新动能 [1] - “十四五”期间 中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成果显著 亮点频现 [1] 国家创新战略与投入 -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2] - 基础研究受重视 经费投入占比提高 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打造新兴产业链 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在2024年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 [2] -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 占比全球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2] 关键科技创新成果 - 重大创新成果包括: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建成运营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营 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 [2] - “嫦娥六号”实现全球首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 国产大飞机C919按国际标准实现商业飞行 [2] - “十四五”期间新布局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总数达33家 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 [3] - 累计认定187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遴选首批241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3] 创新成果产业化与标准制定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 [3] - 出台人工智能等22个产业标准体系 制定发布9263项行业标准 支持国内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00多项 [3]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 较“十三五”末提高8.4个百分点 [3] 人工智能产业的深度赋能 - 人工智能技术渗透至各领域 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培育出新增长引擎 [2] - 联想武汉产业基地下线第3亿台智能终端 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应用了多项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 [4] - 浪潮集团建设国内首个实体化人工智能模型工厂 将模型开发从手工作坊转变为现代工业模式 [4] - 国产大模型如DeepSeek 通义千问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 AI手机 AI眼镜等终端产品加速普及 [4] 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效与产业规模 - 截至今年8月底 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 [5] - 大模型 智能体 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加快应用 智能工厂带动重点行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以上 [5] - 2024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预计达5.5万亿元 约占全球市场份额30% [6] - 人工智能在工业 医疗 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 催生大量新业态新模式 [6] 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布局 - 北京市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 加强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 发展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7] - 浙江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7] - 内蒙古自治区依托能源优势 推进传统能源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培育风光 氢能等新能源产业 [7] - 京津冀联动打造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创新走廊 长三角聚焦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7] -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低空经济与智能电车前沿领域突破 成渝地区构建西部高技术产业增长极 [7]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十五五”期间将呈现创新性要素全面配置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快发展 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局面 [8] - 需加大创新性要素投入 发挥产业资本效能 增强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推进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8] - 建议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打造新质生产力先行区示范区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建立完善有利的体制机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