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

搜索文档
养老第三支柱迎黄金时代 险企该如何发挥特长
新华网· 2025-08-12 06:30
政策推动与人口背景 - 政策组合拳推出以应对人口老龄化 包括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1] -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人 占比18.7%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 预计205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7.9%[1] - 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已建立 第一支柱覆盖超10亿人但负担较重 第二支柱覆盖人群有限 第三支柱长期处于起步阶段且支撑不足[1] 养老金体系结构现状 - 2019年养老金总资产中第一支柱规模6.29万亿元 占比65.45% 第二支柱规模1.8万亿元 占比18.73% 第三支柱规模1.52万亿元 占比15.82% 呈现第一支柱一支独大特点[2] - 保险行业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发展 已尝试税延型养老保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2] -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采取账户制 提供保底+浮动收益 含养老金领取和寿险保障 部分产品含失能护理保障责任[2] 试点进展与业务规模 -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自2021年6月试点以来累计承保保单近5万件 累计保费4亿元 其中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近1万人[2] -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业务规模仍较小 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未形成较好地区规模效应[3] - 第三支柱产品面临收益率竞争和销售动力不足问题 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操作环节较繁琐[3] 跨业竞争与机构参与 - 养老市场需银行、保险、信托、基金、证券等多类金融机构共同参与 以转化短期储蓄为长期养老资产[3] - 保险机构可提升长期投资收益率 结合年金保险与长寿风险分摊 推动保险+养老服务模式[3] - 保险资管机构和养老保险公司可推出信托型养老产品 寿险公司可推出契约型养老保险产品 发挥各自专业优势[4] 行业定位与产品发展 - 保险机构非常重视第三支柱业务 希望从资金理财和保障角度发挥专业特长助力建设[4] - 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支付、储蓄、理财、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1][4] - 各类金融机构需立足专业特长参与第三支柱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