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燕Ⅱ型无人机
icon
搜索文档
无人机产业“领航”全国 助力四川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环球网· 2025-08-22 12:48
低空冷链物流项目启动 - 马尔康市启动低空冷链物流试点项目 使用有效载荷149公斤无人机 [1] - 该项目是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打造的四川首个低空冷链物流项目 [1] 无人机农业应用案例 - 纵横股份在重庆巫山使用无人机组成"脆李航班"实现跨江转运 与高铁快运和水上航线形成物流网络 保障全国1000多个城市"24小时鲜运直达" [3] - 四川低空经济公司在雅江县使用无人机运输松茸 将运输时间从最多10小时缩短至15分钟左右 [4][5] - 该公司在汶川开展"无人机+冷链"运输车厘子业务 在雅江打造"低空严选"品牌运输高附加值产品 [5] - 公司谋划推动四川"三州一市"低空物流体系建设 构建末端延伸至支线干线的网络 [5] 应急与气象服务应用 - 腾盾科创双尾蝎A无人机在福建应急防汛中执行灾情监测任务 历时4小时飞行 通过光电吊舱和合成孔径雷达实时回传数据 [3] - 中航无人机"海燕"Ⅱ型为成都世运会提供气象保障支撑 [5] 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 - 腾盾科创D18大型模块化商用无人机实现首飞 采用可更换模块化货仓技术 [5][7] - 腾盾科创在自贡达州芜湖建有生产基地 2024年4月双尾蝎D无人机完成四川自贡与重庆永川跨省物流试航 [5][7] - 公司2024年7月启动上市辅导 备案于四川证监会 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 [7] - 2024年1月完成12.3亿元融资 企业估值超122亿元 [7] 资本市场表现与业务拓展 - 中无人机股价从2025年1月39元上涨至8月55元左右 市值上涨超100亿元 [8] - 纵横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3465.56万元 同比增长61.72% [8] - 公司在成都彭州开展"一机多用"共享新模式试点 在巴中推进低空无人系统数字化应用 在绵阳落地智慧城市综合治理场景 [8] - 纵横大鹏2025年5月中标"智慧巴中"低空数字经济项目 中标金额达1.06亿元 [8]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模 - 四川省2025年4月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支持企业突破大中型无人机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 [8] - 成都市提出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和"工业无人机第一城" [9] - 自贡市计划到2027年培育3家以上全球竞争力无人机链主企业 大中型无人机产能达2000架以上 产业集群规模突破300亿元 [9] - 截至2025年6月 四川低空经济产业链聚集300多家企业 年产值突破150亿元 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 [9] 行业竞争优势 - 四川在大中型无人机研发与制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技术实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居于领先位置 [9] - 以大中型无人机为代表的产业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9]
海燕无人机:“把脉”万千气象,赋能“智慧世运”
中国民航网· 2025-08-12 11:47
核心观点 - 海燕Ⅱ型无人机成功完成成都世运会气象保障任务 通过长航时和高原适应能力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获取关键数据 显著提升天气预报准确性并为赛事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支撑 [1][3][4][6] 技术性能 - 无人机搭载温湿廓线仪 气溶胶雷达和下投探空系统等设备 在川西高原敏感区域开展机动气象观测 [4] - 累计完成5架次任务 航时超36小时 成功投放48枚探空仪 获取温度 湿度 气压和风速等观测数据3.5万余条 [4] - 通过下投探空系统实现不同高度精准释放探空仪 实时获取大气垂直结构数据 提升强对流天气预警能力和短临天气预报准确性 [6] 运营成果 - 获取的海量高质量气象数据实时汇入气象相关系统 为开幕式 赛事场馆运行 交通调度及户外项目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 [6] - 构建全天候立体化高精度气象网络 24小时待命为重大活动保障筑起科技屏障 [6][7] 战略意义 - 突破高原气象观测难题 展示航空科技力量创新之姿和中国智造实力与担当 [3][6] - 未来将推动智慧气象服务向更多元场景延伸 为防灾减灾锻造智慧之翼 [7]
“海燕”无人机成功观测东北冷涡
新华社· 2025-06-20 17:42
无人机技术应用 - 海燕Ⅱ型无人机成功执行我国首次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东北冷涡观测试验任务 [1][2] - 无人机搭载机载下投探空系统、SAR雷达、激光测风雷达和云雷达 航程约400公里 投放4枚探空仪 获取约5000条有效观测数据 [2] - 无人机基于翼龙系列无人机自主研制 具有性能卓越和复杂环境作业能力强的优势 [2] 气象观测突破 - 东北冷涡是东亚重要天气系统 直接影响区域降水分布和气温变化 但因其复杂多变成为世界性气象难题 [2] - 无人机观测为提升天气预报精准度与灾害预警能力提供新方案 创新复杂环境数据采集方式 [2] - 此次任务获取的数据为我国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关键支撑 提升预警时效 为防灾减灾争取宝贵时间 [3] 行业影响 - 任务展现我国在气象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实力 [3] - 无人机气象观测技术突破为未来类似复杂天气系统研究提供新工具 [2][3]