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砖

搜索文档
一张发票带动资源回收产业“转起来”
金融时报· 2025-08-27 02:29
政策核心内容 - 税务部门自2024年4月29日起明确资源回收行业实施"反向开票"政策 允许资源回收企业向符合条件的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开具发票 [1] - 政策旨在解决"源头票缺失"难题 畅通"散户交投—企业回收—加工再生—市场销售"产业链条 [1] 行业经营效率提升 - 政策实施后资源回收企业开票流程顺畅 财务成本显著降低 例如广西桂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累计开具5600多万元发票 [2] - 自然人出售者废旧物资销量大幅增长 例如湖南汨罗个体经营者叶光玉的废旧物资销量增加40%以上 [1] - 企业回收规模显著扩张 例如芜湖奇瑞资源技术有限公司预计2024年报废车拆解处理量达2万台 增幅超100% [3] 产业链协同发展 - 资源回收企业深化产业链整合 例如芜湖奇瑞将拆解散件供给集团备件公司 废钢废铝销往冶炼企业 电池输送至电池回收企业 [3] - 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成效显著 宁波供销再生资源公司累计生产4500万块环保砖 处理固废垃圾10.5万吨 实现减碳1.2万吨 [4] - 政策带动汽车消费增长 截至6月底芜湖市汽车置换申请量15275件带动消费20亿元 汽车报废申请量5525件带动消费6.6亿元 [3] 税务合规性改善 - 政策实施前企业因无法取得进项发票导致税负增加 例如广西方圣纸业需高价从中间商采购废纸 [5] - 政策有效解决进项税合规抵扣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问题 规避虚开发票等税务风险 [6] - 自然人税务登记意愿提升 汨罗市已有150余户自然人转为个体工商户并办理税务登记 [6] 市场规模统计 -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1.33万户资源回收企业向167万名自然人实施"反向开票" [2] - 全国开票总金额达5152亿元 开票份数511万份 [2] - 企业回收业务量增长明显 例如宁波供销再生资源公司废旧物资销售量同比增长58% [4]
助力“两新”政策落地 税务部门“反向开票”服务1.33万户资源回收企业
证券时报网· 2025-08-11 12:44
核心观点 - 税务部门实施"反向开票"政策有效解决资源回收行业发票缺失问题 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 截至6月底全国1.33万户资源回收企业向167万名自然人开具5152亿元发票[1] - 政策推动行业合规经营和循环经济发展 提升废旧物资回收量和资源化利用率 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并优化产业链效率[4][7][8] 政策实施规模与效果 -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1.33万户资源回收企业累计向167万名自然人实施"反向开票" 开票金额达5152亿元 开票份数511万份[1] - 芜湖市商务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产生交易104.95万台 直接带动消费约57亿元 其中汽车置换15275件带动消费20亿元 汽车报废5525件带动消费6.6亿元[3] - 国内前4个月报废汽车回收量276.7万辆同比增长65% 规范拆解废旧家电超700万台增长25%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量同比增长70%[9] 企业运营效率提升 - 芜湖奇瑞资源技术公司累计向4000余名自然人开具近800万元发票 预计2024年报废车拆解量达2万台增幅超100%[2] - 宁波供销再生资源科技公司通过政策解决取票难题 废旧物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8% 累计处理固废垃圾10.5万吨并生产4500万块环保砖[7] - 广西桂物再生资源公司累计开具5600多万元发票 财务成本降低使资金投向资源深加工 废旧物品利用率达98%以上[8] 行业合规与产业链优化 - 政策解决资源回收企业缺少进项税抵扣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的行业痛点 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回收业务[3][4] - 广西方圣纸业通过直接对接个人收废减少中间成本 规避税务风险并提升产业链合作效率[4] - 汨罗市150余户自然人转为个体工商户并办理税务登记 其中个体回收者废旧物资销售量增加四成以上[6] 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 建筑装修废料资源化生产环保砖减少对天然砂石依赖 降低采矿环节碳排放 减碳量1.2万吨可进入碳交易市场[7][8] - 报废车拆解后散件供给备件公司再利用 废钢废铝销往钢铁冶炼企业 电池输送至电池回收企业实现资源最大化循环[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加强治理 让城市建筑垃圾“物有所归”
央广网· 2025-06-11 02:28
政策目标与要求 -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1] - 政策要求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1] - 政策提出将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6]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中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高达20多亿吨,部分建筑垃圾缺少利用处置空间[1][5] - 当前工程建设项目建筑垃圾减量效果不明显,施工现场管理有待加强[6] - 建筑垃圾运输环节存在车辆缺乏监管设备、违法运输等问题[2] 技术创新与实践案例 - 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设置17处具备防雨防渗功能的装修垃圾暂存点,实现分类投放和日产日清[1] - 广州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建筑垃圾清运"一键备案"和"一键下单",电子联单数据较整治前增长20多倍[2][3] - 赣州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具备日均处理1500吨能力,年生产3000万块环保砖[4] 资源化利用技术 - 工程渣土和干化泥浆可用于土方平衡、道路建设等用途[3] -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可优先生产再生骨料、再生建材等[3] - 江西企业通过智能分拣和破碎工艺使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5] 管理体系建设 - 政策要求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施工,将建筑垃圾处理费用纳入工程造价[6] - 需建立从产生到处置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包括源头管理、运输监管和末端处置[6][7] - 强调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治理效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