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新材料

搜索文档
谱写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新篇章
经济日报· 2025-07-03 22:05
中部地区经济地位与战略定位 - 中部六省以全国1/10的国土面积承载1/4人口并创造1/5经济总量 [1] - 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巩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 - 2021年政策提出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全国约2.5%水平 [4] 经济发展核心数据 - 2015-2024年GDP从不足15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5% [6] - 2024年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经济总量均突破5万亿元 [6] - 2024年中部粮食产量20431.8万吨占全国28.92% [10] - 2024年山西原煤产量12.69亿吨占全国26.7% [10] 产业结构特征 - 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河南/湖南/湖北超8%) [6] - 安徽/江西第二产业占比略高于全国 [6] - 形成株洲轨道交通/长沙工程机械/武汉光电子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8] -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2013年20.7%提升至2023年42.9% [15] 科技创新布局 - 中部地区拥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30% [4] - 合肥/武汉布局量子计算/激光/可控核聚变等新兴产业 [9] - 安徽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服务全球100多国家地区 [16] 重点产业发展 - 安徽2024年汽车产量357万辆(全国第2),新能源汽车168.4万辆 [15] - 全球10%笔记本电脑/20%液晶显示屏/50%光伏玻璃在皖生产 [15] - 武汉光电子信息/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形成竞争力 [8] 区域协同与开放 - 郑州机场2024年全货运航线57条,综保区进出口全国前列 [9] - 鄂州花湖机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5 [9]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促进区域联通 [16] 安徽转型实践 -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5万亿元(中西部首位) [13] - 打造"基金丛林"计划投入超2000亿元 [15] - 制造业投资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15]
鄂尔多斯市—包钢集团产业链协同发展暨供需对接会召开
内蒙古日报· 2025-06-14 00:56
产业链协同发展会议 - 会议主题为"新融合—暖城与包钢",聚焦鄂尔多斯市与包钢集团的产业链协同发展[1] - 参会嘉宾超过400名,来自能源、煤炭、化工、基建、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1] - 会议围绕包钢钢铁、稀土新材料等产品展开供需对接与合作洽谈[1] 协同发展模式 - 采用"链主企业+资源富集地区"的协同发展模式,连接包、鄂两座城市[1] - 该模式是落实自治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1] - 将成为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实践案例[1] 合作目标 - 以"为下游客户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协同发展目标[1] - 落实自治区助企行动,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1] - 促进企业共享改革发展红利[1]
内蒙古包头市“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交出硬核答卷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09 04:06
稀土产业产值与增长 - 包头市稀土产业2023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较2022年增长63.3% [1] - 包头市目标2024年稀土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 [4] 原料供应与产能建设 - 推动白云鄂博矿纳入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成全球最大的10万吨级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 [3] - 建成全国产能规模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全国磁材企业前15强已有10家落户包头 [3] 稀土应用与产业链延伸 - 以永磁电机产业破题,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落户企业达22家 [3] - 坚持优存量与扩增量并举,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韧性 [4] 科研创新与平台建设 - 建成鹿城实验室、内蒙古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一院一校一国重一实验室两中心"错位发展的稀土创新平台体系 [3] - 国家级稀土创新平台达到13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总量较2022年翻两番 [3] - 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开展44项课题研究,承担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项目5项,布局建设12条中试示范线,建成投运4条 [4][5] 关键技术突破 - 累计攻克11项行业关键技术,首创高纯稀土生物分离技术,建成10吨级稀土尾矿微生物分离示范线 [5] - 包钢(集团)公司组建国内最早的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 [5] 行业地位与政策支持 - 包头市成为国家稀土战略实施主阵地、科技创新策源地、龙头企业聚集地、优秀人才优选地 [4] - 包钢(集团)公司在"1+7+N"政策体系和包头市连续3年发布的1号科技创新文件支持下取得阶段性成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